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大学生

高 洁

社会各层面深刻变化,使许多人的心理和行为取向趋于严重的失衡、失范和失控之中。当代大学生也在不同的领域接受各个行业中的安全考验。另外一方面,作为高校,必须站在大安全观的角度设置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更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文化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大学生应该自觉接受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安全素养,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能力,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自己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类型

心理危机是人们面临超出其资源和应付能力的事件或境遇,而无法应对导致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大学生心理危机可分为三类:一是境遇性危机。是大学生无法控制或预测的突发事件。其显著特点是随机性强,或者产生强烈、或者无法接受。如亲人及同学死亡、爱情遭受挫折、被强暴、学业失败、求职受挫、自然灾害或突发性传染病等。二是发展性危机。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自己和环境间的变化,如童年时父母离异、青春期性行为的问题、成长时的家庭冲突、身患绝症等。三是存在性危机。个体在遇到人生目的、责任等重要而根本的问题不能及时果断地做出选择而产生的冲突和焦虑,如考研和就业的选择。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自我认知错位。一些大学生进入学校后,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如对自己的外形、言语的表达、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家庭的要求往往不能客观看待。盲目与别的同学比较而不能转换角色,要么自卑,要么自傲,导致不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

贫困而自卑。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达10%-20%左右,已经成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原因而导致长期精神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从而产生自卑和焦虑、抑郁和自我封闭、冷漠和孤僻等,这些易造成学生人格上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

个性缺陷。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会出现一些不良表现,从而导致个性缺陷,严重时会引起个性障碍。常见的不良个性特征有自卑、懦弱、嫉妒、羞怯、冷漠、急躁、狭隘、猜疑、孤僻、小心眼、依赖、敏感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不仅影响活动效率,妨碍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给人的心理蒙上一层消极的色彩。

学习压力。走进象牙塔的骄子,进入学校后才发现自己的想象并非都是现实。很多学生不满意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由此对新学校的热情有所下降;在高中学习是佼佼者,进入大学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适应,由于教师的原因或有的学生自身学习方法不当,感到学习的收获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深深感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有的学生把个人追求目标定得太高,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相差太远,当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就业现实与理想自我价值的实现大相径庭时,心里就会萌发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虑和烦恼,促发挫折心理产生。

就业压力。每个学生在考上大学的时候就知道即使大学毕业也很难就业。随着高校招研人数增多,许多对就业失去信心的学生,又萌生了考研的念头,同时又担心因准备考研而失去好的求职机会,因而显得有些茫然。一方面怀着继续深造的理想,一方面又充满着对工作的渴求。一旦考研失利,工作也没着落,失败和打击变得异常沉重,这种两难境地深深折磨着许多毕业生。使得毕业生承受比一般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沮丧的心情中艰难度日。

人际关系不良。正如丁瓒教授指出的:“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现在的大学生重视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的程度减弱;强调平等,注重个性的观念增强。在人际交往和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功利化与表面化的趋势上升;片面理解竞争,团结协作意识下降;个别大学生甚至把人与人的关系简单地归结为相互利用的关系,缺乏营造真诚互助气氛的积极心态。

感情纠葛。在校大学生与异性、与同学、与父母、与老师的关系不协调也会引起内心苦闷。一些学生对恋爱期间出现的矛盾不能正确对待,更不能承受失恋的打击,甚而导致自伤或他伤。有的学生价值观不一致,互相竞争而瞧不起,甚至两败俱伤,心情郁闷。一些学生与父母不能和谐相处,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爱,心理孤独、自卑。一些学生内向、自尊、敏感、好强,遇到老师不能理解自己,不去主动沟通,长此以往,内心抑郁。

网络迷恋。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拓展人际、休闲娱乐、交朋识友的重要渠道,他们的心理与行为深深打上网络的烙印。与此同时,因迷恋网络而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出现人际关系淡漠、交际范围变小、社会适应性较差、日常时间管理混乱,在学业及个人问题上存在障碍。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对策

作为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应采取必要措施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管理。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由心理危机预防系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和心理危机预后系统构成。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系统

心理危机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上,预防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

设立心理教育专门课程。大学生不仅是一个有血肉、有生命、有大脑和有完整生理活动的群体,而且还是一个有意识、有思想、有情感和有各种心理活动的群体。所以,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也同其生理活动一样,必然会反映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因此,必须进行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进行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若等到学生的心理危机发生了,才进行预警和干预,不仅人才有损失,而且财物浪费严重,其结果可想而知。全体学生包括入学新生、贫困生、优秀生、毕业生、女大学生等,这些群体往往更容易出现焦虑、自卑、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举办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讲座,展示学校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和特有的人文底蕴,为更多的同学搭建一个提高心理品质的平台,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无论校领导、教师、行政人员,还是教辅人员、外聘教师,无论是班主任、任课老师、还是辅导员、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者,都要以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的责任。

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创设具有安全的、愉快和谐的校园氛围;形成具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供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与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有着极为直接和密切的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学校生活中的体验主要是紧张、压抑、沮丧的,那么他就必然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危机。反之,如果学校生活的体验是轻松、乐观、积极的,那么他的心理状态就会倾向于积极良好,即使遇到心理问题和障碍,也能够得到解决。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高校应加强对危机心理预警机制的建设,明确危机心理预警机制的作用,为危机之后进行心理干预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领导重视的前提下,配置专门场所开设危机心理预警工作室之类的机构,明确高校危机心理预警的实施机构和职责,科学制定并规范心理危机预警流程。同时还要在高校预算开支中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保证其正常、高效地运行,提供必要的设备、办公用品,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善的监督评估机制保证其绩效。

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的信息沟通及危机响应网络,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总支)副书记直接参与危机事件的处理,各年级辅导员负责,班主任、各院(系)学生会组织分管,班级层面设置班长、团支书、党员寝室长的四位一体的责任人制度,将学生管理深入到各寝室及学生本人,确保心理危机信息快速及时地传递。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通过学生会、社团组织以成立协会、分支部门的形式进行危机之后的心理干预。学校的危机心理干预室给予其技术上的指导和工作上的规划,督促和支持其在危机之后的心理干预和救助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招聘校园中的心理干预志愿者,吸收对心理干预有兴趣和一定基础的学生参与,平时加强对志愿者的心理干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其成为身边危机之后的第一心理干预工作者。

加强校园之中文化生活载体的建设,借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来传递危机心理干预的相关知识,将心理干预和校园文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引导高校危机相关群体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试,形成互助心理干预的氛围。

加强与社会、NGO组织的联系,学习NGO组织善于组织、进行心理干预的优点,通过交流,学习和储备进行危机心理干预的知识和经验,甚至将其纳入到高校危机心理干预的后备支持力量,最终构建一个完善的全面参与机制。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预后发展系统

妥善预后。学生经历心理危机之后,有一个长期的恢复过程,并不是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心理功能恢复正常即可终结。心理危机的后果有时不太明显,但其潜在危害深远,需要在较长的时间进行心理援助。校方要及时了解全过程,做定期回访,同时对心理危机处理的结果要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化“危”为“机”,进一步对相关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要做好对心理危机者的心理修复工作及当事人周边人群的心理修复事宜,以便巩固效果。

良性循环发展。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的过程是心理经过矛盾——平衡——矛盾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只要生活中仍有挑战和机会存在,学生就必然会经历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危机。面对蕴含着新的生机的危机,正确应对,就可以化危机为转机,及时把握转机,从而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开展心理危机教育。主要包括心理危机意识教育、心理危机案例教育、心理危机管理专业知识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种突发事件、心理危机进行专题讲座与培训,进行情景模拟训练,使领导、教职工和大学生了解危机的早期表现,齐抓共管,能够充分运用校园网站、校报、广播、报刊、展板、手册、图片等多种形式,使大学生掌握心理危机的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危机应对能力。

[1]简敏.法学视阈下的校园危机治道变革[J].社会科学家,2005,(5)

[2]王郅强,文宏,卓黎黎.转型期高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的心理干预机制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1)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危机”中的自信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