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与“咨政”

2013-08-15 00:53:20孔云峰
重庆行政 2013年2期
关键词:资政党校育人

□ 孔云峰

作者:中共重庆市巫山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中国夏、商、周三代即有师保辅弼之类的顾问官员或谋士。这些为王者师的人权力很大,除备咨询还可规谏,史官有时也作咨询之用,此后各代由此逐步发展出不同类型的顾问咨询机构和制度、朝议和规谏制度。在专制政体下,皇帝至尊,决策时还要臣子上言,成败得失还须谏官进谏,国君自己则要虚心纳谏,起码是基于君臣间某种程度的平等意识:国君并不是一贯正确的上智,臣属并不是事事不如皇帝的下愚(胡如雷语,见《李世民传》134页)。从认识论上来讲,只有兼听博纳,全面反映客观实际,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为此就需要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就要广开言路、君臣论辩,就需要集思广益。现代民主集中制中的少数服从多数、议会民主和政治决策中的半数通过、多数通过、协商一致通过等等都是基于同样的认识论前提,即任何高超的个人智慧也不能超过多数或集体的智慧。真理来自思想的互相交流和碰撞,来自不同方面的综合,来自群策群力。魏征进谏与唐太宗纳谏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不是偶然的。

一、“资政”与“咨政”释义

正如有位哲人所说“熟悉的不一定是认识的”那样,“资政”与“咨政”二词用指党校科研的作用,党校人无不耳熟能详,但现有人质疑,指出“咨政”用词不妥,“资政”才算恰当。“资政”乎?“咨政”乎?细究一下颇有意思。

首先谈谈“资政”。从语言学角度讲,“资政”既是一个词,也是一个词组。作为一个词,“资政”是个名词,指一个职位或官名。我国古代曾经设有名称相近的官职,比如在宋代景德二年(1005)设置资政殿大学士职位,以授罢职宰相,偶授其他大臣,通称资政;在金代设置资政大夫一职,系正三品的文散官;在元这个职位改为正二品,明清都沿袭这一设置;在民国时期,总统府亦置资政若干人,由总统选聘,以备随时咨询;“中华民国”退守台湾后,继续设置总统府资政,简称资政,与国策顾问、战略顾问被民间并称为“三公”,他们是总统必要时请益、咨询政策的人士,据《中华民国总统府组织法》第十五条规定,总统府资政为无给职,聘期不越逾总统任期,人数不超过30人。我党曾于1982~1992年在中央和省一级设置顾问委员会,在地县级设置“顾问”,作为解决党的领导机构新老交替的一种组织形式,旨在使党的干部队伍年轻化,同时让一些老同志在退出第一线之后“继续发挥一定的作用”。担任顾委或顾问的都有一定资历,比如中顾委要有40年以上党龄,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是中央委员会政治上的助手和参谋”,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完成历史使命后”撤销。近几年,我国部分省、市有以政府名义聘任的“资政”一职,相当于省、市政府顾问,一般由非党副省、市长超龄后被聘任,这样,既不违反中组部关于领导干部年龄的限制,又能“发挥余热”,一般排名在省、市政府副省长之后,秘书长之前,属于省、市领导人。不过,《公务员法》将公务员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没有“资政”这一领导职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条规也无“资政”职务、级别,这种超龄工作的职务尚无统一规定。在国外有的国家比如新加坡设有资政,分内阁资政(只设一位)和国务资政,是仅次于国家总统、总理的国家领袖,类似我国1982~1992年的顾委,目前有李光耀为内阁资政、吴作栋为国务资政。

“资政”作为一个词组,是动宾结构,“资”是资助、帮助的意思,“资政”就是帮助治理国政。这个称谓较早,据唐代道宣《叙元魏太武废佛法事》载:“帝讳焘,以明元帝泰常八年即位,时年八岁,尚在幼冲,资政所由,唯恃台辅。”现在所说的党校科研“资政”,一般是指通过党校科研人员撰写有价值的报告,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现在说说“咨政”。咨政就是“谋与国政”、“过问国政”的意思。咨询一词拉丁语为consultatio,意为商讨、协商。在中国古代“咨”和“询”原是两个词,咨是商量,询是询问,后来逐渐形成一个复合词,具有询问、谋划、商量、磋商等意思,如《诗·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询。”汉代的王符《潜夫论·叙录》:“刍荛虽微陋,先圣亦咨询。”明方孝孺《核咎赋》:“迹虽存而世久兮,欲咨询而未能。”在当代,咨询逐渐形成一项具有参谋性、服务性、应用性的软科学,已成为国家关于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及企业活动中辅助决策的重要手段。所谓咨政,其实就是针对“政”的一种商量或询问。咨政也曾作为官位,比如孙中山曾设有总统咨政。

二、“从政”“执政”“施政”与“参政”“议政”等等

一些党校人出于对党校性质地位的理解,在谈到科研的作用时,对“资”“咨”二词反复推敲,但我想先有必要弄清“资”“咨”所向——“政”,再要弄清作用于政的各种行为,从分析比较中得出结论。

“政”的含义是丰富的,有政治、政府、政党、政权、政纲、政策、政令、政绩、政见、政局之意,这些都还有个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之分。“政”也指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如财政、邮政、民政、市政。“政”还指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如家政。作用于“政”的行为,有执政、施政、从政、参政、议政等等,下面我们略作分析。

所谓“执政”,就是掌管国家政事。《左传·襄公十年》:“有灾,其执政之三士乎?”《新唐书·朱敬则传》:“及执政,每以用人为先,细务不省也。”元代的刘祁《归潜志》卷六:“叔侄相继执政,俱死事,士论所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就是执政,我们党强调要执政为民,要长期执政、执好政。执政还指掌握国家大权的人。《左传·襄公十年》:“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还指主管某一事务的人。

所谓“施政”,就是实施政务。西方一些新当选的官员上台后一般都要作个施政演说,在英治时代,香港总督定期向香港立法局宣读施政报告,由于立法局的年度会期在每年10月开始,所以港督宣读施政报告的时间会在10月立法局复会的第一日,自1997年起,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每年十月发表,阐述来年施政重点。其内容涉及民生的相关热点,因此每年的施政报告的发表也是香港人高度关注的焦点。李克强在当选总理后表示:“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

所谓“参政议政”,广义的就是参与执政和议论执政,狭义就是人民政协三大主要职能之一。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有:反映社情民意、各种协商例会,各种专题议政会、专题研讨会、专题调研、委员视察、考察、政协委员参与中共党委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检查和巡视。2013年3月12日,俞正声在十二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开幕会和闭幕会,深入到小组与委员共商国是,认真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建议。”这是对政协参政议政的生动概括。

所谓“从政”则是指参与政治事务,一般是与从商、从军、从文等相对应的一种行为或职业。此外还有与政相关的行为或状态评价,如仁政、暴政,当政、亲政、摄政、听政、行政、为政等,此不赘言。

三、“资政”和“咨政”都被高端和权威广泛长期使用

“资政”和“咨政”都被高端和权威广泛长期使用,有时针对同一事项分别使用过“资政”和“咨政”,可见“资政”和“咨政”的确有不一样的含义,但都经常被使用。

早的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著有《资政新篇》。洪仁玕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族弟,1859年到4月天京(即南京)获封为军师、干王,一度总理朝政,1864年在江西被清朝捕杀。洪仁玕是太平天国领导层中对西方见识较广的一位,他看到太平天国政涣人散的严重局面,决心通过改革挽救危局,从而创造一个“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的“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为此,1859年(咸丰九年)冬,他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文献,其指导思想是“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所谓“立政”,就是建立政治制度,制定政纲;所谓“取资”,即根据当时客观形势来办事。洪仁玕根据太平天国革命形势的逆转和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现实,提出学习西方,提倡与各国通商,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进行具有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借以巩固农民政权,《资政新篇》经洪秀全批准后,作为官方的文书正式颁行。其实《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的“执政纲领”,但洪仁玕深知自己的地位,所以还是用的“资政”,这一称谓对党校的“资政”也是有启迪的。

现在,中央文件的表述、中央领导的讲话,都曾用过“资政”和“咨政”。但中央文件和领导讲话多是针对党的文献编辑和党史工作提出 “资政育人”或“咨政育人”的。比如1998年10月22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亲笔信说:“我希望各级党委重视党史工作,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这里用的是“资政育人”,2002年7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责职,这里用的是“咨政育人”。之后,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2003年颁发的 《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2004年3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次全会作出的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是用的“咨政育人”。2004年6月30日,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在省社科联、社科院调研时强调,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2009年2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会见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代表时强调:“进一步发挥党史工作咨政育人的功能,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1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出席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和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的代时强调:“要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2011年6月16日,习近平在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出版座谈会上强调认真学习党的重要文献,充分发挥资政育人作用。通过所举例子,可见习近平同志对咨政和资政的使用情况。

有趣的是,党校人认为“资政育人”写成“咨政育人”是不妥的,而党史界有人对其中的“咨政育人”写成“资政育人”提出异议,认为“咨政育人”才是准确表述。当然也有人认为是江泽民本来提的是“资政育人”,中央的相关文件、中央领导的讲话、人民日报等官方将“资政育人”写成“咨政育人”,都是用错了的,我想,中央文件和领导讲话是极其严肃的,绝非有些人猜测的“写错了”。

再回过来说说参政议政,参政议政都是相对于执政而言的,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资政”与“咨政”都是具体形式。有人认为政协的参政主要是“咨政”。其实,政协对“资政”和“咨政”都用过。比如,我国地方政协成立的“资政会”是得到了全国政协认可的。2007年12月5日,各地政协负责人汇聚北京交流“资政会”工作经验。2013年3月2日人民日报社论发表了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开幕社论《希望委员尽心咨政大胆建言》。

四、党校的职能找不到“资政”或“咨政”与“育人”的规定

其实,倒是党校“资政育人”或“咨政育人”的提法并无直接的法规依据,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讲话也都没有讲过党校“资政育人”或“咨政育人”,比如《干部教育条例》(2006)《党校工作条例》(2008)《行政学院工作条例》(2009)《2010-2020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2010)等法规、规划文件和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党校工作的讲话,都找不到“资政育人”、“咨政育人”的词,这一点不能说是中央文件和中央的疏忽,我感觉涉及到对党校定位,这一点需要我们党校人特别注意。

《党校工作条例》第二条对党校性质地位和作用是这样规定的:“中国共产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第二条对行政学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规定是:“行政学院是培训公务员、培养公共管理人员和政策研究人员、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的机构,是政府直属单位。行政学院应当发挥公务员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公共行政理论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的重要基地作用、政府决策咨询的思想库作用”。这里的规定是没有“资政”或“咨政”及“育人”的。

而对党校科研工作的定位《党校工作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说:“科学研究是党校教育的基础。党校科研工作,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第四章科学研究”“第二十四条”规定:“行政学院开展科学研究应当紧密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和教学培训的需要,在进行基础性研究的同时,注重开展应用性研究,为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培训质量服务,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这里也都没有“资政”或“资政”之说。

五、党校就一定不能用“咨政”了吗?

有人说,党校只能用“资政”不要用“咨政”,如果要说有规定,正如上述我讲的,中央文件的规定和中央领导的讲话的确难找到“资政”或“咨政”,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还来讨论用“资政”或“咨政”都是没有依据的。但是我认为,党校的工作和多年来的习惯用语,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事实上看,都不可轻易作出这样的决断,自然更不能轻易说“咨政”误用了!

我不否认“资政”是用准确了的,但“咨政”的确也不算用错,恰恰相反,“咨政”一词或与其近义的“咨询”在党校、行政学院的用语中是出现过多次的。比如行政学院与党校性质、职能极相近,全国大多数省市都是与党校两块牌子一个实体,而《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就19次用过“咨询”一词。2008年11月18日的新华网消息称:“国家行政学院坚持教学、科研、咨询三位一体确立创建国际一流发展目标”,还对“教学、科研、咨政”三大要务还作出了定性规定: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咨政是关键,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国家行政学院设置有“决策咨询部”部门,出版有刊物《咨政》,近年来推出的有影响的成果有《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成果选》,比如2010年卷就是“根据2010年国家行政学院《送阅件》和其他内部刊物刊登的文章编写,编入的文章和报告都是国家行政学院2010年度完成的重要决策咨询研究成果,”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领导干部大讲堂》首卷即为《资政卷》。2012年12月05日,国家行政学院网站也发布消息称:“行政学院学习十八大精神科研咨询座谈会召开”,“为2013年科研咨询选题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党校工作其实带有执政的意味

党的执政,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执政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对执政骨干和新生力量的培训,这个培训就不仅仅是一般的资政了,而是执政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所以党校人的视野应当更宽广一些,不必纠缠于是“资”与“咨”了。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党校的根本职责是培训干部,这也不能简单称“育人”,育人和用人都是党校的重要工作,党校承担着“育人”的部分职责。党校工作有“执政”的意味,也有“参政”意味,但由于自身工作方式的特点,更多的是“议政”角色,而“资政”和“咨政”主要还是参政议政特别是议政的范畴。党校科研究竟是“资政”还是“咨政”,从狭义上讲,“咨”和“资”都是参政议政的一种形式,从某种意义讲,“咨”也是“资”的一种形式,“资”是综合性地主动去帮助执政,“咨”则主要是通过是提出建议帮助执政。

作者关于“资政”和“咨政”的这番论述,真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的感觉。记得卡尔·波普尔说过:“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因此,我认为:“资政”与“咨政”,都是为帮“政”,该“资”则资,该“咨”则咨,用得其所,各得其宜。

猜你喜欢
资政党校育人
宋 文彦博 行书与安抚资政启帖
中国书法(2023年2期)2023-07-17 09:29:56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档案资政服务能力的提升研究
中文信息(2021年8期)2021-03-27 09:48:31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扶贫·扶志·扶智
醒狮国学(2019年7期)2019-09-20 05:14:15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党校网站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8:00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