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三个维度

2013-08-15 00:52李晓洪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后现代本质

李晓洪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后现代语境,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学理论研究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使文学作品的评价方式与审美特点向多元化转变,并且在后现代语境理论之内,形成的一种新型语义研究关系。在后现代文学理论产生的调节下,对于知识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基础上:首先是文学事实与文学价值的统一。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积淀,对知识具有广泛和复杂的包容性特征,在以文学理论为自身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文学自身是一种价值保障,而在对文学审美和批判的过程中,文学自身评价则表现出丰富的人文意识。其次是文学事实与思辨的统一。文学固有的本质特性体现在对文学内涵的研究过程中,采用思辨模式对其进行论证,并就文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局限性进行阐明,最后通过文学作品的实践性表述来得到文学价值的升华。最后是对文学本质的表述。文学作品是基于对文学意象的艺术性思维和构拟,并通过文学意象来表现出文学意象的自由性与开放性共同发展的特征。而在对文学本质的研究过程中,就需要切实破除文学理论中研究规律的束缚,以现有基础作为文学本质的研究样本,并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实践,最终破除固化的文学思维过程,使文学理论所产生的知识具有语境化的分析特点。

本文对后现代语境在文学思维层面的表述,是根据文学作品在当前时代中的特征和意义进行直观反映,并且在作品中体现出后现代特征的基本变化。后现代语境为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议论导向,尤其是对文学理论系统提供了新的定义和参照过程,构拟新的文学知识模型。但另外一点,文学的后现代语境与文学现代语境在本质特征上具有广泛的价值统一,并不是彼此相互对立的关系。文中对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语境的研究,从文学理论所具有的三个维度进行阐述和说明,并以文学批判的形式对文学理论基础价值进行统一。

一、后现代语境研究意义评述

文学理论的产生是基于对文学语境研究和实践的过程,文学理论结构之间具有广泛的逻辑性特征,是根据现代社会和生活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艺思潮兴起之时,文学理论建立在现实生活基本意象上,对基本文学意象进行重塑,并不断丰富对基本文学意象的内涵处理形式。后现代主义可以作为一种与现实主义相反的文学理论研究方向,也可以说,后现代语境既是对现代语境的延伸,又是对现代语境的反向发展。后现代语境中所构拟出来的文学意象变现形式比较特殊,对现实具有反叛性、逆向性、互文性、零散性以及反权威性等具有狂欢主义的意象特征。后现代主义语境对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启发,不仅仅局限于精神上的体现,还表现为基于对人类意识以及社会观念改变基础上的新的意识层面和文艺审美尺度。尽管后现代语境给文学理论带来的观念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尤其是文学理论的发展在摆脱经济和政治因素的束缚过程中具有领导性,但同时也对社会基本价值以及社会伦理道德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对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语境模式进行研究,需要以批判的目光去看待。

二、文学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文学理论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基础和辩证主义观念模式上的,哲学辩证法和价值观对于文学理论的形成具有引导作用。休谟在“惊讶”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将文学现实与价值进行剥离的思想。在《人性论》中,休谟曾提到“在我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中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通常的‘是’与‘不是’等连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这个变化虽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1]文中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对立性,尤其是对命题的“是”或“不是”的反向证明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相对以前思想背离的情况。在基于西方哲学观念对价值与现实剥离的前提下,通过对文学理论逻辑性的证实,对文学知识的产生具有广泛的影响。比如,如果证明意象可以通过逻辑证明的方法进行推理,则能够直接体现出文学意象的价值。

另一方面,文学事实与价值在区别对待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合理性,尤其是在文学事实陈述过程中,需要通过文学批判力来表现出对文学价值的基本包容。文学意象特征中不能含有对价值观的评述,也不能对文学批判的事实陈述进行价值判断。在对文学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文学理论对象所具备的真实性和实际意义表示尊重,然后在已限定的原则内对“应当”包含的价值进行判断,克服对文学理论的主观评价。但如果仅仅用对立的眼光看待和评价文学价值与文学意象事实之间的关系,则会对证明理论产生歧义。在文学意象价值导向中,对于文学意象的建立需要从“人文化的文学事实”和“自然形态的文学事实”方面提出升华,并就文学价值在社会中的地位体现进行研究,以区分的目光对待文学价值与文学事实之间的关系,并以最真实的人文观念对待文学理论研究的目标,使文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与文学价值的理想特征有机地统一起来[2]。

三、文学事实与思辨的统一

在文学理论知识产生的过程中,文学思辨与文学事实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了解文学思辨与文学事实的意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文学理论的研究依据,需要建立在实际生活意义上,并且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充分陈述。文学事实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原则,对实证方法的研究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观察以及社会意识的真实体现,尤其是对实证材料在文学理论现实意义的研究中,需要采用逻辑性思维方式。每个人在不同社会发展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意识思维意识形态,对于社会意识这一广义的范畴存在一定的意识分歧。从文学理论思辨的角度进行考虑,就需要借用创造性的思维,对文学意识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概念等情况进行合理的判断,并且以逻辑性批判来产生知识。思辨其实是一种意识方面的再创造。对于思辨方法,没有具体形成一个流派和共识,因此思辨方法没有所谓的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是不同知识对文学理论范围进行思辨的侧重点不同而已。通过对文学意识的实践性研究可以发现,思辨意识创造力集中在人类对于文学意象思维的主要领域,所研究的课题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3]。

文学理论基于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产生,同时文学理论的发展也促进了新文化的产生。从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应当以思辨的目光去看待事物的客观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在文学主体意象研究的主观性范畴之内达到集中和统一。对于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既有客观化存在的特征,也有主观化实现的渲染,在一个相对的文学高度,对文学理论研究对象的主体层面内的感情特征、心理因素等进行全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课题层面的观念文本。对文学意义的研究,虽然是建立在主观思辨意识过程中的,但还需要与实证性充分结合。

文学理论在实证和思辨方法上的统一,其实就是基于人类基本发展理念中的社会意识与自然意识形态统一的过程。实证方法既要依托自然科学客观理论基础,同时还需要对主观意识理论进行延伸。人类是具有自然属性但又不可缺乏社会依赖属性的生物,在人类文明发展和演绎的过程中,外观世界中的客观发展规律与主观思想的发展是一致的。只是思辨模式建立在人类主观意识之中,根据社会生活经验以及文化属性,对文学理论意象的思辨也就有了主观性特征[4]。

四、文学本质的表述

从文学事物的研究本质以及发展规律方面可以看出,文学理论是基于文学本质方面的思考,文学理论也具有诸如自然科学一样的相同规律。在以往对文学理论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文学理论重在揭示文学意象的本质规律,尤其是借用语言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文学理论的研究过程是对文学意义的深度探索。但如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文化环境当中,语境的表述具有特有的内涵,就会与文学本质规律表现得格格不入。从实际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文学理论在特定语体色彩下,对于文学本质规律的表述,需要凭借经验以及事实观察依据进行,在把文学本质规范化和集中化统一之后,虽然可以达到文学本质的叙事合法化,却丧失了文学具备的解释功能。因此,对文学理论本质的探索,应当采用批判的方法来看待文学逻辑思维方式,对后现代语境模式下的消极艺术范畴进行去除。事物皆有两方面属性,在后现代语境意识解放文学理论束缚的同时,要防止后现代语境中的消极思想融入到文学理论之中[5]。科学研究并不讳言本质,本质概念建立的前提,是人们承认事物在众多现象表征的背后,能够充分决定出事物所具有的本质规律。文学的本质探索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直逼本质。本质的追问来源于人们渴望认识事物最核心、最关键的那部分属性的冲动。然而,到底是否存在事物“最核心、最关键”的属性,也还是一个问题。后现代思潮认为,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决定事物的“本质”,所谓“本质”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的设定。存在的只是现象以及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关系被后现代主义者命名为“互文性”现象。

五、结语

文学理论建立在文学批评基础之上。对文学领域中的文学意象进行探索,尤其在文学功能的发挥方面,采用文学评价的方式,能够充分体现文学价值的作用。后现代语境角度的文学理论研究方式,需要在传统文学理论和审美特征方面寻求突破,才能在文学理论方面有所建树。

[1]张永清,王琦.一部具有强烈反思意识的学术专著——读邢建昌《理论是什么——文学理论反思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方克强.后现代语境中的新世纪文学理论教材[J].文艺理论研究,2004(5).

[3]王坤.后现代语境与文学理论课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王晨.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文学伦理学批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9(5).

[5]邢建昌.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三个维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后现代本质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回归本质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童年的本质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