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历史兴趣

2013-08-15 00:54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教师

陈 萍

(重庆八中,重庆 400030)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1]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历史讲述着人类的过去,它反映的是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客观事实。因此,过去性成为历史知识特点之一。历史所具有的不可逆转性,使它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与学生的距离遥远,很多东西对学生来说太抽象了,没有直观感觉,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这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称赞。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特拉弗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2]作为主导者的教师的教学艺术在此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孜孜不倦的眼光,吸引学生不断追求的心灵。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浅见,愿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注重新课的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重视每一节新课的导入,力求做到营造气氛,制造悬念,触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导入语又称开课语,是教师引导学生向新的知识领域进军的第一步。

例如,讲《秦的统一》一课,可引用毛泽东的《泌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引用过程中,用配音、配乐、配画等多种形式展开,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设问:“江山多娇、英雄无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到底他们有什么雄才大略、丰功伟绩,能激发起毛泽东对他们如此强烈的历史情怀,成为毛泽东心目中的杰出英雄呢?”接下来就告诉学生:“我们一齐来探个究竟。”这样顺利的导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另外,还可采用悬疑法,例如初一的《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一课,可采用展示文物的方法,先在课件上展示文物“小陶舟”,设问:“这是什么?有多大?用什么做的?有什么用途?”于是学生带着迷惑的急切的心情,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了课文。

除了上述导入方式,歌谣导入法、成语导入法、节日导入法等都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与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可收到很好的引入效果。

二、把握提问的艺术

善教者,必善问。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科学始于好奇。”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 ,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3]。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呢?这就要求教师按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思路的问题,从而让广大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或经教师的点拨引导而解除疑惑,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如讲述《美国独立战争》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美国国旗,提问:这是哪国国旗?大多学生都能答出是美国的星条旗,接着问,那大家知道美国的星条旗的图案有什么意义吗?分别代表什么?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图案?通过这样的设问,问题设计难易程度合适,学生有“解疑而心悦”的成就感,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问式教学法并非一成不变,它因不同的历史教学内容、不同的情景而有不同的提问方式。

三、运用语言与情感,渲染历史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设一个轻松而且意境生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地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把历史本身的魅力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笔者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伴随视频资料的展示,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英法联军的罪行,似乎真的把学生带到了屈辱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有的学生甚至还为过去的屈辱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四、讲述历史故事,吸引学生兴趣

生动的故事谁都爱听,对于中学生更是如此。如果在历史课上,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讲“商鞅变法”时,为了突出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变法,我在课堂上穿插讲了“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不畏权贵,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通过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记忆。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紧扣课文环节,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中轻松掌握历史。当然,我们所选的故事不能为了讨好学生的“故事欲”而滥讲故事,应做到内容健康向上,紧扣课文环节,时机把握适度,收放心中有底。

五、编辑谜语,以猜引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讲《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时,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笔者出了一个谜语给学生猜,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谜底是“我国古代一人名”。结果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屈原”、“苏武”,有的说是“蒋干”、“毛遂”、“共工”等等,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想了解日本投降原因的好奇心和欲望。通过猜谜语,丰富了历史课堂,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六、适当的小品表演

初中学生是以感性认识为主,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小品表演,再现历史情景,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讲述《秦末农民起义》时,可适当穿插“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表演,旁白加上形象生动的小品表演,鲜活再现历史,可为课堂锦上添花,但一定要适度表演。

七、课堂讨论与教学相结合

教学要教与学相结合,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历史学习目的就是以史为鉴,所以通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推动学生的历史思维。如《走向全盛的唐朝》,课后小结后可提出“唐玄宗前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中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那这种盛世局面的形成是不是玄宗一人的功劳呢?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盛世局面呢?”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八、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巧妙结合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用于教学中,既推动教学手段的更新,又促成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多媒体可以再现历史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情操,激发情趣,活跃思维。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讲《红军长征》一课时,由于时代距离我们较遥远,学生很难体会到当时红军的长征精神。我通过播放《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等电影电视剪辑片段,既让学生体味到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又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九、结束语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4]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根据学校的情况和条件还有很多途径,如参观历史博物馆、撰写历史小论文,进行历史小报比赛、编排观看历史剧等;还可以组织以各种内容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历史知识抢答竞赛会”,或组织“历史故事会”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以趣激学,学习效果会更好。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深入地、兴趣盎然地钻研领会。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今天我们的历史教学,如果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完全有可能做到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成为“乐之者”,从而进入最佳学习境界。

[1]张红艳.历史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教育艺术,2011(4).

[2]李铁军.历史备课须注意的几个薄弱环节[J].历史教学问题,1997(6).

[3]李芹.如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J].吉林教育,2012(5).

[4]沈益.激发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探索[J].文理导航,2011(5).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新历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