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女大学生自杀因素及干预对策

2013-08-15 00:45琴,宋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6期
关键词:家庭心理大学生

杨 琴,宋 超

探讨我国女大学生自杀因素及干预对策

杨 琴,宋 超

自杀是一种社会疾病,女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已成为当今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通过调查,深入分析了女大学生自杀的因素,同时提出有效的干预对策。

女大学生;自杀原因;对策

杨琴,宋超/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贵州贵阳 550025)。

自杀是一种社会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环境不健康的程度,同时也体现了居民精神、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近年来,女大学生自杀问题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些触目惊心的自杀行为,对家庭和学校来说都是巨大的悲哀,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极大的损失。通过调查,我们深入分析其原因,同时提出一些危机干预的对策,以期望社会、高校和家庭高度重视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积极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调查概述

近几年,女大学生频繁的自杀现象已经成为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贵州省女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我们在贵州省四所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主要以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女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分别代表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三类高校的女大学生。在问卷调查和个案追踪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校女大学生有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现象比较凸显。女大学生在自杀前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明显的异常行为,如独处,生活规律紊乱,沉默寡言,情绪极度低落等。本文在贵州省女大学生自杀意念和行为现象的调查基础上,深入了解了女大学生自杀心理和行为现象的共性,分析女大学生自杀心理形成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危机干预措施,以期望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高度重视和思考。

二、女大学生自杀因素的分析

调查显示,女大学生自杀主要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主观因素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和抑郁。客观因素主要是情感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业压力过大、就业形势严峻、人际关系不和谐和经济压力。

(一)情感问题的影响

情感问题是当代女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因素。由于女大学生多情善感的性别特点,心理脆弱的个性特点,很容易在情感方面出现困惑。一方面是感情问题。在恋爱期间她们往往过于感情投入,对男友产生极大的依赖心理,当与男友分手时,极易采取自杀的方式来威胁和报复。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在恋爱中意外怀孕,而男友又始乱终弃,对人性的怀疑为轻生埋下了伏笔。很多女大学生情绪性自杀是因为没有得到亲人、老师和朋友的及时安慰。另一方面表现为亲情、友情问题,部分女大学生沉迷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或是恋爱的 “两人世界”,缺少与亲人、朋友的沟通,日常生活中经常与父母、同学发生矛盾,考虑事情和处理问题容易走极端。

(二)人际关系的影响

调查显示,引发女大学生自杀的重要诱因之一是人际关系紧张。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容易导致生活和学习中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很多女大学生适应能力差、性格内向往往不懂自我调节。根据调查发现,寝室室友之间因为生活日常琐事争吵导致矛盾升级的现象非常多,在集体生活中,她们往往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高,自尊心强,忍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有的女学生心思敏感,同学之间稍有言语的冲突就会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的女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障碍,有明显的自闭心理。长期的人际关系紧张导致很多女大学生出现抑郁症,这也是自杀现象出现最为凸显的原因。

(三)家庭原因的诱导

家庭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长期以来家庭对女孩过多的照顾,使女大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独立性差,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进入大学后的集体生活,会因为失去心理依靠而产生紧张和无所适从的感觉。调查发现,贵州省高校频繁出现父母陪读现象,其中有的家长因为怕女儿早恋或者学业荒废而专门来校租房子陪读,这种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延迟了女大学生自我心理成熟的时间。另外,部分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由于长期缺少亲情的关怀,每当遇到困难时,自己无法独自处理就会采取自杀的消极方式去面对。这种过度关心或缺少关爱的家庭对女大学生的成长造成消极的影响。

(四)学习压力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发生改变,使很多中学时期的优秀学生失去了往日的优势,部分女学生难以适应新环境,因而产生自杀的意念和行为。我们发现部分女大学生因为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频繁旷课成了“挂科”专业户,这样恶性循环的学习状态导致最后无法获取学位证选择自杀;女研究生和女博士生因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不能顺利通过而自杀的现象也频繁出现。过去高校自杀的学生中以女本科生居多,现在女硕士和女博士自杀的比例呈增加趋势,尤其是高年龄高学历未婚女学生,无法协调好生活和学业之间的矛盾,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可见,学习压力是导致女大学生产生自杀心理的因素之一。

(五)就业压力的影响

随着高等学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问题,就业的“双向选择”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很多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明显对女性有歧视,考虑到女大学生进入单位后立即面临结婚生育的现实问题会影响工作,宁愿放弃综合能力强的女大学生而选择条件一般的男学生。调查发现,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很多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女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比以前低。很多女大学生学习成绩良好,希望进入国家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但在就业过程中屡遭挫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可见,在择业过程中,女大学生往往处于就业的劣势,受挫心理与行为的表现强度明显。

(六)经济压力的影响

调查显示,贵州省高校的女贫困生占大学生比例较高,和家庭富裕的学生在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家庭背景和为人处世等方面悬殊较大,有的女学生因虚荣心盲目攀比,也有部分女学生因为生活拮据盲目自卑,这些落差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少数女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困境,缺少坚韧和勇敢的精神,产生自卑心理,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逃避现实。

三、加强女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自杀率高于同龄人,并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这不仅对个人和家庭来说是一种悲剧,对国家和社会也是极大的人才损失。因此,对高校女大学生人群自杀意念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尤为重要。

(一)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

女大学生与异性交往时,应该懂得自尊自爱,爱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相处过程中做到热情而不轻浮,大方而不庸俗,正确处理恋爱关系。其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积极的心态,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遇到生活和学业的困惑,懂得调节情绪,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总的来说,女大学生需要健全自身的人格,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人生。

(二)营造和谐积极的氛围

从社会层面上来说,我们应尽量减少渲染自杀气氛的大众传媒,要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社会舆论来为女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大环境。从家庭层面上来说,父母要为子女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给予子女充分的理解和关心,引导她们逐步掌握理性的思想方法、人生态度,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学会自我调控,尽量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在女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亲人和朋友要给与充分的心理支持,使其产生对家庭、亲友和生活的留恋,增强生存的信心。从高校层面上来说,高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得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里受到正面激励,从而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生活。

(三)完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高校作为与大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外部环境,它在预防大学生自杀方面有着更为艰巨的任务。首先,重视珍惜生命的教育。通过学校开设的思想品德修养等基础课和校内的心理讲座,引导她们正常交往沟通和交流。其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讲授课程以外,还需要在各高校设置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做到真正了解女学生的心理动态。再次,完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并设置危机干预机构,为有心理障碍和有自杀倾向的女大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有效的自杀预防。虽然很多高校设置了辅导员和班主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的困难和思想的困扰,但由于辅导员的配置不合理,导致辅导员工作无法作到精细管理,所以高校应该让其他一些热心于学生管理的任课教师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当学生心声的倾听者。最后,建立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中发现需要重点关注和帮助的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性别特征和生理特征注定了她们在社会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她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调查发现,女大学生自杀行为往往是在外界环境因素、主体内部心理因素和直接诱发因素共同影响下所致,女大学生自杀事件不仅折射出当代学生在健康人格、心理教育方面的不足,而且对应试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氛围敲响了警钟。所以,预防自杀首先应加强个体心理预防,同时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加强社会系统预防。

[1]爱米尔·杜尔凯姆著.自杀论[M].钟旭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翟书涛.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94

[3]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71

B84

B

1671-6531(2013)16-0087-02

责任编辑:姚 旺

猜你喜欢
家庭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