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 外语系,山西 汾阳 032200)
杰弗里·乔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他的作品既蕴含着多样的写作手法,又真实地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现实生活,对狄更斯、莎士比亚等诸多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乔叟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与高超的文学技巧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本文拟对该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进行研究与分析。《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是乔叟创作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他创作生涯的顶峰。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一批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朝圣者聚集在伦敦的一个小旅馆内,他们准备前往坎特伯雷城朝圣,旅馆主人建议这些朝圣者在朝圣的路上每人讲两个故事,谁讲的最好,回来时就会得到奖赏。这些朝圣者在朝圣的途中以讲故事作为消遣,到达坎特伯雷城后,他们加入了朝圣的队伍,最终,故事以堂区长布道结束。《坎特伯雷故事集》共包括24个故事,从内容来看,主要分为寓言故事、滑稽故事、道德故事、传奇故事四大类[2],最为精彩的是巴斯妇讲的骑士故事、骑士讲的悲剧爱情故事、教士讲的动物语言故事等。《坎特伯雷故事集》具有浓厚的讽刺意味,真实地反映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生活。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升华,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富有真实性。一部作品如果没有真实性,也就失去了趣味和魅力。[3]《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出自于乔叟的创造与虚构,凝练着乔叟的智慧,营造了真实的氛围。
首先,乔叟使用了充满现实主义风格的序言式框架,集中体现在人物、时间、地点、叙述等方面。《坎特伯雷故事集》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将“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这样既方便叙事,又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真实感与亲切感。在时间的设定上,《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发生时间为“现在”,这样就使读者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将作品中的角色、故事具象化。而在地点的交代上,乔叟将《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地点均设定为真实存在的地名,如苏沃克、亚历山大城、普鲁士等,真实地名的使用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
其次,在《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整个背景上,乔叟描写的集体朝圣也极为符合中世纪欧洲对宗教的狂热。在这样一个以讲故事和听故事为主的作品中,乔叟以高超的手段保留了最大的真实程度。读者期望读到真实的故事,而乔叟的描述无疑很好地迎合了读者的要求。这种真实的氛围也有利于对现实社会进行再现,而由此反映出的现实主义思想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思考。
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信仰是人们的生活中心,也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4]乔叟所处的时代(1343~1400年)社会动荡,教会为了收敛钱财而无所不用其极,已成为社会的寄生虫。英国为了抵制教皇势力开始着手宗教改革,支持君权,反对教会势力干涉现实事务。
在作品中,乔叟并没有刻意描述这一系列现象,但现实中的信仰动荡却在作品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朝圣是故事的主线,在前往坎特伯雷城朝圣的队伍中,教会成员占据了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宗教崇拜仍是当时社会信仰的主流。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述,我们仍能体会到乔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朝圣队伍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着鲜明的形象。如女修道院院长十分重视礼仪,却矫揉造作,她用普通人家都无法吃到的精致面包和牛奶喂狗;修道士极其重视仪表,热衷于穿戴、美味与打猎。通过这些描述不难看出,这些教会成员道貌岸然,与基督教提倡的清贫慈善有着本质的区别,已经成为社会的寄生虫。托钵修士为了赚钱不择手段,还有人为了钱财而出售赎罪券,伪造圣物。这些人口中的宗教,早已背离了最初单纯的信仰,成为他们谋财的工具[5],在他们身上,读者看不到真正的宗教精神,也看不到他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只有唯利是图的寄生虫本性。作品最后出现的堂区长则是人们理想中的宗教人士,堂区长主要用仁慈和行善来拯救自己的灵魂,而不是把解脱的希望寄托在赎罪券和教会身上,堂区长不收税,也敢于指出教徒的错误。在《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最后,乔叟为他创作出的世俗性如此之强的作品而致歉,可见宗教信仰在乔叟心中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通过作品中的角色塑造,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宗教的矛盾心理。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乔叟通过对各色宗教形象的描述,无情地讽刺和揭露了掩盖在宗教外衣下的各种丑行。同时,《坎特伯雷故事集》也具有明显的反禁欲主义倾向,并突出体现为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在中世纪的英国,弥漫着神权思想与禁欲主义。在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下,绝大多数英国妇女没有恋爱与婚姻自由,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都只是男子的附属品。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乔叟表现出了对妇女的同情,主张妇女应享有恋爱与婚姻的自由,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有关巴斯妇的情节中。很多文学评论者认为巴斯妇是悍妇形象,也有评论者认为巴斯妇其实是女权主义者。[6]纵观巴斯妇的经历,虽然她也是为了钱财而结婚,但对丈夫却是真心实意的,巴斯妇虽然篡改经典,但她却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去辩驳当时的主流思想,并且她的观点也是很有道理的。从巴斯妇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夏娃和圣母的缩影,也可以揣测乔叟塑造巴斯妇这一形象的目的是想告诉读者,女性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有着自己的弱点,也有自己的追求,在恋爱与婚姻中,女性可以保持自由。
朝圣者讲述的故事也从侧面体现了乔叟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地主与少女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之上的,而少女又爱上了地主家的仆从。这段爱情是不幸的,我们能看到乔叟对买卖婚姻的讽刺。学者的爱情故事描述了国王与乡女的爱情,这是建立在美貌、金钱和权势的基础之上的。自由农讲述的故事终于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奥蕾莉丝追求有夫之妇朵丽根,最终他被朵丽根夫妇的爱情所打动,放弃了与朵丽根一起生活的念头。通过这些故事,乔叟歌颂了爱情的力量,也得出了结论:婚姻要以纯洁的爱情为基础。这种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对后来的很多文学著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而言之,《坎特伯雷故事集》是杰弗里·乔叟追求现实主义的艺术精品,不仅揭露了现实的黑暗,也抨击了磨灭人性的伦理枷锁,并对各种社会丑态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坎特伯雷故事集》所反映的价值倾向对后世的作品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赵丹丹.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1(15).
[2]曹航.模仿与超越——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独创性[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1).
[3]向欣.神圣与世俗的朝圣之旅——解读《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双重性[J].法制与社会,2008(32).
[4]肖霞.“你能化严肃认真为儿戏一场”——《坎特伯雷故事》中伙食采购人故事的解构分析[J].外国文学评论,2011(4).
[5]王锺陵.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思想的总体走向及对20世纪西方思想与文论的总概括与展望[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6]张丹丹,刘立辉.神性、理性与知性——十七世纪英国诗歌中光的圣经隐喻[J].外国语言文学,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