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修·阿诺德的世界主义

2013-08-15 00:45袁晓军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

袁晓军

(淮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兼批评家,马修·阿诺德(1822—1888)在诸多方面都显得与众不同。在多数文学批评家致力于国内文学批评时,他不仅关注国内批评,对国外文学批评家及其作品也推崇有加,甚至他的文学批评作品中国外部分比例比国内部分还要高,与其他批评家相比,阿诺德呈现给我们的是深邃而独到的眼光。在阿诺德的教育理念中,他所注重的不仅仅是英国国内的教育发展状况,也密切关注国外的教育发展步伐,并主张借鉴国外的经验来发展英国教育,在教育方面的特有眼光使他成为那个时代的著名教育改革家。阿诺德在文化的观念中对外来优秀文化青睐有加,希腊文化、德国文化和法国文化等都是他文化观念的源泉。无论是在文学批评中还是在教育观念中,以及他的文化理念中,在阿诺德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他那慧眼独具的世界主义①观念。

一、文学批评中的世界主义

阿诺德的文学批评超出了英国文学批评的范畴。纵观阿诺德的文学批评作品,可以分为国内和国外批评两种,但若细加统计,即可看出国外文学批评作品要多于国内文学批评作品。虽然他的文学批评涉及英国文学的诸多名家及其作品,一如拜伦诗歌体裁空洞,雪莱诗歌缺乏一贯性,华兹华斯的诗歌虽然深邃精湛,但在整一性和多样化方面做得不够到位,但阿诺德却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外国文学作品的批评层面。法国散文家朱伯特和著名批评家圣伯夫、德国诗人海涅、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罗马皇帝奥勒留都曾成为阿诺德文学批评关注的对象。他文学批评的目光显然不仅仅植根于英国文学的土壤,还以更为久远的目光从欧洲大陆上的文学土壤中汲取营养,博采众家之长,为英国文学批评服务。显然阿诺德的文学批评业已超出英国文学批评本身,将目光投入到更为遥远的国度,去那里寻求可为英国文学批评提供养分的土壤。阿诺德的这一眼光也是他日后一直被持续关注的重要原因。他的这种眼光和当时英国的狭隘以及它所具有的“岛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维多利亚时期由于英国在物质上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期,导致不少英国人看待问题时目光显得比较短浅。阿诺德则不同,能在文学批评上将目光扩展到整个欧洲大陆,足以说明他的超前性。

文学批评家应以传播普世知识为己任。在阿诺德的文学批评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居于重要地位,因为在他看来,文学批评的业务是“了解世上的知识精粹和思想精华,反过来又使这些知识和思想为人所知,创造真实正确而新鲜的思想潮流”[1]。要汲取世界上思想和知识的精华部分,就必须立足国内,放眼国外。阿诺德的文学批评实践也证实了他自己的文学批评理念。就英国国内文学作品而言,他认为弥尔顿的诗歌和莎士比亚的作品都是伟大之作,这正是他在《评荷马史诗的翻译》中屡次提及他们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庄重的风格”,他们的作品本身就代表了英国知识精粹和思想精华。就国外作家及作品而言,阿诺德最为推崇的莫过于古希腊盲诗人荷马了。荷马的敏捷轻快、荷马的明白清晰和直截了当、荷马的崇高庄重都是阿诺德对荷马史诗极为推崇的缘由。在他看来,文学批评家所应承担的任务不仅在于他们让人们了解世界上知识和思想的精华,还在于创造真实正确而新鲜的思想潮流。他为了拓宽自己文学批评的视野而接受了法国著名批评家圣伯夫的“超然无执”的思想,主张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为了强调文学作品的革命性和战斗性,阿诺德对海涅赞许有加。他的内外兼容、放眼未来的思想及观念在当时英国的批评界并不多见,而这正是他被称为“统领英国批评界那片荒芜之地的、最出色的批评家”[2]的关键所在。阿诺德赋予文学批评家的使命绝非纯粹的文学批评而已,他认为文学批评家的任务“就在于培养一种使艺术家受到鼓舞并使人民理解的最佳文学气氛”[3]。因此,文学批评家是架在艺术家和人民之间并为之创造最佳文学气氛的一座桥梁。要充分发挥这座桥梁的作用,文学批评家们一方面要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觅世界上知识和思想的精华部分,另一方面还要让这种精华为人民所熟知,无论它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二、教育理念中的世界主义

欧洲大陆的教育考察拓宽了阿诺德的视野。在阿诺德35载的教育巡视员生涯中,除了对英国国内的学校进行巡视外,还获得了考察国外教育的机会。在国内教育考察中,他不仅从教师、学生那里了解到英国教育的一手资料,还从教育巡视员一职进一步了解到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为他后来的社会与政治批评树立了牢固的根基。阿诺德国外教育考察更是拓宽了他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在三赴欧洲大陆的访问中,他先后考察并深入地了解了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奥地利和瑞士等国的教育制度,撰写了一系列考察报告,这些报告对后来英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教育巡视员一职加强了阿诺德比较的眼光,使他对教育的理解从英国国内的层面扩展到欧洲大陆的层面,进而主张英国的教育从欧洲大陆诸国教育体制中汲取优点,来弥补英国在教育上的不足之处。在教育方面的考察和比较使他意识到改善并提高英国教育尤其是中产阶级教育地位的重要性。正是阿诺德对国内及欧洲大陆教育的考察,才让他把教育作为文化批评的一种重要手段。

阿诺德在教育方面的主张是世界主义观念的一种体现。他的欧洲大陆教育考察使其对国外的教育制度和现状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通过国内的教育考察,他掌握了英国教育的基本情况;通过国外的出访,他看到了英国和欧洲大陆在教育方面的差别。更为重要的是,二者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教育理念让阿诺德看到了英国在教育上的不足之处。他不仅看到了二者在教师培训、语言学习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不同,还把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回英国。虽然在阿诺德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的观点中有很多未能得以实施,但这并非因为遭到了英国教育当局的反对,而在于英国议会及宗教等诸多方面。不过,他的部分提议最后还是得到了实施,如关于使伦敦大学成为一个教育性机构的提议在他去世的12年后就成为现实。他关于学生在学习现代语言之后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建议,使得英国的古典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正是基于阿诺德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后人才认为“在十九世纪的所有教育改革家中,包括他父亲托马斯·阿诺德在内,马修·阿诺德最开明、最有远见”[4]。之所以说阿诺德最开明,是因为他不把教育的话题仅仅局限于英国国内,而是将它放置于英吉利海峡两岸,还因为他从不把教育仅仅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改良社会的一种手段。说他有远见,是因为他的考察和出访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英国当下的教育情况,而是着眼于英国教育的未来发展,乃至整个国家未来的命运。

三、文化观念中的世界主义

阿诺德认为获取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和知识应立足国内、着眼国外。在他作为诗人、文学批评家、文化批评家和教育改革家等诸多身份中,为后世最为熟知的非文化批评家莫属。他的文化理念集中体现在1869年出版的那本《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阿诺德心目中的“文化寻求消除阶级,使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和知识传遍四海,使普天下的人都生活在美好与光明的气氛之中,使他们像文化一样,能够自由地运用思想,得到思想的滋润,却又不受思想束缚”[5]31。姑且不论他的文化要求消除阶级的论断正确与否,单是阿诺德的文化要使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和知识传遍四海,我们即可看出他的国际化和世界化的意识。在此,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和知识当然包括英国国内诸如弥尔顿和莎士比亚(这也是阿诺德始终反复强调)的思想,也包括外国优秀的思想和知识,如圣伯夫、朱伯特、歌德、海涅、托尔斯泰等等。在阿诺德眼中,他们便是知识和文化的源泉。在所有的文化和知识中,古希腊文学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他的文化观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文化让普天下的人都生活在美好与光明之中,这也是文化的使命之一。虽然阿诺德并未指明“普天下的人”这一群体的范畴,但我们还是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所有的人。这里所有的人不分种族、不分国籍,都将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滋润,同时又不为思想所束缚。阿诺德的世界主义理念由此可见一斑。

从普通自我到优秀自我,阿诺德在其文化观念中描述了人类达到共同完美的路线图。在他所描绘的人类达到共同完美的路线图中,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个人必定要超越普通的自我,这是因为普通的自我是分散的个体,难以和集体达成和谐的局面。共同的完美需要通过习得文化才能得以实现,文化本身又是“研习完美的文化,它引导我们构想的真正的人类完美,应是人性所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和谐的完美,是社会各个部分都得到发展的普遍的完美”[5]210。当人性所有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的时候,普通的自我也就实现了自我的超越,达到了最优秀的自我。世界上最优秀的自我越多,就越接近和谐的完美的目标,也就越来越接近文化所设定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达到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以客观公允的态度看待事物;二是注重对优秀的思想和知识的汲取。客观公允地看待事物是阿诺德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原则,即遇到问题要超越党派和阶级利益去加以对待,这种原则在他的很多批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关于优秀的思想和知识的汲取,阿诺德的态度也甚为明确,那就是不管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他都主张兼容并蓄、取长补短。这种理念在他的名著《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很明显地得以体现。阿诺德崇尚希腊文化,因此他认为英国人注重实干的希伯来精神多了一点,注重智识的希腊精神又少了一点。对希腊文化和希腊精神的推崇让他在该书中专门设章进行讨论。正是如此,阿诺德才具有了当时很多批评家所不具备的世界主义眼光,这正是他的文化观念在那一时代不被理解的关键所在,这当然也是他的文化理念能够穿越时空、受到持续关注的原因。

虽然阿诺德已经故去一个多世纪,但他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却弥足珍贵,因为他的遗产中有着太多的世界主义理念。他个人在当时的批评界形单影只,原因就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理想和抱负,也很少有人能洞悉他文化观念的真正内涵。他在文学批评中对于文学作品时间和空间的选定上所体现出来的眼光,对于今天的文学批评家来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他在教育问题上所展现出来的理念,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在文化观念上所持的立场,对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我们来说更是雪中之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时期,立足本国,放眼国外,积极吸取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正是我们目前之所需,也是阿诺德在一百多年前所提倡的。

注释:

①世界主义原指一种社会理想,其思想与广博的国际经验相匹配,认为整个人类乃一共同体,是与民族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思想。本文所指阿诺德的世界主义理念是他在文学批评、教育理念和文化观念中不拘泥于英国国内形势看待问题,而是放眼国际,从而能使英国在各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1]马修·阿诺德.“甘甜”与“光明”:马修·阿诺德新译8种及其他[M].贺淯滨,译/评.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15.

[2]韩敏中.译本序[M]//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论政治与社会批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6.

[3]罗志野.西方文学批评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74.

[4]Paul Herbert W.Matthew Arnold[M].London:MacMillan and CO.Limited,1920:112.

[5]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论政治与社会批评[M].韩敏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