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意义及实现路径

2013-08-15 00:45崔德华张德宝刘春丹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

崔德华, 张德宝, 刘春丹

(山东交通学院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250357)

当前,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挑战,这些风险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同样难以规避风险的冲击,在其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沉迷网络、学业难以为继的风险,生活贫困、难以实现人生梦想的风险,就业竞争加剧、心理压力增多的风险,恋爱失败、情感遭遇挫折的风险,求职心切、陷入传销的风险,缺乏社会阅历、创业被骗的风险,所学专业与社会脱节、毕业即失业的风险等严峻考验,这些风险“通过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机遇、收益、损失等,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1],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承受能力带来极大的冲击。面对风险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少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滞后、防范能力不强、防范心理不健康,甚至采取自杀、抢劫银行、杀人等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面临的风险,结果陷入更大的风险困境之中。因此,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使他们学习和掌握系统的风险防范知识,形成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较强的防范能力和健康的防范心理,成功化解风险的消极影响,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奋斗。

一、当代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现状探析

(一)风险防范意识不高

当前大学生大多属于“80后”,不少学生的成长过程比较顺利,长期处于父母提供的较优越的生活环境之中,在其人生道路上没有经历挫折的考验、风险的洗礼,无限憧憬着自己的美好人生:拥有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水、令人羡慕的职位,对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风险警惕性不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笔者对济南市长清大学城10所高校的500名学生进行调研,发现有72.6%的学生认为自己家境富裕,有丰实的物质基础,自己在人生路上不会遇到大的风险考验;80.7%的学生认为依靠父母的支持,自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所面临的风险,不必为此忧虑不已;78.1%的学生认为现在正处于和谐社会时期,社会形势稳定,不会有什么大的风险降临到自己的头上;86.7%的学生认为即使风险降临,依靠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解决,没有必要早作准备。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由于成长环境较为优越,很多大学生主动防范风险的意识不高、自觉性不强,势必对他们的风险防范行为带来消极影响,制约着他们应对和化解风险的综合能力培养,更会直接关系到他们应对和化解风险的最终实效。

(二)风险防范能力不强

对那些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的学生来说,不少人缺乏积极的风险防范意识,不愿主动学习风险防范知识,更不想参与社会实践,导致眼高手低,应对风险能力不强,难以有效化解风险的冲击。还有一些大学生家庭贫困,生活极度拮据,学业难以为继,生活安全感缺失,他们思考的是如何多挣钱摆脱自己的窘困状态,很少注意风险防范知识的学习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人际关系、教育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更多地承载着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改变家庭命运和自己命运的重任,因而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成绩上,对自身综合能力,包括对风险防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他们风险防范能力不强,难以解决所面临的风险。再加上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因而对风险的适应能力和防范能力不强,往往会使他们易于陷入风险困境之中。2012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报道了一则《自杀研究生杨元元:她的路为何越走越窄》的新闻[2]。上海海事大学的女研究生杨元元面临生活极度贫困、学业难以为继的风险,没有找到解决风险的途径,只能陷入悲观失望之中,不顾一切地选择了自杀这条不归路,令人扼腕叹息。2008年7月,南京33所高校的834名大学生陷入传销骗局[3],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防范风险的慧眼,未能形成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在风险来临时难以辨别是非,从而遭遇到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风险防范心理不健康

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符,在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心理波动较大,情绪常常不稳定。再加上缺乏社会阅历,对周围事物不能保持理性的认知,辨识能力不强,对他们的心理带来消极的影响。正因为心理年龄的不成熟,不少大学生在面临风险考验时,不仅缺乏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而且风险防范心理不健康。当风险降临时,尽管不少学生愿意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应对和解决,但一旦他们凭借自身的能力无法解决这些风险的消极影响时,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如果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或释放,就有可能使他们的心理陷入万念俱灰的绝境。从2004年的“马加爵杀害同学事件”,2009年的“黎力抢劫银行事件”和“杨元元自杀事件”来看,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标签,即贫困大学生,他们“过早、过多地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心态漠然而又感情用事,情绪波动大,易冲动,内心脆弱,甚至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反常行为”[4]。面对生活贫困的风险,他们心理敏感而又多疑,害怕别人对他们另眼相看,始终处于自卑的阴影之中;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对就业和未来人生充满疑虑;不愿主动与人交流,不想向同学、室友、老师寻求帮助,而是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一旦他们凭借自身的力量难以摆脱贫困风险的威胁时,他们的心理防线就会彻底崩溃,最终选择以极端的方式来解决,由此带来的后果令人痛心不已。

二、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现实意义

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然而,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仍然处于缺乏状态,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此,要使大学生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高校必须加强对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帮助他们敢于直面风险挑战,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一)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突出的风险防范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强的抗逆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立足社会发展的现实,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强的新时代的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深化拓展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育中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人文素质培养的弊端,使大学生增强对风险的主动防范意识,提高对风险的警惕性,全面提升他们应对和化解风险的综合能力,有效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二)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顺利成长和发展

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活动,通过教师、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可以使大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风险防范知识,提升风险防范知识理论修养,增强对风险的理性认知,既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己人生之路上的风险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也看到它们所孕育的机遇,对风险保持积极的态度、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面对降临的风险不忧虑、不畏惧、不沉沦、不折腰,而是具有“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意志,积极有为、主动出击,敢于接受风险挑战,积极寻求解决风险的有效出路,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的消极影响,变挑战为动力,化风险为机遇,在战胜风险中健康成长和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三)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危机感、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他们会受到很多风险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成长较为顺利,基本没有经历过大的风险考验,因而对风险缺乏深刻感受和正确认知。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在风险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没有敏锐的时代感、风险防范意识,是不可能具有较强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能使大学生对社会形势有着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勇于提升自我,不断树立时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主动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实现自我发展,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

(四)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风险的社会,而是呈现和谐与风险并存的状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民众塑造和形成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积极主动防范风险的良好氛围。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可以使他们树立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自觉遵循和谐理念,培养和塑造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尽力回报社会、勇于奉献自我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途径

(一)建立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体系

加强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仅凭学校自身的力量难以胜任,必须建立政府、高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广泛参与、密切配合、多管齐下的立体式教育模式,形成较强的教育合力。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的宏观指导和宣传教育作用。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并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重要工作日程之中,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实施。要立足于大学生面临的风险现实,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广途径、全方位、立体化地开展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把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把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等教学活动中,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增加风险防范知识的传授,增加风险防范能力的实践锻炼环节。高校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具体实施细则,通过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组织机构,进一步协调和组织全校范围内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教学、辅导、咨询、心理干预等工作,积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素质较高的风险防范教育的教师队伍。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才能着眼于大学生面临的风险现实和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增强教育的最终实效。再次,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引路人。家长要高度重视对孩子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交流,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共同为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保驾护航。最后,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大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要切实有效地加强对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充分发挥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传授风险防范知识的课堂活动、实践活动,正确认识掌握系统的风险防范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自觉提升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敢于直面风险的挑战,最大程度地降低和消除风险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二)丰富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培养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树立良好的风险防范心理,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必须结合大学生面临的风险现实和自身成长的规律,不断深化拓展教学内容。首先,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风险防范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实现该课程的广覆盖面,并规定相应的学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使学生掌握风险的特征、现状、应对技巧。其次,加强风险防范能力教育。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化解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使他们学会采用相应策略进行风险规避,降低风险对自己的影响”[5],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化解风险的挑战,健康全面地发展。最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面对求学、生活、就业、创业等环节中面临的风险考验,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自我调适能力差、心理状态不稳定,容易产生恐慌、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脾气怪异、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全校范围内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应对风险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讲座、论坛、电影赏析、学术沙龙、主题班会、情景剧表演、心灵茶座、心理知识竞赛、寻找知心朋友等活动,做到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相结合,引入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应对风险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风险保持正确的认知和理性的辨识能力,树立不气不馁的良好心态,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心理承受力。

(三)创新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方法

要使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必须不断改进、创新教育方法。首先,采取多元化的风险防范意识宣传教育方法。高校可以深入拓展宣传教育的渠道,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班会、BBS论坛、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把风险防范意识教育融入到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加密集地加大对风险防范知识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结合生动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其次,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解、案例研讨、专题讲座、实践调查等方式,将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实际案例讨论、能力锻炼有机结合。在课堂授课及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大学生可能面临的风险情景,开展风险模拟训练,让他们以“当事人”的身份体验和感受就业、创业存在的风险现实,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自觉主动地提升应对和解决风险的能力,为其未来健康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坚持社会实践锻炼。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培养品格、增长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运用所学风险防范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要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深入企业,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新要求,把握本专业的就业趋势和前景,体会他们在实习、就业、创业等环节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考验。这样有助于化说教为行动,让他们从实践中增长风险防范知识,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对未来就业、创业等环节面临风险的防范能力,提升对社会的适应性。

总之,加强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必须立足于他们面临的风险现实,结合他们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体系,深化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内容,创新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方法,使他们系统地掌握风险防范知识,形成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突出的风险防范能力、坚强的风险防范心理,有效解决所面临的风险,实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陈付龙,饶华.浅议高校大学生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J].党史文苑,2007(9):68 -69.

[2]叶伟民.自杀研究生杨元元:她的路为何越走越窄[N].南方周末,2009-12-17.

[3]吴晓锋,王峰.高校大学生陷入传销案调查[J].政府法制,2008(17):55 -57.

[4]李子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1):77 -78.

[5]覃翠玲.风险社会与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9):182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