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打造巴南“文化家园”

2013-08-15 00:53:20郑丽娟
重庆行政 2013年2期
关键词:新局巴南文广

□ 郑丽娟

作者:重庆市巴南区文广新局局长

巴南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文化设施相对薄弱,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看书报、看电视电影、看演出难等文化民生问题,是巴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一城一极一区”、建设“大美巴南、大善巴南”的重要内容,是巴南区文化建设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长期任务。

党的十七大以来,巴南区文广新局坚持把文化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面对全区文化建设历史欠帐多、区财力拮据等困难下,主动担当、矢志不渝地全面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建设,大力组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建成区、镇街、村(社区)、文化中心户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为“十二五”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区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巴南区成功创建市级文化先进区,巴南区文广新局先后被中央宣传部、国家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表彰为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先进集体,荣获全市免费开放先进单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等市、区表彰奖项80余项,连续5年获得全市文化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农村广播村村响、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运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在国家和全市专题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10余次,多次受到市相关领导考察认可和批示表扬,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目标任务考核“保位升位”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贴近——让文化设施广泛覆盖

巴南区文广新局始终坚持文化设施建设为引领,在锲而不舍争取重庆艺校、重庆非遗博物园落户巴南、加快推进区文化中心建设的同时,超前运作,统筹谋划,千方百计积极争取到国家、市级建设经费和设备补助累计6000多万元,助推我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6个全市率先。

一是率先实现农村 “广播村村响和建卡贫困户电视户户通”,完成204个镇村广播室和3000余个高音喇叭建设,免费为近4万户边远山区贫困群众安装了“电视锅盖”,通过有线、无线、直播卫星等方式,使全区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以上;二是率先实现各镇街均建有一个标准综合文化楼,每个村均建成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农家书屋示范点荣获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称号;三是率先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巴南支中心和各镇街电子阅览室,多次被全国推广示范,村级服务点与党员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实现了全覆盖;四是率先推进集电影放映、舞台演出、会议培训于一体的基层镇街影院会堂建设,花溪、南彭两个镇街已建成,5个镇街已开工建设,其余镇街正在进行选址规划;五是率先推进文化中心户建设,大力推广麻柳嘴镇农村文化院坝建设创新模式,将文化院坝和文化中心户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使群众的社会服务延伸到了农村院坝,得到市级部门领导高度赞赏并批示推广;六是率先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常规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实现了对基层公共文化单位实施三级绩效考评、评估定级、表彰奖励等常态化管理。

贴心——让文化享受方便快捷

为进一步满足新形势下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巴南区文广新局积极创新公益性文化服务模式,全面深化免费开放工作,为广大基层群众亲近文化、体验文化、参与文化打造了一个优质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实现三个特色服务。

一是开展免费服务。从2008年开始,巴南区文广新局在全市率先对各级公共文化阵地推行免费开放服务。每年争取国家、市级免费开放专项经费400余万元,严格规范了开放时间、服务项目、服务职责,“你有权选择离开,但我无权拒绝你进来”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零门槛”的建立,使群众不花一分钱,不仅能自由地借阅图书、上网冲浪、参加艺术培训和文体活动等,还可享受饮用水、存包、休闲娱乐、文化鉴赏等服务。区图书馆现年接待量由原来10万人次激增到26万人次以上,区文化馆现年接待8万人次左右,并通过建设各镇街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信息工程基层服务点等举措,延伸服务半径,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的社会效益,使其也成为群众文化休闲的好去处。

二是开展流动服务。巴南区文广新局推行“文化赶集”,组织市级专业院团、区直属文化单位、镇街文化小分队,每年开展送图书、电影、演出等“七送”文化服务活动到基层200余场,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全区每村每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在农村中小学放映爱国主义影片观影率达100%;利用流动图书服务车,在城市社区、集镇、村社赶集天现场开展图书借阅;推进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在全市率先与市图书馆实行通借通还,群众可在区内借还市图书馆图书,今年还启动了界石、麻柳嘴、李家沱等图书分馆建设。

三是开展特色服务。关注弱势群体,依托公共文化阵地,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功课指导、有奖读书活动等,每年主动联合区相关单位,开展农民工、下岗职工技能培训40余期,同时还为农民工开展远程视频与亲人联线、代购长途车票等,成为普通市民“文化休闲的首选基地、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基地、提升文化素养的专业基地、文艺团队的辅导基地和交流文化成果的展示基地”。公共文化阵地被他们亲切地称为“温馨的文化家园”,文化部和市有关领导给予高度肯定并批示推广。

贴切——让产品供给丰富多元

近年来,巴南区文广新局积极保护和利用本土文化艺术资源,根据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大力培育发展地方文化艺术精品,通过品牌文化活动的影响力、辐射力、凝聚力,吸引基层群众热情参与,切实办好三个活动层面。

一是办好节庆文化。每逢春节、五一、国庆、中秋等传统节庆,巴南区文广新局都要精心策划组织全区群众文化活动,其中由巴南文广新局直接承办的年均达50余场,惠及群众上百万人次。特别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百花齐放,城乡互动,好戏连台,既有“阳春白雪”的高端演出,又有“下里巴人”的民俗狂欢,为老百姓奉上了丰盛的“文化年夜饭”。注重扶持基层节庆品牌活动,坚持指导和协助办好接龙民间文化艺术节、木洞山歌艺术节、界石儿歌艺术节、二圣采梨梨花节、年猪美食文化节等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打造“常驻”舞台。巴南区文广新局创办了“欢笑巴南”群众文艺大舞台、乡村文艺汇演、职工文艺调演、水彩水粉画比赛等系列常态性品牌群众文化活动。深受群众喜爱的“欢笑巴南”群众文艺大舞台,每月在区人民广场举办一次,让不同层次、年龄、性别的人,都有机会登上舞台秀一把才艺,被大家称之为“永不落幕的百姓文艺舞台”,区人民广场被评为全市“十佳特色文化广场”。我们利用这些活动,层层组织创作、筛选打磨,为群众创作了大量优秀文艺作品,在首届全国农民文艺汇演、全国老年合唱节、全市文艺汇演等赛事中屡获金奖。

三是彰显特色品牌。我们把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打造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活跃城乡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与公共文化服务紧密结合,精心保护、努力传承。倾力打造“一镇街一品牌”,通过推行文艺骨干和文化辅导员到基层分片辅导、约请专家上门指导等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城乡联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研究和艺术提炼,在学校、机关、社区、农村广泛开展传承普及活动,不断树立了接龙吹打、木洞山歌、界石儿歌、花溪歌舞、姜家舞龙、鱼洞乱针绣、麻柳荷叶、一品河情歌、李家沱面塑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创建了水彩水粉画基地等18个特色文化基地。弘扬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多次获得国家、市先进集体称号,得到乌丙安、苏兆粼等国家专家的高度赞扬。心系民间艺人,当好“可靠娘家人”,在全市率先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实行生产生活扶助,利用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立传承工作室、展示厅,组织开展学徒培训、技艺比赛,使我区一大批民间艺人得到有效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成为不少群众时尚的文化追求。一些代表性传承人还走出山野,登上了央视《小崔说事》、中国西部花儿歌会等全国舞台,特别是去年参加央视《城市一对一》栏目“不朽的音符”节目录制并在全球播出,为巴南塑造了独特的文化形象。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产文明建设,巴南区文广新局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文化民生,在推动“大美巴南,大善巴南”建设进程中,大力实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搭建惠及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努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切实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新局巴南文广
巴南:党建激活基层治理“红色引擎”
当代党员(2022年9期)2022-05-20 13:35:21
送给妈妈的贺卡
再论卡尔董詹巴南喀石雕像
迎挑战锐进取 育新机开新局
乐享四季 生态巴南
采春茶 学茶艺
车企大咖布新局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22
铁轨上的新局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08
西海岸:改革新局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34
Practice Makes Perfect吸烟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