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光荣
作者:重庆市黔江区水务局局长
2012年,重庆市黔江区再次成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第四批),首次成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县、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试点县、全国小水电增效扩容试点县;荣获“全国饮水安全示范县”称号,区水务局工会被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委员会授予“全国水利系统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获全市一等奖;区水务局再获全市“禹王杯”水利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并获全区“优化发展环境,促进跨越发展”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一年来,在各级兴水惠民政策的支持下,水利投入大幅增加,全区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达到11.5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45%,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中央投资达3.15亿元,市区政府性投入达2.51亿元,整合资金2.62亿元,社会投入及群众自筹3.25亿元。完成招商引资任务7000万元。各级水利投资重点投向城乡防洪、城乡供水、农业灌溉领域,干成了一批像观音岩分洪隧洞、小南海干渠整治、重点集镇防洪工程建设等多年想干而没有条件干的大事。
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科学安排投资,全面推动民生水利建设。以城乡饮水安全为重点,围绕55个市级贫困村、农村学校,深入开展攻坚行动,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处,实施“城市自来水下乡”,共解决了7.2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城乡防洪安全为重点,围绕城镇化和“4个1”居住体系建设主战场,大力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共建成河堤22公里,中塘、白石等4个集镇达到国家防洪标准,集镇的安全性、河堤的生态性明显增强;以助推现代农业、服务三大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推动灌区续建改造,积极发展高效节水,共整修渠道32公里,整治水库6座、山平塘23口,修复水毁工程136处,新增蓄水能力1300万立方米,新增和恢复改善灌面3.61万亩,发展高效节水面积8100亩,灌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以水土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成坡土梯化635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完成水寨电站、嘉禾电站增效扩容改造试点;以改善库区群众生活生产条件为重点,大力实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4800多位移民当年领取直补资金291.6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个,建设和硬化公路26.8公里,种植脆红李1000亩,库区生存条件切实改善。此外,积极开展帮乡扶贫工作,投资2000多万元加强水田乡大塘村、龙桥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2万多元帮助联系村发展农业生产,支持4万多元发展杉岭乡蚕桑生产。
着力助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投资2800万元建设城北水库引水工程,安装管道6.6公里,春节前向三元宫水厂供水;投资5900万元建设桃子坝片区城市生态堤防,建成河堤2640米;投资3600万元完成观音岩分洪隧洞建设,城市防洪标准真正达到50年一遇,城市防洪工程通过市级验收;投资3030万元开展小南海干渠整治,工程实现当年立项、当年下达投资计划、当年开工建设,总长为2.8公里的中塘改线隧洞已开挖掘进250米;投资3432万元完成正阳大道供水管道安装11.1公里;太极水库枢纽工程基本建成,移民安置通过市政府验收,到青杠的干渠已开挖掘进5039米;小南海补水工程引水隧洞全线贯通,完成衬砌加固2800米,调节库公路改道开工建设。
按照全区水利发展规划布局,大力推进新一轮骨干水源、大江大河主要支流、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项目前期工作,全年开展的项目前期工作总投资达到20亿元,比2011年多一倍,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工程投资为4.4亿元的老窖溪水库完成审批立项,工程投资为2.3亿元的阿蓬江防洪治理工程完成审批并获第一笔中央补助投资,工程投资为2.1亿元的瓦窑堡水库完成全部审查程序,工程投资约为3亿元的罗家堡水库完成工程建设方案审查,工程投资约为2亿元的6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成审批,水利建设后劲切实增强。
着力推动以水养水,发展多种经营,实现水利工程经营管理良性运行,全年实现水利经营收入5987万元。全年完成自来水售水量1080万立方米,比去年增长80万立方米;自来水销售收入2523万元,安装收入1300万元,管材销售收入800万元,发电收入200万元,其他收入100万元。洞塘水库管理处首次成为重庆市一级水利工程达标管理单位,泰来公司全年实现生产经营总收入4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0万元。区水利工程管理处通过市级达标管理单位复核验收,实现综合经营收入740.78万元。禹润设计院取得工程设计(水利行业)资质,实现勘察设计收入515万元。江河监理黔江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得以完善,实现监理咨询收入202万元,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以依法行政为前提,服务发展为目的,提升能力为重点,规范管理为目标,切实加强行业管理工作。
一是水资源管理全面落实。以水资源论证为重点,完成2家新增取水户许可证办理;以水资源管理信息化为目标,投资200万元,完成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以饮用水源保护为目的,完成小南海茅岭片区水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全面开展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完成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核定;全年收取水资源费55.8万元。
二是水行政执法力度加大。以阿蓬江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全面查处非法采砂行为,阿蓬江非法采沙得到有效遏制;以非煤矿山为重点,对55家矿主实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制止水土保持违法行为12件次;以城区为重点,切实加强河道管理监督执法,制止河道管理违法行为27件次;以小南海干渠保护为重点,切实开展取缔“私搭乱接”行为相关工作。
三是防汛抗旱能力全面提升。以现代科技手段为重点,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全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开展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建成全区预警中心平台、水文信息中心站、26个水位站、166个雨量站、8个乡镇预警广播站,防汛抗旱预测预警能力大为增强;以应急保障为重点,投资200万元,建成渝东南防汛抗旱物资仓库,新增储备挖掘机2台、皮卡车2台、钻进设备1套、发电机组8台套、水泵16台套,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012年,全区圆满实现防洪保安目标,及时有效处置小南海干渠大石堡“4.21”地质滑坡灾害和柳家湾“7.18”地质滑坡灾害供水抢险,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四是第一次水利普查全面完成。以摸清现状、建立台账、指导发展为目的,投资500多万元,通过三年时间努力,全面完成有史以来全区第一次水利普查,共收集整理水利普查纸质档案67卷、电子档案3套、成果资料汇编13册,普查成果通过市水利局审查认定,成为今后指导发展的重要依据。
五是安全生产实现“三零目标”。以预防监督为重点,注重工作常态化,注重安全责任和投入落实,全年共组织开展全面监督检查15批次、出动人力153人次,共投入资金800万元,排查整改隐患126处,确保了“三零目标”实现。
六是行政审批效率有所提高。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深入组织开展“优化发展环境,促进跨越发展”活动。以依法行政、服务发展为前提,以水资源取水许可、入河排污口设置、涉河建设项目行洪论证、河道采砂许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等行政审批工作为重点,着力优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完善审批制度,建立涉水审批事项 “十天办结制”,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积极开展行业宣传工作,全年在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重庆日报》、人民网、新华网、重庆水利水务网等媒体宣传水利工作80余件次;加强水文化建设,成功举办以“源远流长”为主题的大型水文化建设文艺晚会和渝东南第四届“水务杯”男子篮球邀请赛,积极参加纪念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征文活动,散文《水韵》荣获全国二等奖,在黔江《武陵山》杂志开辟水文化专栏,宣传水文化建设成效,黔江水利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积极开展喜迎党的十八大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比学赶帮超”活动,深入开展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走访慰问贫困党员、书记上党课、大学生座谈会和党风党性党纪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新成立润民公司党支部,发展新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9名,4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加强水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8名。加强群团组织工作,完成工会改选,成立局机关团支部。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责任制,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加强从政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政风行风教育月、狠刹“五风”、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等活动。强化制度建设,建立了依法行政、工程招投标、工程质量监督、资金与项目管理、干部人事等廉洁从政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此外,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财务、质量监督管理、水利工程管理、规划计划、跟踪审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内保安全、消防安全、保密、环境保护、“五城同创”、信访稳定等工作全面达标,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全面完成,各项工作整体协调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