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国
我国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早已蕴涵于传统的教育思想中,但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开始大量系统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经过30多年,在教学、研究、实践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系统地来看,这些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的。
中外学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对心理健康的含义给出了不同的表述。当前比较全面有代表性的概念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即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科渗透、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优化教育环境等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1]这一概念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特定的内涵、目标、内容和途径。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使学生形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持其心理健康,减少与防止各种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其潜能,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使其成为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大学生群体主要包括新生群体、贫困生群体、网络群体、毕业生群体。
1.新生群体。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存在问题。主要是适应性问题和角色转换问题。(2)产生原因。综合研究成果,普遍的观点是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对策建议。即不限于某些具体问题或方面,从入学准备、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对大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2.贫困生群体。贫困生在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已有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热点问题进行:(1)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特点及成因分析。(2)对策研究。综合研究表明,针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主要是从国家政策、经济社会坏境、高校教育、学生个人等方面着重展开研究,加强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补救措施。
3.网络群体。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交往、娱乐的重要工具,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也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大学生网络群体包括经常使用网络但未迷失自我的大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的大学生群体。对于前者,主要是基于调查的事实研究网络对于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4.毕业生群体。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模式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很难在毕业时做到轻松就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主要集中在:毕业生就业心态、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就业现状、毕业生失业问题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的教育过程,为了更好地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首先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做一下总结。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已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如华杰认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理论灌输—认知干预法;情景创设—情绪干预法;社会实践—行为干预法。[2]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孙竟猛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档案法、理论灌输法、心理咨询法。[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体系,培育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环境,创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内部运行机制,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专门的课程设置、学科之间的渗透、教育寄寓于活动、优化外部环境、心理咨询。
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借鉴西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总结出以下几种模式。
1.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是平行又有交叉,职能互补,相互渗透,实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渗透模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作用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比较有效的。
2.心理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即以心理健康为取向,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重视心理技术的运用,多采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4]
3.医学社会模式。思想政治模式和心理学模式主要是帮助普通学生和有心理不健康倾向的学生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心理问题发生和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目的。[5]医学社会学模式主要是用于治疗有心理疾患的学生,预防因心理疾病而造成不堪的后果。
根据现实需求及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走一条多类型、多层次的综合发展模式。现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采用多种模式的结合,才能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取得的成绩。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一是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初步成果,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著作、教材和读物先后出版,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二是教育成果初步显现,经过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明显增强,近几年大学新生因心理问题引发意外事故的比率正稳步下降。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更有甚者将之与德育相混淆;(2)发展不平衡。由于财力、人力、物力上的差异,高校之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也不尽相同;(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不够,心理咨询途径有限。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1)转变观念,区分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2)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不稳定、不专业问题,应该加大对相关教师的培训力度;(3)注重预防。对没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很必要的,这是预防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发生的重要途径。此外,应积极拓宽心理咨询途径,创新心理咨询方式。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人员的队伍在不断壮大,研究的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方方面面。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发展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1]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49
[2]华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5)
[3]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6)
[4]田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
[5]顾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理论导刊,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