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 英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探索
纳 英
《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理实”一体化的新教学模式,以社会对从事进出口业务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为前提,注重学生国际贸易职业能力的培养。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
纳英/广东省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讲师(广东东莞 523000)。
简单地来说,就是“做中学”。这种学习方法最早由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他认为“做中学”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将“理实”一体化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就是把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它表现为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以及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习环境与职业环境的仿真,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从而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1.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摆脱纯理论教学,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融为一体进行组合教学,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明显地改善教学质量,能有效地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素质,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3.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能有效地促使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并鞭策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此来满足教学需要,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它以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具体过程为主要内容,具有涉外活动特点,体现方针政策与业务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就决定了其课程特点是侧重学生国际贸易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提高《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实效必须实施“理实”一体化。通过任务引领和国际贸易合同主要条款的解读制作等项目活动,让学生在认识国际贸易业务的一般流程、合同条款、合同磋商、合同履行等相关知识基础上,具备分析国际贸易合同条款的能力,可以有效突破制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与学的瓶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国际贸易能力的养成,增强学生在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一直以来主要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要求,强调学生熟练掌握各个业务环节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掌握进出口交易的程序和方法,深入了解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及法规,了解其贸易方式等。而忽视了学生技能方面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如贸易谈判及合同签订能力,价格核算、运费、保险费及佣金的计算能力,根据合同缮制发票、箱单、汇票等相关单证具体操作能力等;从事对外贸易专业所必需的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基本素质要求。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以往教学中主要采用知识点讲授配合案例讨论的方式,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实践训练,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弱。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过多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上只能照本宣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以书本的知识体系组织教学,从而难以实现对国际贸易知识的真正掌握,难以实现教学中对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通常只是采用老师教什么,学生考什么,一卷定成绩。这就使学生陷于被动的学习与记忆中,陷于死读书、读死书的境地,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其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体系等问题和传统课堂教学都有不同之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深入探索。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书本知识的学习成绩不是评价学生优劣的最佳标准,会操作、动手能力强,能在实践知识基础上形成能力,才是其教学的真正目标。
第二,重视对高考课本知识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与当前社会现象与高考课程内容相关的代表性文化现象进行整理和挖掘,如中国古代的禁忌、服饰、建筑、节日、社会习俗、茶叶、宗教等问题话题,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进一步搜集资料,探索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联系。例如,“鼎”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而且反映了中国早期的国家权力观念。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从而树立“以模块为框架,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引入企业真实业务项目,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相关岗位的核心技能”的教学目标,不但可以克服传统教学呆板、被动的学习模式,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进出口贸易专业理论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成效。例如,通过进出口交易磋商的模拟,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交易洽谈和合同签订等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的全面理解,有利于学生就业后顺利、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同时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效果,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企业实际业务为立足点”,力求实践性强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围绕专业核心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国际贸易相关知识与技能,最终促成学生国际贸易专业能力的养成。
那么,如何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一体化呢?我们可以通过把国际贸易实务中的知识设置成一个个项目、任务、学习情境来实现。具体来说,可以采用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即以商务模拟公司为载体,以企业经营活动为学习内容,学生通过注册加入这种模拟公司,在其中经历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等全部业务操作过程的模拟活动,在经营体验中,建构知识、技能、情感,进而形成综合职业能力,集职业性、开放性、体验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采用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必须打破传统的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主体,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科学整合,以国际贸易实际操作中的四大工作任务——贸易准备、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为主线,将各个知识点分解为实践训练任务,以任务驱动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操作,感受进出口业务的真情实景,体会其逼真的业务操作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业务素质及操作技能。
例如,为了让学生在模拟实训环境中完成“在进出口贸易的合同履行过程中FOB条件下的信用证支付方式中催证、审证、改证的流程”实训操作,就要将进出口贸易当中的商品知识、贸易术语知识、国际贸易进出口合同的磋商、签订及履行中涉及的运输、保险、货款支付、单证等知识,设计成多个任务模块让学生事先学习,然后进行综合整合,为综合实训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在每个模块的学习中,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一切教学策略都有利于学生在做中学。就此,在学习的第一堂课,便把一个班的所有学生按人数、性别及学习、个性差异分成若干个小组,后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管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任务环节的操作都将按组来完成。有了分组,就可以将模块学习的内容,以完成不同任务的形式分别布置给不同的小组,然后要求各组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自主设计学习方案,运用各种手段查找相关资料,并将自己理解的知识点以PPT演示出来或用一张大白纸汇总出来。之后,老师再对学生们给出的结论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老师把学习自主权充分转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去领悟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其考核方法和考核内容也要变革,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如何解决实践问题的综合素质。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强调“以人为本”,坚持指导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的原则,并且要将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不断创新。要改变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考评主要依据的传统做法,注重过程评价,构建学生自评、互评、团队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可以引入小组讨论表现、项目完成效果等实践环节的综合考评方法。
例如,小组讨论表现法。具体实施:学生平时上课出勤20分;每小组的PPT演示文档制作(或用大白纸汇总出来)20分;本小组自评10分;讲解表达10分;回答问题(由其他小组的同学提问)10分;给别的小组同学提问10分;老师给予评价20分。总分100分。这可以设计成表格,依次填表,最后加以汇总。这种评价模式让学生将卷面考试转变为过程评价,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件事情,才能获得优异成绩。
“项目合作”评价法。老师设计好一个项目考题,如海运班轮航线与港口的操作,要求学生通过自学书本知识、查阅网上资料、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当签订销售合同时,在海洋运输方式下,如何选择海运班轮航线?如何选择海运港口?”问题。老师可以限定项目完成的期限,如一周时间。在学生解决问题时,会有很多莫名其妙的问题问老师,老师应该耐心解答,并可以与学生开通微信相互在课外时交流。各小组课后收集资料,完成后拿出成果并写出总结汇报材料。最后考核成绩的评定引入竞争机制,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从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是项目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评估者。因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实施离不开过硬的师资队伍。学校应专门制定专业教师培养计划,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多项目的技能考证,如国际贸易实务中的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组织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实训基地负责人培训、出国培训等;要求教师参加毕业生实习指导,了解企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差距。另外,要求青年教师都必须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如报关员顶岗实习,让他们在对企业有了新认识后,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拥有了探索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与学的新思路、新方法的实践基础。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学习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而是在解决问题中发现知识,在分析问题中巩固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不断地促使学生提高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能力,最终使我们对本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与就业岗位做到无缝对接。
总之,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勤于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要不断地善于总结,以利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要不断地提高创新意识,才能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课型,只有这样才能丰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倪军.国际贸易实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G64
B
1671-6531(2013)16-0117-02
责任编辑:姚 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