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县土家族文化建设的“取”与“弃”

2013-08-15 00:53:20黄佛剑
重庆行政 2013年2期
关键词:土家土家族民族

□ 黄佛剑

面对科技理性的膨胀、物欲横流的冲击,人类社会所构筑的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将人文价值体系模式化,进而导致民族文化的流失。事实上,民族文化不仅是对本民族的民族存在的证明,更是对国家精神层面的建设和人类灿烂文明的完善和发扬,必须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一、文化发展之取其精华

土家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十个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调查数据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35.39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34%,仅次于壮、回、满、维吾尔、苗、彝族,在全国各民族中人口排第八位。重庆土家族人口达139.87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72.21%,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6.75%。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和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土家族人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意为“本地人”。然而,以“土家”作为族称却是在汉族人大量迁入后才开始出现,随之族人便随着汉族称呼自己为“土人”、“土家”等,而在这些地区的土家语则逐渐开始消失。在1956年10月国家民族委员会的民族识别决议上,土家族正式作为单一民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1957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1983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其后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又相继成立。

众所周知,语言的多元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对于土家族的语言,国家应该加大对民族文化保护专业人士的培养,提高偏远地区和较落后山区民族文化维护人士的薪资和各种相应政策的扶持力度。土家语所属的语系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从属土家语支。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土家语应该归入缅彝语支,而且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在土家族聚居地区,由于土家人大部分精通汉语而且对学生教育均用普通话教学,从而导致了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虽然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他们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现在流传的土家语言是在1984年才创制的拉丁文字,因此通用汉文。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民族农业不仅是中华民族农业文化的一部分,更是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手段。因此,国家应该加强三农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实,保护其基本农业生产方式不变,加大对土家农业生产的科学指导,实现民族农业的现代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土家织锦 “西兰卡普”被列为中国三大名锦之一。不管是作为本民族的穿着衣料,还是对民族服饰多元性的体现,西兰卡普甚至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坚持对织锦手法和材料的提倡便是对其民族文化的保护,其中某些程序的完善则需通过国家对专业人士的培养来实现,保证布料或者服饰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除了土家妇女的传统织绣艺术,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人能歌善舞,尤其爱唱山歌。土家山歌种类繁多,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作为观赏性、代表性极强和具有健身性质的摆手舞则被人们广为传播,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编排出新型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歌舞双生,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摆手舞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当祭祀仪式结束后,土家人击大鼓,鸣大锣,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唱摆手歌、跳摆手舞,场面宏大。土家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酉阳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酉阳县10万人同跳摆手舞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为此酉阳县还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和国际认证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同、尊重与保护,这样的证明给了人们拓展眼界的机会和选择,是对文化的潜在投资。

民以食为天,土家人民当然也不例外。土家族日常主食以米饭和包谷饭为主,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同时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煨煮,或用木甑蒸煮。豆饭也是土家族主食的选择之一,豆饭即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而成的饭。除此之外,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还有粑粑和团馓。土家族主食以五谷杂粮为主,饮食习惯较为健康,这是值得推广的,甚至可以推广到都市之中,引领都市上班族健康饮食,而不只是过分的讲究营养摄入,导致富营养化。

二、文化发展之推陈出新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土家族和苗族一样有着最为特色的哭嫁习俗。如今,土家人基本上已经是自由恋爱,哭嫁习俗因此很难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其实,在大多数人看来,哭嫁习俗是旧社会对人的禁锢,没有必要将其保留下来,但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人们还是会用文字或者影像资料将其记录,避免民族文化的流失。土家族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通过相对其他民族指腹为婚或者金钱交易,土家族对歌习俗已是比较开化。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 “哭嫁”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在女孩有学习认知能力的时候,就要着手学习哭嫁习俗。她们小的时候通过陪哭,学习并体会怎样哭,哭什么。哭嫁时,嘴里需要说模式化的“哭词”,这叫做“送嫁饭”。除了新娘本身,同村亲友的女孩都需要陪哭。哭得越震撼越好,陪哭的人同样哭得越伤心、越感人越好。哭的时候还要把握一定的节奏,以保证哭嫁的“动听”。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所有人的歧视和嘲讽。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 “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有此遗风遗俗。

谈到土家族人的住房,不得不说他们很会享受生活,固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土家族居住形式为群居,房屋建筑是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以村以寨为单位,村村寨寨之间也相互沟通,很少单家独户。他们建造的都是木质结构的青瓦舍,屋内屋外装点别致,精雕花格窗,亭台楼榭,松明照亮,无不透漏出房屋的古香古色和土家人的温柔情怀。土家人就这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如今的土家族大多居于木质吊角楼,结构一般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如今,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是木质房屋的抗腐蚀性和舒适性相对于现代钢筋混凝土而言,的确略逊一筹,所以,如果是单从住宿角度出发,或许现代住房更为合适土家族人。

土家族人的雕刻工艺精湛,他们将其用于转角楼屋的门、窗和姑娘的木器嫁妆、新牙床上。最有特色的是三滴水带蹋板的雕花床。这种床架有三层滴檐,层层镂花雕刻,下有雕花边缘的蹋脚板,另外三面有雕花栏杆、装饰花板,嵌有镜屏。满床雕刻的图案多为“喜鹊闹梅”、“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等。这些图案往往刀法干净、线条流畅、物象传神、构图饱满、生动有趣。不过固然有如此的雕刻手艺,这些家居装饰似乎也并不适合土家人,木质材料制作的家具需要按时翻新,不宜永久使用,政府可引导其将这些工艺品只用于展示和商品出售,一方面可保存雕刻手艺;另一方面又能增加土家族人的经济收入。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较多,虽然这是对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的巩固,但过多的礼仪往来和节日的准备和庆贺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那么,节日的取舍则需要相关专家的测定。可以将所有节日保留下来,但一部分作为生活传统节日,另一部分作为旅游文化展示。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这些节日是大部分民众所不熟知的,可将其作为旅游文化进行推广,以吸引游客。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村、少数民族聚居等地区的相对落后成为了国富民强道路上务必及时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他们既是民族文化传承地区,也是经济较为落后的贫困山区。坚持保护民族文化,改善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建设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原则。只有同时遵循自然选择和经济法则,土家族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土家土家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土家族情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土家摆起来
民族音乐(2019年4期)2019-09-13 06:26:04
土家摔碗酒
民族音乐(2019年4期)2019-09-13 06:26:00
土家族
土家摔碗酒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