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 扎实开局——十二届人大关于2013年经济发展的科学谋划

2013-08-15 00:53:20
重庆行政 2013年2期
关键词:目标经济发展

□ 本刊记者

2013年3月5日,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在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过去5年政府工作情况和发展成就,阐述了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关于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是一个求真务实、汇聚民意、催人奋进的报告。

报告指出,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5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报告用“三个显著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和一系列事实数据,概括了5年成就;从8个方面总结了5年来的主要工作,全景展现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反映了国家发展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创新进取的态势。报告特别提到“有效避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充分说明过去的5年,我们以极不平凡的努力、极不平凡的成就度过了极不平凡的岁月。

此外,报告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11个方面深刻剖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不足,特别是用7个“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不合理、不到位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不少),既指出了问题,又点明了努力的方向,体现了党和政府直面矛盾、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和进取精神。

报告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和4条工作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特别是提出7.5%左右的GDP增长率与首次提出 “两个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就把保增长、调结构统一起来,把强国与富民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民有所呼、国有所应的执政理念。

认清形势 坚定信心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政府工作要按照报告提出的要求,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全面推进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来。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结束,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可能会持续相当长时间。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运行处于阶段性调整之中,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仍然很大。我们既要看到形势的积极方面,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也要看到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明确目标 健康发展

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正确认识和领会中央确定的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一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今年7.5%左右的增长预期目标,是中央反复考虑各方面因素,慎重权衡后确定的。从“稳”的要求看,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这一安排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和增强各方面信心,有利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利于为深化改革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从“进”的要求看,按照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标,今后8年我国经济只要年均增长6.85%就能实现,7.5%高于所要求的速度,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个速度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是更高水平和质量上的“进”。中央确定这个速度时,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使其具有可持续性,只要我们把这样的速度甚至是略低一点的速度保持下去,减少波动,我们就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那将是更长时期的“进”。

二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布局:稳中求进扎实开局阶段性特征。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经济总量明显增大之后,我国经济要保持两位数增长的难度会日益增大,从全国来讲,进入一位数增长体现了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我们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追求高速度,不能把目标定得过高,把各方面关系绷得过紧。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就是放任速度下滑而无所作为。必须看到,我国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较大,如果经济增长明显低于潜在增长率,就会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会丧失发展的机遇。我们要优化配置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使经济增长与潜在生产能力相协调。确定目标、实施调控都要适应长期趋势,减少短期波动,促进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合理搭配各项预期目标,处理好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这四大目标是相互关联的。经济增速对就业有重要影响,今年要新增900万个城镇就业岗位,保持7.5%左右的经济增长是必要的。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同步,这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方面。物价与经济增速关联性较大,如果经济增速定得过高,就需要比较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支持,可能对稳定物价带来压力。进出口贸易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和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要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宏观调控 积极稳健

就是要认真领会中央对今年宏观调控的政策意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这是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

在财政政策方面,要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受经济增速下降和实施结构性减税的滞后影响,今年财政收入增长不可能太快,但财政要保持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强度,加大对结构调整和保障改善民生的支持力度,不少支出存在一定刚性,增加赤字是必要的。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处在较低水平,适度扩大赤字规模后,赤字率在2%左右,债务水平在财政可承受的范围内,这体现了财政政策的积极取向和有所作为,总体上是安全可控的。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营改增”是今年结构性减税的重点,也是税制改革的重点,要抓紧完善试点方案,平稳有序扩大试点范围,实现企业受惠、地方受益、国家税制得以完善的多重目标。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要突出重点,把钱花在刀刃上。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中央预算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

在货币政策方面,要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一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二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这是发挥好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作用的关键。要提高资金使用质量和效益,满足有效需求,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扩大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债券融资,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对于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以及跨行业、跨市场、跨境的金融风险都要密切关注与监测,切实防范经济与金融风险相互作用、金融与财政风险相互传递、外部风险向境内转移。

猜你喜欢
目标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我们的目标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经济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