高等院校贫困生现状与资助体系

2013-08-15 00:54彭振芳
关键词:贫困生困难资助

姚 冰,彭振芳,朱 特

(河北联合大学 招生就业处,河北 唐山 063009)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逐步进入普及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学生群体不断壮大。与此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学生整体中已占有相当的比例,正成为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成长均会受到一定的挑战。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并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和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也会直接影响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我们能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局。分析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现状,探索并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励志体系,探寻高校特困生资助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贫困生成为高校相对比例较高、绝对数量较大的特殊人群

据2009年的统计,全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527 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特别困难学生人有166.1 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1]根据河北省高校普遍的贫困生资助办法,班级内特困生所占比例一般在10%左右,一般贫困生在20%左右,整体而言,高校贫困生占总在校学生数的比重约为30%。所以,从整体来看,高校贫困生群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中相对比例较高、绝对数量较大的特殊人群。

(二)高校贫困生,首先是物质贫困

改革开放前,我国高等教育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国家统包了学费与生活费,贫困生问题尽管事实存在但未得以显现。改革开放后,尤其20 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后,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家庭负担,加上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城市失业下岗、农村工农剪刀差、教育产业化,使一些家庭的收入降低,而高等教育成本却在增大。1996年以来,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学费持续增加,高校贫困生群体日呈上升趋势。

根据对我校在校生进行的抽样调查,在“你每个月的基本生活费用支出(吃穿用行等基本内容)在哪个范围之内?”这一问题的回答上,非贫困生选择“1001 元以上”及“1000 元~801 元之间”两个选项的合计百分比为76.2%,而贫困生选择“600 元~401 元之间”以及“400 元~201 元之间”两个选项的合计百分比为60.3%,整体上明显低于非贫困生的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水平;而对于“除了基本生活费支出外,你每月用于其他方面(学习资料、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等)的消费支出在哪范围内?”这一问题,非贫困生选择“401 元以上”以及“400 元~301元之间”两个选项的合计百分比为77.5%,贫困生选择“200 元~101 元之间”及“100 元以下”两个选项的合计百分比为83%,与非贫困生在“其他方面(学习资料、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等)”的消费支出存在更大的差距。

(三)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源于物质贫困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作为同龄人,有着共同的个性特征,许多学生乐观外向、富有才华、坦白直率、沉着自信、独立性高。但贫困大学生间也存在着差异,由于经济拮据,由于家庭过高的期望,造成了自身过重的精神压力,最终导致部分贫困生的精神贫困。精神贫困是指面对来自诸方面的压力和各方面的困扰,由于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品质、挫折感等的不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空虚等现象。精神贫困源于物质贫困,是物质贫困的客观结果。

经济的贫困,导致贫困生心理的不平衡。在访谈中有的贫困生谈到,“中学时,大家的经济条件都差不多,上大学以后,差距太大了,有钱的学生买得起电脑、手机,能大方地请吃请喝,没钱的却连饭也吃不起,换了是你,你能心理平衡吗?”。一个女生说:“入校后不久,作为大学生的自豪感就荡然无存了,我的智商并不比城市学生差,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是我却没有他们的优越感。因为物质的羞涩,我常常感到低人一等,只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以此来找回一点平衡。”有的贫困生说,“只要一有同学说自己丢了东西,我就觉得所有人的眼光都在看着我。我觉得老天不公,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生下来又不生在一个好人家”等等。

经济的拮据,导致贫困生心理上自感寒酸,自卑感也油然而生。由于为生活奔波,使得他们无精力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一个男生说,“我家在农村,爷爷瘫痪,母亲常年患病,我们哥儿仨,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前年我上大学时,家里连凑带借只有200 元钱。看着父亲四处求人借债,甚至要给人下跪,我是什么心情!我在家里是老大,两个弟弟一个上大一,一个上高中。父亲身体越来越差,干不了什么活,就靠我一人挣钱哥儿仨花。我现在做3 个家教,每周5 个晚上加周六全天。我的业余时间几乎全忙家教了。就是这样拼命挣钱,至今还欠人家400 多元!遇到刮风、下雨,真不想晚上再骑车出去家教了,可是一想,两个弟弟还等着我挣钱呢,家里还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需要我接济,外债还没还完,咬牙也得去!”“别人欢笑时,有谁知道我在偷偷抹眼泪!但表面上,我还得笑对人生。”

来自家庭的压力,导致贫困生产生抑郁心理,而应对方式上的不正确,更进一步导致了贫困生抑郁心理加剧。由于家庭条件差,他们遇到的困难相对要多,这些困难往往需要通过求助才能得到解决,但由于他们的自尊心较强,戒备心较重,有时候不愿意接受来自学校或他人的帮助,有的学生明明家里很困难,却因为爱面子而不愿意填写困难申请。在现实经济压力与心理压力的双重影响下,大学贫困生往往表现出内向、悲观和抑郁的情绪。

贫困生的感觉有些也许只是他们自己的想象,他们的话也许不无偏颇之处。但是,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确实遇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种种艰难和困惑。

二、问题的思考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高校采用“奖、贷、助、减、补”五位一体的资助方式对学生进行资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然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仍然面临着资助资金来源的持续性、资金使用的公平性以及资金激励功能的协调性等方面的问题。

(一)资金来源方面——持续性问题

对高校来说,稳定的、持续的并且能随着现实需求不断增加的资金保障是学生资助工作和其他工作正常开展并持续发展的基础。从整个高等教育经费来说,与欧美国家高校资金来源的多渠道相比,我国高校教育经费除政府投入、学生学费以及少量社会捐赠外,在科研收入、社会服务收入以及校企合作方面仍然相对薄弱。而现有的高校经费主要来源渠道也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

首先,从政府投入来讲,无论是从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还是从各国教育实践来看,政府出资都是责无旁贷的。一般来说,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是用来衡量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历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3年—2011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3.82%、2.79%、2.82%、3.01%、3.32%、3.48%、3.59%、3.66%、3.93%,虽然整体趋势表现为逐年提高,但我国当前的教育财政投入比例仍低于同类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一指标也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目标一直未能实现。经过19年的努力,中央财政终于在2012 兑现了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承诺。这无疑能给各高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契机,但从整体而言,政府对高校教育经费的分担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另外,在学生学费角度来看,曾有教育专家测算过,按照现在的日常运行成本粗略计算,理工科学生人均一年培养费用约为一万六千元,文科学生为一万三千元左右。如果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费占每生每学年平均教育堵养成本的比例一般不超过25%”的规定,理工科学生最多应缴学费四千元,文科学生则应在三千多元。而我国学生费用支出的现状是,包含学费、住宿费等所有开支平均每年在l 万元以上,有些热门专业只算学费就每年超过1 万元[2]。虽然高学费能减少办学主体的经费压力,但是,对于学生及其家庭来说,会感受到较大的压力。

对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来讲,金融机构国家助学贷款近年来发挥了重要功能,但也面临着还款压力等问题。

(二)资金使用方面——公平性问题

公平性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能够发挥正常功能的重要保障,能够保证最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资助,发挥资助资金的最大效能。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制度、程序和结果等层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但在现实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困难认定工作和困难等级认定方面存在问题。困难认定任务主要落在高校、学生及家长身上,政府的任务较轻。高校方面承担的困难认定的任务过重且掌握学生家庭真实的困难情况较难,造成困难认定结果可能不准确。另外,《指导意见》指出: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财政部门参照本行政区域内各地(市、州)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各地(市、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尽管如此,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将等级标准进一步细化,使等级认定有合理统一的依据,避免同等的困难状况在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院,甚至不同班级认定结果不同的现象发生。

其次,资助资源分配中条件不够明确。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除助学贷款外,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励志奖学金成为资助的核心,不仅资助金额大,而且资助名额较多。但这三项奖助学金的评比条件表述简单,条款仅有4—5 项,其中前三项条款均相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其它不同条件如: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条件太过含糊,致使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找不到明确依据,使高校的决策者们在制定细则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公平性无法得到很好保障的情况下,高校资助工作在实际工作成效的取得以及资助工作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都会遇到阻碍。

(三)激励功能方面——协调性问题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需要实现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还需要在激励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相应功能,从而实现“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的协调发展。对于困难生而言,物质的匮乏是暂时的,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去改变人生际遇,而精神的贫困才是可怕的,心理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问题是制约这些大学生顺利成才的瓶颈。因此,困难学生更为需要的是一把钥匙、一种鼓励、一个理念,在经济资助的同时,要设计丰富载体,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然而,现实工作中,由于当前受资助对象点多面广,开展工作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不得不草草了事,结果是形式大于内容,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非但无法实现,反而会促使一些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去实现受资助的目的,滋长了不良风气。

三、收支联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涉及到教育的公平问题以及社会人才的培养质量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缓解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其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新的工作模式的创新。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努力实现:

(一)人员保障:专业化的资助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队伍建设是工作得以开展的人员保障,人员素质如何、专业化水平的程度均会影响到具体工作的落实,建立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势在必行。具体来讲,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的建立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认识。只有把资助管理工作视为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工程而非临时事件,才能在理论层面提升对资助管理工作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知。在认知基础上,高校加大学生资助管理队伍建设的力度,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才能水到渠成。

其次,专业化资助管理队伍建设需要以研究型、学术式的工作模式替代传统型、经验式的工作方法,用发展的眼光、从动态的角度来把握、分析、处理资助管理工作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问题,要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武装工作主体,保证工作的科学性。高校要着力强化工作人员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培养和培训,吸收有经验的相关教师专职从事学生资助工作,从而最大程度上保障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收入保障:市场为导向多途径筹集资金

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筹集资金策略是高校解决经费问题的必由之路。具体工作中,各高校除了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和学生学费外,应当加强其他资金来源的比例,提高其他资金来源在整个教育经费中的比重。当然,诸如社会捐助、校企合作、科研经费获得等途径均为高校提出了强化学校自身实力、提高社会知名度的要求。具体而言,各高校需要:

首先,提升学校的知名度。高校知名度的提升对高校最直接的要求便是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只有培养出被社会认可的毕业生,为社会贡献了较多高质量的人才,整个社会才会对高校有更积极的评价。因此,高校要将学生培养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基础,而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其次,加强学校的社会交往。高校要提高对社会参与的重视,参加地方、社区、甚至企业的一些活动,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强化高校与地方政府、社区和团体的联系度,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无论是企业、社会团体还是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给员工以及工作人员提供在职培训。而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师资、场地等各方面资源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与各方合作培训所得收益也应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渠道。

另外,提升高校科研水平。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可以带来更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这些新产品和技术本身就可以通过市场手段转化为资金回报,提高社会福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的经费量;除此之外,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高校从各级科研机构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

(三)支出保障:机制监督下多层次使用资金

高校学生资助资金的使用和分配对整个学生资助工作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将资助资金公平而高效率的使用能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成效。具体工作中“以需要为原则的工作基本方针”(向辉等,以需要为原则构建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教育研究,2010(10):86-88)以及“参与式资助方法”(黄燕,参与式资助: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新阶段,思想教育研究,2010(10):99-102)值得借鉴。

高校应该在严格监督机制下多层次使用资金,在资金使用安全的基础上保证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和激励功能的实现。首先,监督体系的建立不容忽视。高校要建立严格的资金支出审核体系,并由专门的领导人员负责监管,保证资金使用不出问题。其次,保证固定金额的贫困补助资金之外,留出部分学生资助资金用于多元化的资助途径。高校可以开发励志奖学金、进步奖学金、勤工俭学金等多种途径,用于激励学生成长、成才。最后,资金使用的公平问题。学校要形成科学的贫困及等级鉴定办法,并保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使每一轮次的学生资助工作都能有明确的规则辅以实施。同时,也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稳定、明确的标准,使其明确自我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四)收支联动:实现学生资助工作持续发展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持续发展,需要资助资金的收支平衡。在学生资助工作动态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要用动态的视角处理资助资金的收支问题。高校成功实现多元筹款的前提下,能够保证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形成收支联动的良性循环,才能保障学生资助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持续发展。

四、结论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对教育公平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将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筹款方略与尊重受助学生主体地位的多样化资助机制结合在一起,形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化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资金的使用价值。

[1]杨晨光.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资助经费支出总额近370 亿[N].中国教育报,2010-8-1,(1).

[2]詹御涛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缓解高校债务危机[J].管理学家,2010(12):215-216.

猜你喜欢
贫困生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