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3-08-15 00:45郭娜娜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负性个体情绪

郭娜娜,王 艳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是社会中较敏感、特殊的社会群体,在面对新的学习环境、面对专业选择与学习的问题、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面对人际关系的学习与处理、面对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时表现出诸多不良心理反应。大学生抑郁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在大学校园里“郁闷”、“纠结”等词十分流行,研究调查显示,抑郁情绪在大学生当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抑郁情绪的存在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与他人的交往。

一、抑郁情绪概念的界定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的是抑郁和抑郁情绪两个不同的概念,抑郁(depression)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不愉快,且个体感到无力应对外界压力时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羞愧、自卑等负性情绪体验,抑郁是一种不良心境,它不仅会直接影响人的机体健康,严重的抑郁还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动机、情绪和认知功能,最后还有可能会导致个体的自杀行为。有抑郁表现或体验不一定就是抑郁症。正常人的抑郁情绪一般情况下持续时间不是很长,呈现一定的过程性,当生活事件或环境随着时间迁移个体的抑郁情绪也就慢慢的淡化消失;抑郁程度一般不严重,并且无躯体性表现症状或尚不够诊断标准;患抑郁情绪的正常人能自己或主动积极地请求亲人、朋友去帮助他克服这种不良抑郁情绪,以求尽可能快的恢复正常情绪;并且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认知能力,不会歪曲自己的能力价值,对自身的躯体状况,自身的现状及未来有正确的评估,不会歪曲;对挫折损失能设法克服弥补,有相应的动机愿望的意志活动;能正确评价现实事件;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当现实生活环境和处境发生改变时,个体的情绪也会得到及时改善;个体人际交往的能力及愿望表现出一定的积极主动性。

抑郁和抑郁情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有相似的情绪表现,但在不良情绪的表现程度和表现范围都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对个体身心的影响也不同。

二、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遗传、心理因素对抑郁情绪的影响

1.遗传性。面对同样的生活压力事件,有的人会出现抑郁状况,而有些人则不会,研究认为抑郁情绪有遗传学基础,国外行为学专家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家庭成员的发病危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的基线水平,此研究说明遗传因素在大学生抑郁情绪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2.生物化学性。当个体面对高强度的压力或者早期受到身体严重外伤时在一定程度可能引起个体脑内或身体化学物质的失调,诸如间脑外伤可能引起类似于个体抑郁倾向,由原来的外向变得沉默寡言。王艳等人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团体心理辅导治疗中显示,部分抑郁情绪的大学生生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曾报告早期受过严重的脑外伤。

3.躯体疾病。抑郁情绪状往往在躯体疾病之后出现,而且抑郁情绪随着躯体疾病的好转而消失,抑郁情绪一般是可逆性的。有学者认为患有躯体疾病时,引起包括抑郁情绪在内的各种精神症状。另外,躯体疾病本身对个体就是一种负性生活事件,个体出现紧张、焦虑、悲观,严重者还会出现持久性的抑郁心境。

4.人格因素。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智力、体格等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艾森克指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情绪功能等。研究表明那些高神经质的、精神质的或内向的,即情绪不够稳定、易激惹、焦虑、执拗、孤僻的大学生的人格心理特点极有可能会引起大学生抑郁情绪;内向的同学可能由于较腼腆、敏感、情绪波动也较大,故遇到不良刺激易引起抑郁情绪。

(二)环境、应激事件等五种因素对抑郁情绪的影响

1.适应不良的家庭抚养、交往模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程度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对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疏离感和抑郁情绪的调查中发现,父母的情感表达对大学生的抑郁和疏离状况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如果严厉得当,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积极正向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干涉过多或严厉的话,则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起到负性的作用。还有研究指出,如果家庭缺乏凝聚力、彼此之间沟通不畅、或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会严重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

2.早期丧失养育关系。社会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发展的过程当中,不论是在儿童时期还是少年期、青春期,父母的存在对个体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儿童时期,母亲对子女的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少年期,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十分的重要。进入青年期由于子女的身心发展相对成熟,个人的社会适应性增强,社会化的程度加深,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生活的能力,在此期间若失去父母一方,对子女的心理和行为基本没有什么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双失家庭、早期隔代抚养的孩子心理问题的形成与自身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有关,早期父爱、母爱的缺席对孩子成年后抑郁情绪的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3.应激性的生活事件。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正常生活中出现的突如其来的各种造成个体心理应激、并可能损伤个体躯体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研究显示,现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负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大学生抑郁情绪产生的主要因素。还有研究指出,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与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新环境的能否适应、双亲职业类型、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呈显著相关性,与恋爱状况、就业焦虑、家庭经济收入呈负相关关系。

4.缺乏社会支持。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包括父母同学和朋友,按大学生提名的支持对象归类,采用百分数统计发现:支持来源最多的是同学朋友,其次是父母,其余的按序依次是兄弟姐妹、恋人、老师、亲戚、祖父母和其他。社会支持感的高低与大学生的抑郁情绪表现出正相关性,即社会支持感较低的大学生抑郁情绪相对比较多;社会支持感高的大学生比社会支持感低的大学生的抑郁情绪相对较少;社会支持感作为一种重要的支持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改变认知结构从而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情绪程度。

5.消极的生活应对方式。生活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对内外环境及其有关的个体情绪困扰采用的处理方式、手段或策略。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对不可避免的各种压力情境,这些情境对个体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相同的压力水平对人影响存在很大差别的,这种影响差别主要取决于个体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应付。积极的、正向的生活应对方式可以促进个体能够正确地面对心理压力源和刺激,而消极的、负性的应对方式可能加重心理刺激源对个体的损害。因此,面对相同的压力源,不是所有的个体都会出现相应的抑郁情绪。

(三)个体认知因素对抑郁情绪的影响

1.认知三联症。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因此,要改变个体的情绪困扰不是改变外界发生事件,而是应该改变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看法,通过改变认知看法,从而改变情绪体验。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认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灰暗的、无光泽的;自我是自卑的、无信心的;生活是痛苦的、无喜悦的;将来是悲哀的、无希望的。因此,在形成抑郁情绪的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就构成了一种扭曲,一种曲解,他们对于“自我、环境、将来”的看法有他们明显的特征,及“自卑自责的自我、行尸走肉的环境、彻底绝望的未来”,这种歪曲的认知使得大学生在评价事物的过程中总是趋向负面,进而产生不良的抑郁情绪。

2.负性的自动思维。自动思维是在个体遇到生活事件时在人脑中自动出现的思维倾向性,目前对自动思维与抑郁症状的相关研究中并没有确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大多数研究认为,综合多种因素的影响,负性自动思维与抑郁症状存在因果关系,同时个体负性自动思维的倾向性与事件情境、个体当时情绪和个性等其它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反,负性的自动思维对个体情绪、行为方式及生理反应也会产生直接的负性影响,甚至会出现一系列的抑郁症状。从李绍明的“女大学生抑郁情绪与自动思维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自动思维经常出现或持续存在的大学生只占总人数的5.56%,而且研究证明自动思维是与抑郁有密切关系的。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多数研究者着力于探讨个体心理特征及社会因素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但有关抑郁的认知因素方面的实证研究还非常少。认知机制方面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作用机制,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研究。

课题名称:2011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生抑郁情绪的干预研究”(编号2011007)

[1]刘宇宁,金月兰.大学生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的初探[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1,9(3)

[2]程虹娟,方晓义,蔺秀云.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5,13(3)

[3]张月娟,阎克乐,王进礼.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96-99

[4]张敏.大学生抑郁倾向与认知评价的相关研究[J].现代教育论从,1998,(4):48-50

[5]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70-76

猜你喜欢
负性个体情绪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希望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