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改革措施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6期
关键词:办学课程体系设置

董 婷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历近百年的发展变化已经日趋成熟,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当前部分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偏低、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固然与我们本来就十分薄弱的基础有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脱离社会需求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是公认的阻碍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在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以适应当今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思考和探索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与改革措施,努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尽快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步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也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不足。

(一)整体教育水平偏低,难与世界接轨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日益走向成熟,但是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高校特别是西方国家高校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与世界接轨。这是因为,我们高等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整体水平偏低,尚未真正培养出一批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业、学者。

(二)教育理念陈旧保守,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沿袭传统保守的教育理念,坚持“以课程为中心”,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生产实践的实际要求,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部分高等院校的学科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出现结构性人才供给过剩的社会现象,导致广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当今社会,我国各类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加,其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这一方面与大规模扩招引发就业市场饱和有关,另一方面与当前的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具体工作岗位的需求有关,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三)学校管理与日常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上个世纪末,我国各类高等院校先后开始扩大招生规模,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然而,近年来高等院校持续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部分院校的规模发展过快,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与此相反,师资队伍力量和学校管理水平没有同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现有的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招生规模需要,日常教学只能疲于应付,而缺乏实实在在的创新之举,课程体系特色不明显,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落后,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课堂,局限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重视不够。

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具体表现

(一)专业设置不尽合理

当前,大多数院校的专业设置或多或少存在着雷同化、一致化的现象。例如,法学、汉语言文学、计算机技术、工商管理、金融会计等专业几乎在所有的高校都可以找到。然而,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这些已经被充分发展的热门专业恰恰是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这是因为,高等教育在办学过程中,未能真正按照社会发展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而是仅仅根据自己的办学经验和师资力量,开设了较多传统的专业,而未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出发,缺乏对稀缺性专业的重视和设置。

(二)“以课程为中心”的办学模式落后保守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基本上是对苏联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显而易见,这种以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技术型、综合型、应用型的人才,而当下各类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符合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自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变革

伴随传统教育理念而来的必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绝大多数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日常教学模式趋于僵化,依然采取“填鸭式”的授课方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够被动地接受,而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毕业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具体岗位的实际需要。

(四)重理论,轻实践

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疏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历来是我国高等教育被人诟病的关键原因之一。尽管当前一些高校开始注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但是因为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以及实践场地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往往被弱化甚至是取消,致使大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不强。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大学生需要提供的不仅仅是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高水平的实践能力。因此,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重要表现之一。

四、探析基于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改革措施

(一)转变教育理念,重新确立办学目标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想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就必须彻底转变教育理念,重新确立办学的目标。一方面,高等教育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彻底转变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以课程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广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标。另一方面,我国各类高等院校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重新确立办学定目标。各类学术型、应用型高校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科学而合理地设置学科专业,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战略,努力实现高等院校办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和确立。

(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引导和支持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政府不仅仅是各类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同时还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指挥者和实施者。由此可见,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政策性引导与支持,在颁布和实施教育政策时要十分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引导各高等院校重新审视自身的办学方向和教育目标。与此同时,在各类高等院校的体制改革过程当中,政府相关教育部门要切实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不断加强高等院校办学的自主性和市场化程度,促进高等院校的招生和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相挂钩,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断开拓创新的专业,促进我国高等院校的全面、健康、快速以及可持续发展。

(三)努力推进高等院校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课程改革中,要积极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注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从广大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知识结构出发,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能够合适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加强对广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因此,在高校的办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更要加强对广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为此,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要科学设计出课外实践环节,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实践作业,定期组织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各类高等院校要开展好“产、学、研”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促进企事业单位为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岗位,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还可以结合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来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和输送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五、结语

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不难发现,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而基于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最终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可行途径。只有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改革办学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才能真正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更为优秀的综合型人才,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1]韩月.学生主体在《高等教育法》中权利的正义诉求[J].教育与职业,2013(6):19-21

[2]杜以德,秦发盈.成人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内涵及其功能实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7):38-42

[3]胡春蕾,黄文龙.高等教育生态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1):152-156

[4]聂二辉,胡革.以专业认同为导向的档案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浙江档案,2013(1):24-25

猜你喜欢
办学课程体系设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