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及其本土化进程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3期
关键词:全人发展教育

石 林

一、全人教育概述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是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教育思想流派。在其产生之初,欧美社会处于一个“文化上充满叛逆和动荡的时代,以美国的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学潮、反主流文化运动为代表的一股文化激流对现代工业文明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们质疑这种闻名的价值观,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1]。人们开始意识到,对能源无限制的开采和飞速的经济发展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发紧张,社会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来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全人教育世界观一反工业社会的主导思想,倡导系统的生态世界观。它强调全球视野、整体和综合,其基本的思维模式是全脑思维,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理性和直觉相结合。伴随生态世界观,生发出与技术世界观相对的基本假设:尊重生命、生态视野、全球视野以及精神存在的重要性。

二、全人教育的教育主张

全人教育以联结、整体性和存在三个基本概念和原则为思想基础,在全人教育思潮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传统的教育思想有着明显边界的教育主张。这些主张集中反映在《芝加哥宣言》上,作为官方文件被美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所采纳。

为人类的发展而教。个体的发展应优先于国家经济的发展[2]。全人教育反对将学生当作学习机器,将学校发展成发展人力资源的地方,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学生的内在可能性,教育应该重新审视个体作为人的价值,重新将目光聚焦于发展个体的整合能力上。

学习者应具相对独立性。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学习者都有不同的个性,各方面智能的发展水平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学习者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权利需要得到同等的对待。因此,全人教育倡导教育者谨慎考虑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的适切性,同时也要尽量保证对每个学习者予以相同程度的宽容、尊重和欣赏。

重视经验的作用。所谓学习就是个体积极、多感官感知周遭世界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体经由经验自然而健康地成长,而非借助预先编制的、割裂的课程计划培养学生。全人教育重视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强调学习应在个体与精神世界或外部世界的连结中发生,从做中学。

整全的教育。全人教育的整全观主张宇宙是一个整体,每一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不管是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评价都应确保个体的生理、社会、道德、伦理、创造性、精神各方面得到全面而整合的发展。

自由选择的机会。从现行的教育制度来看,学生在参与学习事物上的自由度并不大,在学校课程设置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等问题上都没有决定权。相对自由的学校风气为学习的发生和学术的发展提供健康的环境,未来的教育发展应确保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

培养真正的公民。建造一个充满正义、和谐的社会、一个独立思考的社会,是国家教育不懈努力的目标,培养公民的同情心、体谅、正义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思维是教育的精髓所在。全球化时代赋予每个人地球公民的身份,文化的冲突和认同需要靠教育协调,宣传普世价值,尊重多元文化。

为地球的人文关怀而教。地球和生长其上的所有生命共同组成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人类的发展是与周遭的万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必须能够激发个体对地球的人文关怀,使人们认识到宇宙星球间的互赖本质、个人和地球万物间相互依存的协同关系,认识到每个人在生态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肩负的责任[3]。

总之,全人教育不是一种特殊的课程或方法论,而是一整套教育思想,它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强调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4]。

三、全人教育的本土化

(一)发展依据

1.思想依据。全人教育的涵义和功能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使人具有丰富的知识、专业的技能、良好的品德、强健的体魄、审美的情趣、博大的胸怀。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孕育而成的教育天然具有全人教育的实质。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天人合一、内圣外王、仁民爱物等思想的认知和实践[5]。孔子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道、据德、依仁三项是全人教育的指导原则,游艺一项则是全人教育的具体方案。古代倡导的“六艺”旨在培养出文武合一、术德兼修的人才。可见,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就有文史并重、哲艺兼修、知礼重德的格局。这种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气度、培养理想人格的教育措施,就其内涵而言,是一种通识教育,就其总体而言,是一种全人教育[6]。

2.理论依据。作为一个缘起于西方的教育思潮,全人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和实践需要经历一个本土化历程,以适应我国自身的教育现状。中国现行的教育政策与全人教育在理论上有着相当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和我国当代科学发展观思想都是作为全人教育本土化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指导方针和最高教育目标,认为人的素质提高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机统一及均衡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契合中国当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强调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实践依据。全人教育内涵丰富,广泛借鉴生态学、环境学、人类精神传统等概念,整合原始文化、东方文化中某些观念和方法论而建立起来的以生命意识、整体视野、生态视野、全球视野为特征的教育理论[7]。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全人教育思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在全人教育思想的实践活动中,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已经成功践行起全人教育,为内地全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在1997年,台湾提出教育改革要以全人教育为目标。2002年6月,原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表示,为了配合知识型社会的需要,保持香港的竞争力和经济活力,香港将全力以赴落实教育改革,建立以“全人教育”和“终身学习”为中心的教育体系[8]。

(二)全人教育对我国的意义

1.强调教育的人文性。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强调人文教育的,到了现代则着重科技教育。新的科技发展后,传统文化大量地被人们忽略和遗忘。全人教育强调教育应注重人的每一个面向,并使其充分发展,这些面向包括有知识、技能、道德、精神乃至灵性。在物质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精神水平却在一步步下跌,这与当今的学校教育过度强调自然学科、忽视人文学科的教育失衡不无关系。如果说自然科学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起到直接的作用,具有外在的建设性;那么人文学科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则起了相对间接的作用,具有内在的建设性。前者显性,后者隐性,前者重规律,后者重规则。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阶段,教育中强调科学和技能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因此偏废了人文学科,那么我们的发展就会缺乏更为深刻和根本的人本因素。解决好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这个时代的主题,需要我们用人文的眼光来看待。

2.发展教育的整合性。全人教育向来强调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教育目标,强调教育应着重人的每一个面向,并使其充分发展,这些面向包括有知识、精神、社会、道德、伦理、创造与性灵等层面,这一点体现出全人教育的多元性兼有整合性,其中后者是全人教育的核心。如何将人的各种能力连结起来,并均衡发展这些能力,以形成一个均匀的网络式结构,是全人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议题。

今天的教育在整合性上做得并不好,反而有背离的趋向。正如台湾学者叶启政所指出的:“现今学科发展越来越专精、分工越来越细致化、学问越偏窄、越来越专精,共同根源的地方反而因此被淹没。”[9]面对日益分化或零碎的知识,我们需要全人教育将它们统一起来建构起一个和谐的知识体系,更好发挥教育中的整合性,以便使学生得到统观的知识及人格的陶冶。

3.赋予教育的神圣性。全人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概念”,它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它的可塑性和理想性。全人教育学者道格拉斯·史隆认为“全人教育尚处在一个开始、而且易碎的阶段”。全人教育重要提倡者隆·米勒也认为“全人教育运动还在理论型塑(theoretical foundations)的阶段”。但他们都认为全人教育应成为带领全人类走入21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潮。在这个缺乏对“真善美”精神的绝对信仰的年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质疑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能够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发挥多大的作用。因此在今天,教育精神上的引导作用尤其需要被重视,能否在人性迷失的现代社会帮助人们唤醒自己,不断追求“真善美”,是21世纪人类发展最重要的议题之一,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要赋予教育一种神圣性。

4.保证教育的独立性。全人教育本土化并非盲目的。但在全人教育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在吸收外来教育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持自我,这样才能使全人教育更好地被吸收、认同,进而转化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坚持本土传统是我们推进本土化的根基所在,合而不同是我们推进本土化的发展前提[10]。

[1]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9)

[2]邹玉香.全人教育,伟人教育,凡人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J].教育理论研究,2011,(4)

[3]Herbert Marcuse.One Dimensional Man: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4]Yoshiharu Nakagawa.Nurturing Our Wholeness:Perspectives on Spirituality in Education[M].Brandon,2000

[5]方维.返璞归真,继往开来——文艺复兴早期绘画及其对于当代绘画的实际意义[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6]许枫叶.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D].四川:四川大学,2004

[7]黄虹.论文艺复兴时期的初、中等学校教育[D].四川:四川大学,2003

[8]保罗·克里斯泰勒.文艺复兴思想及其源流[M].哥伦比亚,1979:98

[9]丹尼斯?哈伊著.李玉成译.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M].三联书店,1988:135

[10](荷兰)约翰?赫伊津哈著.刘军、舒炜等译.中世纪的衰落——对十四和十五世纪法兰西、尼德兰的生活方式、思想艺术的研究[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282

猜你喜欢
全人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content validity of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Person- Centered Primary Care Measure’: findings from cognitive debriefing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整全人的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旨归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数学学科教学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