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3-08-15 00:45赵力俭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空巢老人空巢子女

赵力俭

一、“空巢老人”现状分析

人的寿命的增加本身是人类的一大胜利,但是由于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就会形成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不仅给老年人带来各种问题,而且还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空巢老人”的概念

“空巢”一词最初起源于一则童话: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栖息着很多小鸟,它们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唱歌,而有一对老鸟却趴在窝中。从字面意思来看,“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家后,老人空虚、寂寞的状态。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家庭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这个家庭就可以称为“空巢家庭”。在人类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子女离家谋求生存成为年轻群体主要的生活方式,而子女离开家之后的中老年夫妇就成为“空巢老人”。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则认为65岁以上进入老年期,在中国古代曾将50岁作为分界点。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指居住在城市中,没有子女照顾、单独居住或夫妻双居的老人。通常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儿的孤寡老人,二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独居住的老人,三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城市中单独居住的空巢老人,其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认为自己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当然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前途和发展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二)问题的来源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约有1.69亿,预计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三成,达31%,也就是说,其时60岁以上老年人将有4亿,甚至更多。面对现实社会生活,类似老年人独自居住这些社会现象,人们早已司空见惯,因此对其熟视无睹。老年人这个弱势群体往往被忽略,尤其是在这个日益发达、甚至是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年轻人追求自己的学业、事业,对身边的其他事情无暇顾及,于是就产生了老年人独守家中的现象。城市中的老人,一部分是企业退休职工,他们离开了工作岗位,虽然有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不用为日常生活而担忧。但是失去工作会有一定的失落感,甚至对自己的价值产生疑惑,这些老人会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例如认为自己是被社会淘汰的对象,自己今后不能有所作为,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有些老人在年轻时为了子女的前途,送子女到远离家乡的大城市甚至是国外读书,子女功成名就之后,安定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但又没有能力接父母到自己身边,或者老年人安土重迁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一辈子的地方,导致老年人独守家中。子女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缺乏对父母的照顾和关怀,会使老人有种被子女“遗弃”以及年轻时对子女的付出得不到应有回报的感觉,因此降低对生活的热情,产生各种生活和精神上的问题。

二、“空巢老人”研究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加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使空巢老人群体大量增加。空巢老人又是老年群体中一个更加弱势的群体,他们本身生理机能衰退,身边又缺乏人照顾,部分人物质生活水平较低,大多数人精神生活十分匮乏。解决空巢老人的精神匮乏,政府应有所担当。解决空巢老人问题,不仅要有物质保障,很大程度上,为老人解除“情感饥渴”更为迫切。

空巢老人的形成是个人、家庭、社会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社会因素在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中国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家庭成员虽然仍是空巢老人最主要的照顾资源,但家庭的照顾功能因为家庭规模的核心化、社会流动的加剧、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而越来越弱,单单依靠家庭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所以研究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势在必行,它关系到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和谐和安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情感支持三个方面探讨空巢老人问题,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访谈对象在所研究城市的具体情况有所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三、“空巢老人”问题的产生分析

现代社会,按照古德的观点,工业化和都市化将使家庭结构朝核心化(夫妇家庭)发展,在此趋势下则是空巢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由于我国强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一般的城市家庭只有一个子女,这样使得我国的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和核心化,核心家庭是直接导致空巢家庭增多最基本的原因。

(一)从心理层面分析

通过研究李德明老师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发表的 《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状况的比较》一文,了解了生活在城市中的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文章中得出结论为,大多数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偏低,非空巢老人给予子女经济支持和体力付出的压力较大;大多数老年人的心情较好,但超过四分之一的独居老人心情较差;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居中上水平,但独居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家人交流满意度较低;在养老依靠问题上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对家人的期望较低;对第三方赡养和老年人再婚的问题,夫妻同住易得到理解和支持,因此夫妻同住老人的生活心理状况均较好;独居老人的心理状况较差,非空巢老人的经济和体力付出压力较大。调查研究的结果提示,夫妻同对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则他们的朋友较多,与家人的关系也较和睦。此外,虽然对养老依靠的看法与独居老人相似,对家人的期望较低,但是他们对第三方的态度最为宽容。

独居老人的心理状况相对较差,他们时常有孤独寂寞等负面情绪,他们更多地独自闲坐,感觉不受人尊重,且主观幸福感较低;此外,可能由于沟通和交流机会较少的缘故,较多的独居老人对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感觉不满意;独居老人在第三方赡养和老年人再婚问题上持反对或回避的态度,在养老依靠问题上对家人的期望也相对较低。非空巢老人拥有天伦之乐,但在给予子女经济支持和家务劳动等方面付出的更多,感受的压力也相对较大;因此,要劝慰非空巢老人们不要只重视子女,也要关爱自己。文章中提到“居家养老在我国仍然是一种主要的养老方式。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发展,空巢问题将十分突出。独居和夫妻共同居住两种不同类型空巢家庭的情况不尽相同。对于夫妻同住老人,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由于夫妻生活上的相互照应和精神上的相互支撑,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当然,夫妻同住老人较好状况也可能与他们教育程度较高有关。对于独居老人,他们相对不良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应该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是文明社会的责任。尤其要提醒其子女们要多回家看望,与父母沟通感情,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

(二)从社会学角度分析

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黄耀明老师的 《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关爱:国内外文化比较》一文中,从社会学视角探讨了空巢老人的成因、现状及对策。西方国家的社区发展和社会服务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尤其在社区为老年人服务和管理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和成熟的经验。在文化的视角下对国内外空巢老人的心理关爱进行比较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黄耀明老师分析了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空巢老人心理关爱问题”,他认为“文化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习得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研究和帮助空巢老人解决心理问题,要同他们合作,处理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心理困境和问题,要真正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就必须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怎样看问题。空巢老人长期处于困难和弱势地位而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所以更需要我们具有较强的文化视角,或者说针对空巢老人群体的文化有较强的敏感性。季羡林教授就非常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观念的不同,他在《神州文化集成丛书》中指出,东西方文化差异关键在于思维方式不同,东方更加注重综合,而西方则侧重分析。东方注重整体与普遍联系,西方却关注焦点研究”。

(三)从现实生活分析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李享老师在 《北京城市空巢老人休闲生活满意度研究》调查报告中阐述,空巢老人对自身休闲生活满意度受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休闲服务保障供给方面、不同休闲方式、以及休闲花费方面。研究表明,对空巢老人自身休闲生活满意度起决定作用的,是休闲服务保障供给,即社区休闲供给满意度和社会休闲供给满意度,尤其是社区休闲供给,对空巢老人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和完善社会和社区对老年人的休闲服务供给。作者不主张专门为老年人开办休闲场所,而应该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休闲服务。就老年大学而言,作者主张利用现有的大学资源服务于周边老年人的休闲生活。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大学的现有资源,减少重复投入的浪费 (还有助于大学相关机构对老年群体进行科学研究),也有利于老年人融入社会,而不是割裂为孤立的特殊群体。所以,作者主张健全社区休闲服务机构、组织及设施,其中必须包括为老年人提供休闲服务及设施。

(四)国外应对方式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的连明添老师在 《国外空巢家庭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家庭的启示》一文中提出,空巢家庭在发达国家出现较早,现在十分普遍。他重点介绍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的空巢家庭状况及相关应对措施,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家庭提出了几点建议,如强化夫妻意识,构建和谐夫妻关系,倡导家庭回归,实现“凤还巢”,创建父母子女和谐、共存、共荣模式,创造家庭与社会和谐等。

美国的社会保障措施,使老年人免于颠沛流离,有个安身之处,物质生活得到最基本的保证。但在精神生活上,如亲情、友情方面却存在问题,经常可见年迈的美国老人孤独地坐在公园里晒太阳,吃力地在超市里购物等情形。许多空巢老人都有退休以后孤独寂寞、生活沮丧、精神空虚的感受。美国采取了许多对策来应对日益增多的空巢家庭问题。如实施了“社会服务街区补助计划”(TheSocialServiceBlockGrantProgram),即力图在各州帮助和支持空巢老人在家里有能力独立生活。空巢老人还自建互助社区,重视独立和慈善解决老人生活难题。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空巢家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为了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第一,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老年人最基本的权利;第二,建立有效帮扶机制,帮助“空巢老人”解决经济困难,以用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从事休闲经营的企业家们更多地提供为老年人的休闲服务;第三,关注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完善社区老年人健康保障机制,以政府的优惠措施来弥补企业为老年人提供让利休闲服务的损失,从而使政府有作为、企业得实惠、老人享休闲,三方共赢;第四,加大宣传力度,调整家庭关系,培养和睦氛围;第五,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探索新型养老模式。尽管多数“空巢老人”独居在家非常寂寞,但仍希望住在家里,而不选择入住老年公寓,家庭养老仍然是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养老方式。

猜你喜欢
空巢老人空巢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农村“空巢老人”权益保护值得关注
“空巢老人”一样老有所乐
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