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丹艳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
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出版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立即在科学界和哲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库恩1969年在《科学革命结构》的后记中说,他对科学哲学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提出了范式的概念,二是把常规和革命交替的概念首次应用于科学史[1]。这两点集中概括了他的科学发展的模式。
“范式”(paradigm)在库恩那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此他的科学观常被称为范式论。然而,库恩对“范式”概念的表述却是有歧义的,有人曾经对文中出现的“范式”次数进行统计,大约有20多种。对此,库恩也不得不承认,只是他辩解说“主要是用法上的差异,要消除他们并不困难”[2]163。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范式”概念经过库恩的辩解并未变得清晰,反而更加模糊。下文就对库恩的“范式”概念进行一些分析。
在库恩关于“范式”的诸多解释中,我们只选择他使用较多的两种解释加以讨论,即范例和规则。
“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2]4这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序里面首次提到“范式”,将“范式”理解为实践共同体“公认的科学成就”。之后,库恩把范式看成是范例(example),“范式起着容许范例重复的作用,其中的任一范例原则上都可用来代替这个范式”,“像惯例法中一个公认的判例一样,范式是一种在新的或更严格的条件下有待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对象”[3]23,“对某一时期某一专业做仔细的历史研究,就能发现一组反复出现而类标准式的实例,体现各种理论在其概念的、观察的和仪器的应用中。这些实例就是共同体的范式,他们存在于教科书、课堂演讲和实验室的试验中”[2]40。这里“公认的判例”,以及教科书中、实验中的“实例”都是库恩所说的范式即范例。
库恩有的时候又将范式理解为规则系统(rule)。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章中将常规科学类比成解谜(puzzle-solving)活动,并提出这两者的相似点:其一是“必定要有一个以上确定的解”;其二是“必须有一些规则,以限定可接受解的性质和获得这些解所采取的步骤”。这里的“规则”也是库恩理解的范式。常规科学必须在范式的指导和限制下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正如解谜活动要在一定谜规的指导和限制下才能获得解。因此,库恩又说“各种承诺(commitment)——概念的、理论的、工具的和方法的——所形成的牢固网络的存在,是把常规科学与解谜联系起来的隐喻的主要源泉”[2]38。解谜活动需要有谜规的存在,与此相类似的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也需在范式即规则的指导下进行,这里的“网络”就是构成范式的规则系统。
这套规则系统可以分为哪些范畴呢?首先,库恩认为这个规则系统包括本体论最高层次的承诺——“一个科学家必须致力于理解世界,并扩展这种使世界有序化的精度和广度”,“谁若是没有这些承诺,他就不能成其为科学家”[2]38。举例来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以“自然齐一性”为前提信念,必须承认宇宙是可认识的,否则就没有办法进行研究。其次,包括比本体论最高层次低一级的准形而上学承诺,抽象程度比前者要低一些。比如对宇宙的认识,前者认为宇宙是可认识的,后者则更具体些,包括形而上学的承诺和方法论上的承诺。形而上学的承诺告诉科学家宇宙中包含或不包含什么样的实体,而方法论的承诺告诉科学家已有的定律如何解释实体及其运动。再次,这个规则系统还包括对象之间的规则即理论上的规则,库恩认为理论上的规则“最明显也可能是最有约束力的范畴”,这些类型的概括“是对科学定律的明显陈述,也是关于科学概念和理论的明显陈述”。比如物理学中的牛顿定律、化学中的定比定律等等,给我们解释了科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最后,在规则系统中,库恩认为实验规则是比理论规则更低层次更具体的规则,他们支配着使用仪器的类型以及使用仪器的方式,因此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库恩谈道:“由各种承诺构成的网络提供了各种规则,他们告诉成熟科学的专业实践者世界是什么样的,他的科学又是什么样的,如此他就能满怀信心地集中钻研由这些规则和现有知识已为他界定好了的深奥问题。”[2]38“规则导源于范式”。至此,库恩给予了规则高度的评价,勾画出了一个由规则系统构成的范式的概念。
然而,库恩又说“即使没有规则,范式仍能指导研究”[2]39,“范式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有任何整套规则存在”。他还提及了迈克尔·波兰尼一个类似的观点——“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即依赖于经由实践获得且又不能明确阐述的那种知识[2]41。库恩说:“范式无需可发现的规则的介入就能够确定常规科学。”[2]43这里库恩又否认了规则的重要性,似乎规则对于范式的确立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库恩对“范式”的阐述是模糊的,他有时将其理解为范例,即“公认的科学成就”,为科学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有时将其理解为一整套规则系统,指导常规科学活动的进行。不过,库恩更愿意将范式理解为范例而不是规则系统。
由于库恩并未对“范式”概念明确定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评。为此,他专门在后记中对“范式”概念作了澄清。他指出“范式”一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是“代表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二是“当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2]157,并认为“第二种意义是更深层的”。在第一层意思中,库恩给予了科学共同体对范式形成作用的高度肯定,认为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共同承诺的集合。“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2]158,“一个范式支配的首先是一群研究者而不是一个学科领域”[2]161。此外,库恩还用“学科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来表示“范式”概念,因为“学科”指称一个专门学科的工作者所共有的财产,“基质”一词表示它由各种各样的有序元素组成。同时,库恩认为“学科基质”的主要成分包括符号概括,范式的形而上学部分即共同体共同承诺的信念,共有价值,范例。由此,库恩展开了对“范式”概念的第二层意思的解释即“范式是共有的范例”,认为它是最有新意最核心的内容。库恩认为比起学科基质的其他成分,范例之间的不同更能展现共同体科学的精细结构,比如所有的物理学家都从学习同样的范例开始,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步会用不同的范例来说明它们共有的仪器。在这些表述中,范例的主体地位在库恩的范式论中是显而易见的。
在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观点,“范式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任何整套规则的存在”,总体来讲,库恩是反对将范式解释为规则的。但库恩自己也说,“如果没有一整套适当的规则,那么是什么东西把科学家限制在一个特定的常规科学传统中呢?”[2]41库恩给出的答案是部分通过“直接检查范式”(direct inspection of paradigms)来确定,即包括科学家直接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无需求助于假设性的游戏规则也能得到理解”[2]44。此外,库恩引进了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的观点来解释这个问题。库恩认为,我们从单一常规科学传统内产生的各种研究问题和技巧并不是从一组明显的甚至完全可发现的规则和假定中产生的,相反是从家族相似和模型中习得的,而这套模型是从科学家受到的教育和其后钻研文献的过程中获得的,这并不需要一整套规则的存在。
在后记中,库恩又强调,我们关于自然界知识的习得来自于学习相似的过程,来自于科学实践,而不是来自于规则或定律,这种学习“并不完全依赖于文字的媒介,而是文字的表述与具体应用实例相结合的产物”[2]171。比如伽利略观察到小球滚下斜面又滚上另一斜面具有同样高度,他把这个实验与带有质量摆锤的单摆实验相比较,丹尼尔·伯努利发现来自小孔的水流类似于惠更斯的单摆方法等,这些实例都来自于同一条定律即“实存的下降等于潜在的上升”。库恩的这些表述无一不展现他对“范式的成立需要规则”之观点的排斥,这在他对范式优先的解释上更深刻地体现出来。
在强调了范例在范式中的主体地位以后,库恩提出“范式优先性”(the priority of paradigms)的观点,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对常规科学本质以及对科学革命概念的评论[4]175。库恩所说的范式是指范例,其优先性是相对于规则而言的,即范例优先。库恩为其范例优先的观点给出4个理由,这4个理由都是有问题的。
第一,库恩认为确定范式更简单,实际上是认为范例的确定比规则的确定更简单,或者说范例更容易成为范式。在库恩看来,科学发展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或者说是前科学阶段和成熟科学阶段[5]51。只有范例而没有规则的阶段只能是前科学阶段,那时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明确的规则体系,正如工匠师傅带徒弟,主要是让徒弟模仿他的操作或动作,而不讲其中的道理。当科学发展到成熟时期,必须存在与此相匹配的明文规则,并且那些规则是以体系的方式出现的,如物理学等。如果库恩范例优先观点是正确的,势必得出前科学阶段优于成熟科学阶段的观点,而这是包括库恩本人在内的任何一个科学哲学家所不能接受的。前科学阶段因为不存在规则体系,本质上区别于建立起规则体系的成熟科学阶段,这是前科学阶段落后于成熟科学阶段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前者过渡到后者的标志正是规则体系的建立。
库恩认为第一个理由是第二个理由的必然推论,让我们来看第二个理由,涉及教育本性的问题。
第二,库恩说,“科学家从不抽象地学习概念、定律和理论,也不从它们自身中学习。”“一个新理论总是与它在自然现象的某种具体范围的应用一道被宣告的;没有应用,理论甚至不可能被接受。”[2]43库恩认为,教育的本性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强调在应用中学习理论。科学家通过自己动手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一种研究的能力。库恩又谈道:“在理论被接受以后,这些应用或其他的应用就会伴随着理论写入教科书,未来的从业者就会从教科书中学习他的专业。这些应用在教科书中并非纯粹作为点缀品或历史文献而已。”[2]43库恩认为教育的本性是在应用中学习理论,并强调这些应用伴随着理论一起被写入教科书。由此看来,教科书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这使得后来的学习者从教科书中的理论应用中习得范式。然而,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第一章里就已经对教科书进行过批判,他说:“这些书的目的不可避免地是说服和教育;从这些书中所获得的科学观根本不符合产生这些书的科学事业。”[2]1库恩对教科书的批判是正确的,科学的本质并非是从教科书中收集到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汇总,科学的发展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累积过程,我们并不能从教科书里寻找出新的科学观。但为什么我们需要教科书的存在并能从教科书中习得范式?事实上,这里的范式就是范例,学会应用或者说习得范式就是掌握教科书中的案例,在应用案例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理论的知识(这与库恩在后记中对范式的解释即范式是共有的范例是一脉相承的,人们正是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但必须注意,教科书中的案例不同于科学家手中的案例,库恩自己也说:“我所谓的范例,首先指的是学生们在他们的科学教育中一开始就遇到的具体的问题解答,包括在实验室里,在考试中或在科学教科书中每章结束时遇到的。”[2]168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库恩所讲的范例首先是指教科书的案例,而教科书中的案例是在编纂教科书的工作人员精心设计和安排下选取出来的(教科书案例的精心选取和编纂的过程是必需的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案例、习得范式,这与库恩前面批判教科书并不矛盾)。那么,选取案例编入教科书的过程是怎样的?依据是什么?答案不言而喻,是在一整套规则的指导下完成的,也就是说应用是以规则为前提的,或者说,是规则优先于范例而不是相反。
库恩认为的范式以范例为主的观点受波兰尼“默会知识”的影响很深。“默会知识”即依赖实践经验获得而不可言说的知识,比如我们掌握骑车的技能就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知识。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混淆了两个概念即“不可言说”和“尚未言说”[6]。“不可言说”的东西是“永远说不出来的”,即现在说不出来,以后也说不出来。关于骑车的技能,如果我们用摄像机把骑车的过程拍摄下来,其中的细节都是可言说的,只是在拍摄前骑车技能“尚未言说”罢了,当然其中也确实包含了一些不可言说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感受性”。不可言说的“感受性”具有私人性,只属于信念而不属于知识,知识应该是属于语言共同体的,是公共的。因此,波兰尼所主张的“默会知识”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默会信念罢了。在波兰尼“默会知识”的基础上,库恩认为科学知识的获得来自于个人实践操作,来自于案例的习得,进而提出了范式是范例。倘若“默会知识”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范式理论的优先权就属于波兰尼而不是库恩,而事实上人们把范式理论的优先权归于库恩,因为库恩强调范式是属于科学共同体的,而不是某个科学家个人的。这也就是说,库恩的范式理论的关键之点是科学共同体共有的,因而必须借助语言表达的规则系统,而不是波兰尼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个人知识”。
库恩谈及教育的本性即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是正确的,但这并不能成为范式(范例)优先于规则的理论依据,反而证明了规则在习得范式过程中的重要性,应用以规则为前提,“默会知识”并不存在。既然第二个理由不成立,那么作为第二个理由必然推论的第一个理由也是不成立的。
第三,库恩认为:“除了抽象规则外,范式还通过直接模仿以指导研究。常规科学没有规则也能进行,只要相关科学共同体对已获得的特定问题解答达成共识。”[2]44“直接模仿”就是强调科学家实际操作的学习能力。库恩认为科学家模拟的能力并不是从规则中产生的,而是从其受到的教育和钻研文献中获得的,这似乎又回到了教育的本性的话题。笔者在第二点理由中已经论证了教育的本性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应用以规则为前提即范例以规则为前提。
库恩又说:“每当范式或模型还留下不可靠的地方,规则就因此变得重要,对这些规则漠不关心的冷漠态度也将消失。”[2]44库恩的本意是想加强他的规则不重要的观点,而适得其反,恰恰表明规则的极端重要性。成熟科学时期,规则系统一直贯穿始终,只不过大部分时间是隐藏的,关键时刻才显露出来。具体来讲,当科学共同体对于某些领域的问题没有发生争论时,规则是以背景知识的方式被预设的,只有当科学家们遇到难题时它才“浮出水面”。其实,波兰尼早就注意到了“背景预设”,他把背景预设称为“解释框架”。他说:“当我们接受某一套预设并把它们用作我们的解释框架时,我们就可以被认为是寄居在它们其中……正是由于对科学框架的吸收,科学家才使经验变得有意义。这样经验变得有意义是一种技能行为,这种行为给作为这一行为之结果的知识打上了科学家个人参与的印记。”[7]90波兰尼提出“背景预设”的概念是有意义的,它告诉我们大部分时候规则隐藏的原因,但波兰尼在很大程度上将背景预设归于科学家个人,这又使他走向了主观主义。其实,背景预设是科学共同体共有的,因而具有主体间性即公共性。
接着,库恩又谈了不同科学发展时期的争论。在前范式时期,派别林立,百家争鸣,并不存在一整套规则体系,科学家为了确定范式,对于有关规则的争论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正常的,而在成熟科学时期即在常规科学期间几乎不存在这些争论。正如前文指出的,并不是因为规则不重要导致不存在关于规则的争论,只是因为科学家对相关的规则达成一致,对特定的问题有了共同的承诺,组建了科学共同体进而确立了共同的范式,而这正是成熟科学的一个特征。库恩用成熟科学时期存在很少发生规则的争论来论证规则不重要,这是不成立的。
第四,库恩认为科学共同体的组织是严密的,常规科学是一个单一整体性和统一的事业,具有稳固性,理应“与所有的范式共存亡,也与其中的任何一个范式共存亡”。但是现实中“科学似乎是一个相当松散的结构,它的各个部分之间很少有连贯性”[2]46,范式的改变只能影响一个小小的团体。库恩对此的解释依旧是范式的主体是范例而不是规则,范式(范例)改变影响的领域小,不会波及整个科学事业的变化。在笔者看来,某些范式改变确实并不总会造成整个科学领域的大变动,但其原因是:这里的“范式”是指大范式里的小范式。这也就是说,范式具有层级性,在大范式的指导下有各个具体领域和专业的小范式,其中一个具体领域或专业范式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其他领域的范式乃至整个大范式的主导地位。因此,引进范式层级性的概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领域和专业的多样性”[2]46。范式的层级性是库恩的应有之意,但他却始终没有提出来,而是用范式的主体是范例来解释这种反常的现象,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8]50。库恩所举的一个量子力学的例子更能表明范式是具有层级性的:“尽管量子力学定律的改变对所有这些团体将是革命性的,但那些只反映于某一种量子力学范式应用中的改变,也只是对一个特定专业的更专门化成员才是革命性的。对于该专业的其他成员和那些实践于其他物理科学中的人来说,这种改变根本就不必是革命性的。”[2]46
综上所述,范式优先的第一个理由无论是从自身来讲还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推论都是不成立的;第二个理由涉及教科书的功能,也证明成熟范式必须以规则为主导地位;第三个理由即库恩认为科学家通过“直接模仿”获得实际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又回到第二个理由;至于范式优先的第四个理由,库恩没有意识到范式具有层级性。其实,正如库恩自己所说,规则是各种承诺的结合,科学家正是在其所受的教育中习得这些丰富多彩的规则系统并以此为指导,从而展开科学领域和专业多样性的研究。由此看来,库恩据理力争的范式(范例)优先的4个理由都存在问题,反而间接地证明了规则优先于范例。
最后我们要指出,一个科学应用的案例最终成为被科学共同体接受的范例,必须以它经受住科学检验为前提,而科学检验的过程则是有着严格规则的,这便从根本上表明:对于科学范式而言,规则优先于范例。
库恩在后记中对“范式”概念的澄清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他对规则之重要性的否定则是错误的。范例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范式、掌握规则,但范例之所以成为范例,必须以规则为前提。因此,库恩关于范例优先的观点必须让位以规则优先。
[1]李国秀.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J].哲学研究,1984(12):68-74.
[2][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Thomas S.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
[4]Andrew Lugg.‘The Priority of Paradigms’Revisited[J].Journal for General Philosophy of Science.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7:175 -182.
[5]董丽,柯伟.库恩的科学发展因素理论及科学发展观[J].科学·经济·社会,1995(4):51 -53.
[6]陈晓平.“信念”与“知识”辨析——从“盖梯尔问题”谈起[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7]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8]Гинзбург В Л.科学史怎样发展的?——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J].陈益升,译.世界科学,1980(3):50-53.
(责任编辑 张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