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的有效激励机制研究

2013-08-15 00:45陈伟斌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3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资助教师

陈伟斌

高校科研的有效激励机制研究

陈伟斌

高校科学研究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科研进行有效激励研究,有助于提升我国高校整体科研水平,提升高校科研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科研存在的问题,引出并探讨了高校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深入思考并对构建高校科研激励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高校;科学研究;激励机制

陈伟斌/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实习员(福建福州351116)。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研究在大学四大功能定位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科学研究有效驱动了文化的传承创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教学素材,充实了教学,同时提升了高校的社会服务水平,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其次,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思维的富集地,承担着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科技攻关重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此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科研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当代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也孕育和储备了未来的创新能力。因此,高校科研日益得到重视,建设“研究型大学”或“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许多高校建设规划的重要目标。

一、高校科研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科研目前已经取得较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校科研仍处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

1.高校科研水平仍然较为薄弱。我国高校科研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高校科研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校SCI论文收录数已经进入世界前五名,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也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水平仍然较为薄弱。在大部分学科领域中,我国高校科研水平仍然比较落后,高层次的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较少,世界知名的科研大师较少。虽然SCI论文收录数量已经位列世界前五,但是高被引论文数量少。

2.高校科研发展不平衡。我国高校间科研发展差距较大,科技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国家教育部2013年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目前共有本科院校1129所,其中中央部属重点高校108所(教育部部属重点高校73所),地方高校633所,民办388所。据国家基金委2012项目资助统计,面上项目共计资助16891项,资助金额达1248000万元,其中部属重点高校获资助7524项,资助金额达557166万元,中国科学院获资助1920项,资助金额153727万元,工、交、农、医、国防等部门获2356项,资助金额达170623.2万元,地方及民办高校获资助5091项,资助金额达366483.8万元。占高校总数6.5%的教育部部属重点高校,获国家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数和资助金额达44.6%,占高校总数90%的地方及民办高校,获国家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数和金额仅为30%。从地区分布看,各省份最高获得3488项,最低仅为1项。我国高校间科研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我国高校科研的发展。占据我国高校主体的地方及民办高校尚未成为高校科研的主力军。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虽然深知科研重要性,也着手大力发展科研,并且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总体而言,地方高校科研氛围不够浓厚,科研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教师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科研数量和质量难以令人满意,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实有限。

3.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对经济社会贡献率仍然属于比较低的水平。据报道,2011年中国科技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5%-20%,而西方发达国家则达到60%-70%。我国高校科研成果低转化率,表明高校科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有限,高校科研仍然属于待哺阶段,现阶段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以反哺科研。

我国高校科研现状表明,高校科研在目前经济社会转型改革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可望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突破的稳定增长点和重要支撑点。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高校科研生产力,研究高校科研运行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地方高校科研的有效激励研究,努力提升地方高校科研水平和积极性,成为我国高校科研主力军,能使我国高校科研总体水平提升到新的层次。

二、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激励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应用激励机制能够激发教师的科研动机,使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高校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高校科研提升的组织目标。目前,在各地方高校中,大部分已采取科研奖励和职称晋升等各种激励措施对高校教师科研进行激励,并且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大部分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缺乏规划设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激励手段较为单一。大部分高校仅仅采取科研奖励和计算科研工作量等简单的奖励措施进行科研激励。手段较为单一,方式较为简单,奖励力度又十分有限,重物质奖励轻精神激励,重“正激励”轻“负激励”,缺乏对激励对象进行有效分析,缺乏统筹教学科研全局设计科研激励机制。

2.激励方式过于被动。目前,高校科研的激励方式基本上都是奖励考核类,属于事后总结型,这类激励方式过于被动,未能主动有效提供激励相配套的管理服务,难以有效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教师刚开始时对科研感觉无从下手或存在客观困难的时候,此类激励方式就失去其意义。

3.缺乏实施分类激励。激励理论认为,在实施有效激励之前必须对激励客体存在客观认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每个时期都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教师必然有不同的需求,有效的激励应该根据客体不同进行分类激励,此外,团队和个人也同样需要不同激励。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分类激励,一般也只针对个人进行激励,缺乏针对团队进行激励。

4.激励办法缺乏规范。目前,许多高校激励办法缺乏规范,尚未将许多行之有效的激励办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形成文件形成规范,出台相关的激励制度,激励措施随领导意志经常变化,缺乏持久性和权威性,容易导致激励承诺无法兑现,反而形成反作用,激励效果越来越差,难以建立持久的科研激励机制。

三、构建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建议与思考

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统筹教学科研全局进行合理布局。

1.坚持科研氛围建设,加强激励引导教师科研。加强高校科研,要从氛围建设做起。地方高校科研氛围不够浓厚,教师科研积极性和参与度低,是地方高校科研困境的重要原因。学科建设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科研工作则是具体的落脚点。因此,学校各级领导和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努力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制定各项政策激励教师参与科研,融入科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制定明确的科研规划和科研目标,进行科研考核和科研评价,积极宣传鼓励教师在课余时间投身科研,在科研中发现乐趣,引导建立教师“乐于科研、争先科研”的氛围。

2.主动提供激励服务,为教师科研解决各项后顾之忧。有效的激励是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许多教师会面临“有心科研,无力科研”的问题,如,有的教师教学压力大,没有时间搞科研;有的教师缺乏必要的科研技巧,容易造成科研挫伤;有的老师缺乏团队扶持,科研事倍功半。良好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应该为教师科研解决各项后顾之忧,主动及时提供各种激励服务。及时为教师协调好教学科研任务分配,积极组织各类科研辅导服务,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培训各类科研技巧,帮助教师合理组建科研团队,建立良性的科研“传帮带”的制度,为教师积极联系企业进行项目对接,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

3.充分认识激励对象,坚持按需分类激励。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从低到高排列,并且认为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因此,对高校教师进行科研激励时,必须要充分认识激励对象,坚持按需分类激励。对于青年教师,优先满足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可多通过物质奖励、职称晋升等方式进行成长激励,对于高级职称教师,要充分考虑其精神需求,可多通过奖励表彰、授权任务、团队领导等方式进行激励。对其考核评价,也应分类制定指标和奖罚措施。

4.制定合理的考评机制,坚持正负激励双管齐下。考评机制是激励机制设计的核心,合理的考评机制能够促进有效激励,反之则容易造成激励挫伤。高校科研考评机制需要制定科学的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严谨的科研工作量计算细则,并且定期动态更新,为保证考评机制公平、公开、公正,考评机制设计时组织全体教师全程参与制定,参与监督,参与投票决策,坚持正负激励双管齐下,奖罚分明,考评过程公开透明。

5.肯定科研团队重要作用,注重激励教师团队科研。团队协作有利于促进科研创新的产生,是现代科研的一个重要特征,科研团队能够极大地提升科研的质量,促进重大科研成果的研发。因此地方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必须注重激励教师团队科研。引导和组织具有共同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兴趣的教师组建科研团队,同时采取团队激励措施,对科研团队进行规划整合,引入团队竞争机制,加强团队绩效考核,完善科研团队内部建设,助力科研团队向高水平科研平台发展。

6.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丰富各类激励方式。加大物质激励力度,特别是加大科研培育基金投入力度,完善优秀科技成果奖励体系,横纵向并重,分层次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物质奖励,同时对于科研未达标的团队和个人,采取一定的物质惩罚措施。注重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各类科研活动提供物质保障。积极构建精神激励机制,特别是对于科研工作优秀的高层次人才,物质激励作用逐渐削弱,特别要注重精神激励,通过荣誉表彰、晋升、授权等方式进行精神激励,积极培育学科和团队带头人等高层次科研人才,引导继续勇攀科研高峰。同时对于受到科研挫伤的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精神支持。定期召开科研团队经验交流会,创新和丰富各类激励方式方法,努力在团队中形成激励氛围,人人皆可成激励主体。

7.有效规范各项激励措施,为科研激励提供制度保障。建立持久的激励机制,离不开制度的保障。要保证激励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必然需要将有效的激励办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出台规范化的激励制度,制定相应的细则和各项指标,形成正式文件。例如《高校科研奖励办法》、《高校科研团队考核办法》、《高校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高校科研津贴管理办法》等等。

提升高校科研水平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激励是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合理运用科研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高校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从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展。

[1]杨忠泰.完善高校科研评价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3):153-156

[2]周奇.高校教育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02-104

[3]周瑞超.科研创新团队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3):147-154

G647

B

1671-6531(2013)23-0106-02

姚 旺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资助教师
最美教师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