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政文
重庆市奉节县旅游资源丰富,本文以奉节天坑地缝为例,对如何科学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进行了有益探索。奉节天坑地缝地处湘鄂渝陕边界,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重庆市最奇特的喀斯特景观荟萃地,重庆市十二五规划重点打造的六大精品景区之一。景区面积396.97平方公里,分布于奉节县的兴隆、龙桥、长安、鹤峰、冯坪等乡镇境内。天坑地缝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小寨天坑、天井峡地缝、迷宫河、九盘河、龙桥河等景区都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天坑地缝景区所具备的优势集中体现在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发展形势三方面。
(一)旅游资源丰富。一是自然景观优越。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属山岳型,以世界罕见的岩溶天坑、地缝式复式峡谷及峰丛洼地、峰丛峡谷组成的岩溶地貌景观为主,兼具很高的游赏价值、科研价值、生态价值,是世界顶级的自然旅游资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经过权威专家评审显示,小寨天坑是中国“最深的天坑”、“最美的天坑”和“最适合探险的天坑”,天井峡地缝是中国 “最窄的峡谷”。中国地理学界权威——中国地质科学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多次对天坑地缝科考探险后指出,天坑地缝作为岩溶的奇葩、自然奇观,在全球的领衔地位是无可否认的。除“绝世奇观”天坑地缝核心景区之外,中国最长的暗河龙桥河,比小寨天坑毫不逊色的硝坑等天坑群,雄奇险峻的迷宫河,如诗如画的高山草场茅草坝,英国探险队发现的比地缝更具观赏价值的石笋河等100多个各具特色的景点,景点密集度可以说冠绝全国。二是生态气候宜人。天坑地缝景区地处中亚热带暖湿东南季风气候区,海拔236.4~2084.2米,属于典型的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7.8~16.1℃,夏季气温一般在20~28℃,冬季有3个月的雪期,夏季凉爽宜人。加之景区森林保持良好,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是度假避暑、娱乐休闲的理想之地。三是人文底蕴浓厚。自然的演变和历史的沉淀,给天坑地缝景区带来的不止是不胜枚举的旅游资源,还赋予了其极高的科考探险和人文研究价值。近年来,景区内已发现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智人牙化石、14万年前剑齿象牙刻、旱夔门悬棺等众多的自然文化遗迹。同时,天坑地缝景区是渝鄂边界土家民族聚居地,承袭了较多的民族习俗,如传统的山歌、竹枝舞、摆手舞、舞狮子等,民俗底蕴较深厚。
(二)区位优势明显。奉恩路“3改2”全部完工,省道201线贯穿景区并与318国道相连,天坑地缝景区在渝、湘、鄂、陕交界处,交通优势十分明显,南可至湖北恩施机场、龙凤火车站,直通湖南张家界,北可达长江黄金水道,东接巫山和湖北建始,西通湖北利川到万州。特别是石乳关隧道、万宜铁路、渝宜高速公路的修建,交通优势将更加凸显。同时,天坑地缝景区与长江三峡、巫山小三峡、湖北恩施大峡谷、湖南张家界等风景名胜区可构成区域性旅游体系。
(三)发展形势向好。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正迈入大众时代,游山玩水、避暑纳凉、购物休闲、商务会议、乡村游等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世界旅游组织和旅游理事会预测,世界旅游业在未来20年将以8~10%的速度递增,2020年将达到16亿人次,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重庆市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规划建设好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着力打造白帝城、天坑地缝等景区,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商品;2011年初,天坑地缝景区被纳入重庆市十二五重点打造的六大精品景区之一;与此同时,奉节县也提出了打造“一园两城五产业”的发展战略,并明确指出旅游业是全县第一支柱产业。这些都为天坑地缝景区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望把天坑地缝打造成比张家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旅游品牌。
天坑地缝景区开发对于推进城镇化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是大旅游带大城镇,有利于加快城镇化步伐。张家界因旅游建市,九寨沟因景区易名。实践证明成功的旅游开发必然将建设与景区相适应的城市来作为后勤接待服务基地。随着天坑地缝景区的逐步开发,景区游客较大幅度增加,现实接待能力暴露出严重不足。对天坑地缝景区进行深层次开发,势必将大幅增加游客数量,因此扩大其接待基地规模,提升能力,是必然选择。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人口也将随之相应增加,因此城镇化步伐将随着旅游开发而迅速加快。
二是大旅游带大产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将大幅度增加旅游收入和旅游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从而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另一方面,旅游将有力带动商贸、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也将间接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张家界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完成产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的转型,发展旅游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最大法宝。天坑地缝景区各相关乡镇目前仍是绝对的传统农业乡镇,产业效益十分低下,发展旅游势必加快景区乡镇乃至全县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增加农民致富途径,提高收入。
三是大旅游带大经济,有利于带动片区共同发展。随着天坑地缝景区开发的逐步深入,将带动兴隆、龙桥、长安、太和、云雾、吐祥、冯坪、鹤峰等乡镇的发展,形成大景区的共同发展,从而打造全县的经济增长极。这种带动力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将对周边乡镇的分散景点实现联动开发。当天坑、地缝、旱夔门、龙桥河等核心景区开发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将对分散景点的石笋河、云雾小西藏等景区进行开发,为游客不断增添新去处,不断增强景区魅力。其次是将充分发挥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作用。旅游业是典型的服务业,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如餐饮服务等方面,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发展,能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最后是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旅游消费需要大量的原材料,特别是果蔬等农产品。随着旅游新城的建设,龙桥的蔬菜、鹤峰的水果、长安的腊猪脚、吐祥的葡萄等更具市场潜力,促使周边乡镇经济的发展,带动整个大景区的共同致富。
天坑地缝景区是我国一流的旅游资源,目前仍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发展的潜能远远没有充分释放。要想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比张家界更具国际影响力”、“打造成一流的国际旅游风情名镇”,必须从开发观念、发展模式等深层次根源上进行改革创新。
(一)实行政府主导型开发战略。张家界、武隆、九寨沟等旅游开发成功的经验证明,在国内景区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是最合适的选择。天坑地缝景区的开发,必须抓住打造全市旅游精品的大好机遇,尽最大努力争取市政府的扶持。一是真正确立旅游为全县第一大产业的地位。应从思想观念入手,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认识旅游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无可替代的带动作用。二是制定天坑地缝景区开发规划。在确立旅游第一大产业的基础上,要聘请知名专家对全县旅游进行科学长远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和阶段任务。三是优化政策体系,加强投入。完善旅游政策保障体系,制定投资、财政、金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旅游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集中全县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一步加强对天坑地缝景区的建设,特别是交通、通信、城建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四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景区的管理力度。旅游作为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除了要在政策制定、基础投入等方面加强,还需在景区开发中掌握主动权。五是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挖掘景区旅游文化特色,从基本的一张图做起,大力宣传,提升知名度。
(二)推进国际旅游品牌景区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没有精品的景区,旅游也就无从谈起。目前,天坑地缝景区的开发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是进行组团梯次开发。过去几年天坑地缝景区的打造只限于小寨天坑和天井峡地缝,其它景区景点一直待字闺中,这既不能满足游客的兴致,也延缓了大景区开发的步伐。现在,应该在以天坑地缝景区为核心的基础上,着手开发茅草坝·黑湾、桃源河·金凤云海和石笋河·小西藏等其它景点,形成三大组团梯次开发的局面。在开发时尽量保持整个大景区的通畅和风格特色。二是全力打造旅游精品。天坑地缝景区的开发,当务之急是要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找魂”,挖掘出其独特的韵味。找到了“魂”,也就明晰了打造的方向,然后就需要加大投入,真正做到“下血本”,方可体现景区的震撼力。三是实施保护性开发。天坑地缝景区属于自然类型景观,因此生态保护极为重要。在景区建设中,一定要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这一点可以向九寨沟借鉴经验,有专家指出,九寨沟最终成为全球顶级生态旅游品牌,得益于出色的管理。保护是建设的核心,建设是管理的前提,管理是品牌的保证。因此,天坑地缝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原则,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
(三)坚持旅游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将旅游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用旅游带动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传统的玉米、土豆等农作物种植经济效益太低,必须实施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战略,通过鼓励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和专业化加工。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引导和鼓励农户种植水果、蔬菜等经济价值高、观赏效果好的农产品,打造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
(四)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接待服务能力是一个地方旅游开发程度最重要的标志。目前天坑地缝景区的接待能力如同其景区开发一样都处在比较原生态的状态,任重道远。一是建设一流旅游城镇。大景区带大城镇,大城镇服务大景区,城镇建设与旅游开发相辅相成。在将天坑地缝景区打造成世界级精品景区的同时,还需要加快旅游新城建设。天坑地缝景区远离县城,旅游新城是必要的后勤接待服务基地。通过白改黑、风貌改造等提档升级工程后,兴隆小城镇建成区已基本凸显旅游城镇韵味,但是,其规模还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加快旅游新城建设必须把握几个原则。第一,旅游新城服务旅游的原则。景区旅游其核心功能是服务旅游,因此其规划设计必须要以此为前提,不能走向地产开发、商贸物流等其它方向。第二,旅游新城本身就是风景的原则。优秀的旅游城市都坚持了 “城市建设本身就是旅游开发的一部分”这个原则,从而将城市打造成一道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线,增强整体魅力。第三,旅游新城与景区相适应的原则。城镇是大景区的一部分,需要同景区的规模和风格保持协调统一。二是发展相关服务产业。靠门票收入的旅游是最低端的旅游,游客的其它消费才是旅游产业增值的关键。据统计,每4个在张家界市区过夜的游客就会有一个去看 《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每2个在武陵源过夜游客也会有一个去看《张家界·魅力湘西》或《武陵魂·梯玛神歌》。张家界的经验有力证明了旅游附属产业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随着旅游步入大众时代,购物等也成为了游客们的重要需求。因此,发展与旅游相关的附属产业显得尤为重要。从旅游“六要素”出发,先从数量上进行保障接待需求,并同时进行质的提升,综合提高接待服务能力。预计十二五末期,奉节天坑地缝旅游产业能直接带动就业岗位3.2万个,实现产业增加值达19.5亿元。三是引导群众参与旅游发展。旅游虽然是政府主导型产业,但群众参与旅游发展既是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将旅游变为富民产业的现实途径。因此要切实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全力打造旅游富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