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洁,陈小燕
(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口 571158)
1999年后高校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膨胀,高等教育在很短时间内从精英阶段跨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扩招给社会、经济、文化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内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于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就是以质量为核心,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作为高等教育小省的海南,更应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重心由规模扩张向注重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转变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强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发展海南高等教育事业。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国际旅游岛建设是一个涵盖海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创举,是提升海南发展层级的战略工程。国际旅游岛建设成败的关键是要有大批的、高质量的国际型人才作支撑,这依赖于优质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
然而,现实情况是自建国后海南作为高等教育小省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且差距尚在进一步扩大。目前,全省普通高校共计17所(不含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其中本科6所,高职高专院校11所。各类高校普通本专科生、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成人本专科生总人数为194551人(成人本专科生22582人)[1]。从纵向上比较虽然进步很快,但从全国31个省份的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排名情况来看,处于第29位[2],位于竞争力排名的第5类,无论是教育规模、经费投入、基础设施,还是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方面均和发达省份差距甚远,在全国处于下游水平。
有研究表明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当关联系数达到0.81时,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明显。因此,海南需要优先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这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内在需求,是提升海南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相望,属于我国的最边缘省区。自古以来,海南作为偏远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海南在西汉被正式纳入中原王朝,却一直没有正式的官学,造成海南文化没有多大发展,游离与中原文化主体之外。至唐朝时,海南成为朝廷流放罪人的场所,也成了中原地区一些大家族的避乱之所,正是这些避世的大家族和被贬谪或流放到海南的官宦,给海南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以点带面,慢慢改变了海南文化荒漠的状况。到宋朝时,海南地方官学的正式设立,才真正把海南纳入到整个中国文化教育体系中去。直到建国后,海南的整体教育水平与大陆仍存在巨大差距,人口少,受教育程度低。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前,严格意义上来说海南只有4所高校,包括海南大学(1983年建校)、海南师范大学(1949年建校)、华南热带农业大学(1958年建校)、海口经济学院(1974年建校)。目前17所高校中有12所是2000年以后创建的,不少高校是原中专、中师学校升格而成,或者是新建的民办院校,实力不强。
海南由于地处偏远边疆,长期以来受封闭保守、安于现状等观念的影响,缺乏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较慢,对教育的质量要求和人才的素质培养意识不够强烈。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对海南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阻碍。
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是一个地区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这种经济基础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实力。1985年我国在教育体制上进行了深入改革,对高等教育实施三级共建,即中央、省区和市区三级共建的思路,因此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3]。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生产总值较高的省区,其教育发展水平也总是高于西部生产总值较低的省区,可见GDP的高低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程度非常高。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越高,对教育的需求也会越大,对教育费用的可负担程度也会越高。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1年海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是2522.66亿元,位列全国第28位,仅在宁夏(2102.21亿元)、青海(1670.44 亿元)、西藏(605.83 亿元)之前;2010年海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是2064.50亿元,也是位列全国第28位。近年来,尽管海南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和发达省份相比相对缓慢,例如,2009年海南省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为5778元,而全国平均是8086元,海南高校生均经费仍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0%。①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0)。这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速度与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海南省的经济基础水平历来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在交通、原料、人力等方面都不存在着优势,加之热带风光的环境保护要求和旅游开发的成本低、见效快,造成一直以来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发展不良,而第三产业发展因后劲不足逐渐减缓。这种产业结构上的不合理也导致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制约着海南高等教育的发展。
海南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到2000年时,全省只有5所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8504人[4]。后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大幅度增长,但伴随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高校从自身利益出发,大力兴办热门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大量招聘专业教师,造成了高校师资水平良莠不齐,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进而影响培养的人才存在水平差异,高等教育质量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重文学、经管等短、平、快专业,轻农、工等发展短缺亟需专业,不能体现海南区域特色,与海南海洋、热带现代农业、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旅游业、会展业等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较薄弱,造成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毕业生不能学以致用,影响就业。
首先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政府应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应改变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策略,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高等教育的倾斜力度,提高高等教育的公平性。要通过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和非重点高校以及特殊困难学生群体的资助力度,促使公共教育资源分布更加均匀。此外,还可实行高等教育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增加中央政府的投入,以改善地方高校的财政困境。海南省政府应将高校的基本建设纳入省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确保每年对高校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同时要确保预算内高等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和预算内生均高等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要加强211工程大学和省属重点大学建设,特别是优先对高校图书馆及图书资源、实验室及研究中心,以及教学设备等硬件的建设进行投资。另外,地方高校债务在全国都是一个普遍现象,海南省的问题也很突出,2009年底,全省8所公办高校总债务达到了19.15亿元。对此,省政府应妥善应对高校贷款建设问题,适时制订贷款和还款的可行办法,逐年消化高校银行贷款,可延长还贷时间,以减轻高校财务压力,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其次,继续加大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海南省民办高等教育起步于2000年,现有民办高校7所,占全省高校数量的41%,学生总数超过6万,发展非常迅速。然而,各民办高校尚面临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与民办教育相关的地方性配套法规、政策措施缺失,未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民办学校的法人地位不利于教育事业发展,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未分类管理,生源存在危机等。因此,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分类管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院校,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提升民办高校法人地位,扩大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等。
第三,推进产学研的结合,开拓由企业负担、补偿部分高等教育经费的途径。要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通过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多争取各类科研经费,同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率和校办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高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订单”培养模式,吸引国内外企业直接投资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对口培养企业所需的专门人才,也有利于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5-6]。
要想尽快缩小海南高等教育与全国高等教育的平均水平的差距并非易事,但只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就能在全国高等教育格局中拥有一席之地。
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拥有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又拥有了6个战略定位: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围绕“热带、海洋、旅游、特区”这四个方向,海南高校应充分利用这种独有的区位优势,在学科建设中渗入海南的地方特色,积极发挥热带现代农业、海洋科学、生态学、植物学、水产养殖学、园艺学、黎族文化研究等学科优势,建设一批适应海南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的特色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同时调整专业结构,重点建设旅游管理与服务相关专业、餐饮酒店、会展业管理与服务相关专业、热带农业相关专业、国际商务、海洋通信、信息岛建设、海洋资源开发、新能源、新材料开发利用等一批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相关的特色专业。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高等教育竞争中保持特色,获得较强的竞争力。
针对海南高等教育人才不足的现状,地方政府应制定并实施更为开放、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人才引进步伐。重点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热带现代农业、海洋研究、电子信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等方面引进一批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继续实施“515人才工程”,重点培养教育高端人才。海南省从2004年实施“515人才工程”以来,选拔和培养了许多高层次人才。在继续实施“515人才工程”的过程中,要重点选拔和培养高等教育领域的高端人才,为海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高层次的骨干人才队伍。另外,除引进、培育方式外,也可以采取送出去的方式,加大对高校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从各高校中选取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多种渠道,送到国内、国外一流高校学习深造,并着力培养中青年教学名师和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同时,还要完善高校人才竞争淘汰机制,优胜劣汰,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整体教师的素质。还应注重转变过去以规模扩张和粗放经营为主的办学方式,注重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即发展教育的内在文化、内在品质等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坚持以“开放”来促改革、促发展,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而海南作为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等学校外向性办学的实践必须提速。第一,积极利用海南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的人缘地缘优势,争取与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或科技企业建立联系,形成稳定的教育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互派学生、学者,互邀教师讲学,开展科研合作,交流图书、资料、教材和出版物,共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等;第二,利用海南优美的自然风景,宜人的气候条件,完备的会展设施以及作为国际旅游岛的国际品牌和影响力,积极承办或联办一些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交流来提高海南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提升海南高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第三,充分利用海南侨乡特色,继续积极开展侨务工作,进一步密切与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联系,努力寻求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对高校办学的更大支持第四,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我们可与国外知名的大学旅游管理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如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旅游和餐饮管理学院、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国际旅游教育与研究中心等,利用其国际知名旅游管理教育和培训的名气,再加上国际旅游岛的品牌,面向国内、国际招生,培养国际化的、高层次的旅游服务人才。
[1]郭景水,韩小雨.海南省建成18所各类高校,有6所“万人大学”[N].海南日报,2013-02-26.
[2]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J].评价与管理,2012(1):61.
[3]栾志聪.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4]海南省教育厅.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海南高等教育质量[EB/OL].[2012-03-20].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38/201203/132583.html.
[5]韩长日.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9.
[6]乔继红,乔宇静.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海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热带农业工程,2009(2):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