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小余
作者: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广新局局长
重庆市沙坪坝悠久的历史,产生了厚重的文化积淀,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炉,与现代都市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沙坪坝独特的人文精神。沙坪坝区文广新局始终坚持以文化民生为导向,连续21年保持“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荣誉称号,2006年沙坪坝区荣获 “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区文化馆、区图书馆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国家一级馆”,重庆市银河影业有限公司获评 “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先进集体(优秀放映队)”、“国产影片优秀放映单位”。石井坡街道和平山社区、渝碚路街道沙南街社区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社区”;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凤凰镇威灵寺村农家书屋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命名为 “全国示范农家书屋”。青木关镇管家桥村和凤凰镇八字桥村农家书屋被重庆市读书月办公室评为 “重庆市百佳农家书屋”。
加快推进街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已完成13个街、7个镇的文化活动中心(站)。在进行80个社区文化室标准化建设。完成文化中心(站)定级评估工作,达标率达100%。2012年重庆出版集团为3个街道赠送价值10万元近万册图书。区文广新局为5个街道文化中心,124个社区文化室采购总价值80.5万元的文化活动器材及家具,争取市级资金为街道文化中心社区书屋配书3万册。区图书馆为124个社区每个社区采购100本图书。区文化馆为17个街镇赠送价值30余万元的钢琴14台、音响3套。
社区(村)文化设施100%全覆盖。沙坪坝区建有农家书屋86个、社区书屋124个,总投入230余万元,总面积近5000多平方米,藏书量45万余册,统一配置了阅览设备;并在书屋之间实行“图书银行”管理模式,实现了通借通还,是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主阵地。建有社区(村)文化活动室205个,设置有排练厅、多功能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功能区,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
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力度。以沙坪坝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20个镇街综合文化站、28个文化广场、86个农家书屋、124个社区书屋、80个社区(村)文化活动室在全市率先向市民免费开放。其中区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场地12个,免费开放项目20项;区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场地达11个,免费开放项目达16项;两馆开放时间每天达12小时。
广播村村通实现全覆盖。以增强覆盖效果为重点,改善农村广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加强农村广播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全区覆盖率达到100%。
全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个、区级基层服务点2个(区图书馆和文化馆)、街镇级基层服务点22个。与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合建,完成了全区205个村(社区)级基层服务点建设。投入150余万元,配置标准公共电子阅览室123个,现有电脑终端1200余台,年接待群众查阅近30万人次。
惠民电影放映全覆盖。五年来完成惠民工程农村电影放映5198场,观众129.95万人次,覆盖全区86个村;农村中小学校放映899场,观众26.97万人次,覆盖全区45所学校;中小学电影系列化教育507场,观众25.64万人次;社区580场,观众23.64万人次。其中2012年农村电影惠民放映956场(含学校237场,商业28场),观众20万余人次,并向城市低保户、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儿童等赠送文化惠民电影消费券3万张。
组织全区性大型文化活动30场,开展“广场故事会”50余场次 (约3万人次)、“星期日讲座”15期、“三峡广场音乐会”15场次,2012年“渝州大舞台”城乡文化互动工程13场,庆祝重庆直辖15周年送演出进基层10场,“激情之夜·欢乐广场”24场、“喜迎十八大系列文化活动”30场。还结合 “三下乡”、“四进社区”、“5.18国际博物馆”、“文化遗产日”等平台开展“我们的节日”、“沙磁文化日”纪念活动等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专业人员下基层辅导1000余人次,辅导各街镇创编《又唱红梅赞》《三峡人家》《当兵的人》等文艺作品14件。举办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6次,培训人员300余人次。开设培训424个班次,其中少儿培训班345个,培训学员8513人,老年大学开班79个,培训学员2307人。编辑出版《金沙文化》三期,《黄桷树下龙门阵》三期,组织《西部印象——宁夏银川市·重庆市沙坪坝区美术书法摄影联展》、《雷锋精神永放光芒》、《走进2012》图片展等展览、橱窗展览19次。
积极配合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打造沿四川美术学院东线的文化创意带,辖艺术工作室、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图书馆、罗中立美术馆、《收租院》陈列馆等美术馆群落,以及东大门人文艺术广场等,成为集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文化艺术交易市场、文化艺术产业配套服务为一体的重庆大学城人文艺术中心。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完成各类文化创意类科研项目196项,实现产值共计10090.9万元,申请各项专利51项,全国各项获奖项目(或作品)达80项。截至2012年12月,“虎溪公社”已提供1.25万平方米面积,孵化培育了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102家,目前园区发展态势良好,已完成洽谈项目200余个,带动就业1050人,实现营业额600余万元。经2012年2月20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120次常务会议通过,“虎溪公社”艺术工作室、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分别荣获第二批“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称号。完成了音乐微电影《磁器口》的制作,配合磁器口管委会完成了首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复检工作。
全区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13处 (包括共39个文物点);12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1个重庆市历史文化传统街区;国有博物馆(纪念馆)6个,共接待观众4万人次(不包括红岩联线),馆藏文物总量690件(不包括红岩联线),未鉴定文物690件;不可移动文物近265处。公布了两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包括川剧在内共涉及6大类,48项。现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3位。
2012年完成冯玉祥旧居下院屋面大修工程,全面更新冯玉祥旧居陈列布展,市委统战部为冯玉祥旧居授牌“重庆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编制完成冯玉祥旧居上院建筑设计方案和工程预算。编制完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电站旧址保护规划方案、建筑设计方案(并通过市级专家评审)及工程预算。完成陈氏洋房保护规划方案和建筑设计方案编制。启动山洞片区抗战遗址保护规划方案。协助产权单位南开中学完成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津南村保护规划方案编制。沙坪坝区荣获重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称号,沙坪坝区文广新局荣获首届“重庆文化遗产摄影大赛”优秀奖和组织奖。
先后开展了查堵反制政治性有害出版物专项行动、动漫市场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整治、印刷复制发行监管、噪声污染整治、保考和文化行业安全生产“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加大了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对演出市场的监管力度。累计出动检查342车次、执法人员2272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场所2909家次,收缴非法书报刊类出版物3952件,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1家,受理群众举报及转办举报28件,实施完结行政处罚案件24起,罚没款1020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