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江阳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福建泉州 36233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与现代体育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1]。其表现形态分四个层面:表层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中层的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深层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及外显层的校园体育行为文化[2]。在高校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无疑是最富活力的文化要素,体现着高校师生整体的体育精神风貌。近年来,随着我国民办高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在同步发展,在不足3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无到有,从物质到制度,从制度到精神并付诸实践的逐步展开与深化。虽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不及公办高校那样深厚,但已具雏形。
体育物质文化是在体育文化诸多现象中实际存在并有形有色,可直接感知的事物[3]。它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4]。通过对福建省部分民办高校体育场地的抽样调查,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标准进行比较,显示福建省民办高校的体育场地面积等多数指标不能达标,体育设施设备不同程度缺乏,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与竞赛的需求;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种类在民办高校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满意程度。现阶段民办高校体育场馆及设施主要用于学生的正常授课和竞赛活动,学生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满意程度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既能健身又无身体对抗的运动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健美塑身等场馆器材“不能满足”需求,其管理也不够科学。
科学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和健全规范的体育规章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5]。对福建省内部分民办高校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其现行体育制度的主体仍源于公办高校的各项体育制度。国家颁布的各项制度文件均比较完善,但部分民办高校没有体育教师奖励制度、校园体育健身管理办法、校园体育文明规范等相关文件,可见民办高校在校园体育制度的细节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通过比对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现行体育制度的特点,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在体育制度的内容上更适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在实施过程上更能体现集约性和实效性。
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具体表现形式的校园体育传统,是一个学校在体育活动方面养成并长期传承下来的带有普遍性、重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一种集体体育行为风尚[6]。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师生的参与面广,经常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文化节等活动,而且将其作为一项校园体育传统长年坚持下来,说明民办高校组织体育文化活动的情况良好,得到了多数师生的认可,良好的体育传统逐渐在民办高校中形成。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积累的价值观念和意识的总和[7]。它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反映着深层次的体育思想,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民办高校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在创办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精神文化。通过对福建省民办高校师生的体育锻炼价值取向进行调查,发现体育价值观整体较好,大多数被调查者认识到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关于体育对人的性格、情感、道德等方面影响的认识却不多,可见师生对体育的认识仅在表层,对体育的本质及对人的深层次意义还未理解。传统的观念使我们的部分管理者和教育者忽视了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播,学生也就更不会去思考体育与社会的关系,最终导致体育文化功能的弱化[8]。另外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当前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已使学生普遍理解了体育与健康的概念;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比较高,能够在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中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及技能并很好地与学生互动;而其他学科的教师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比较消极,很少参与学生的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味,它是校园体育精神的动态体现[9]。它主要反映校园体育工作的执行状况,如体育文化节开展情况、学生个人体育行为、体育社团状况、校园体育组织管理行为等。民办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是积极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校园组织的群体竞赛中锻炼了实践能力,在深受学生欢迎的体育社团里与同学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仍有部分学生不能经常性地参加体育锻炼,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这部分学生群体有些是因为体育活动中没有合适的锻炼项目,有些是自认为没有基础不会采用正确的锻炼方法。不容乐观的是,从各高校提供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虽然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我们不能否认校园体育文化的缺失是造成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将培养的人才定位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结合这些特点,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体育元素,以体育改革为突破点,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强势体育教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铸造民办高校的体育精神,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体育价值观是体育精神文化的核心,其建设决定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目标。在倡导“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背景下,使人们树立阳光体育、终身体育的体育价值观变得尤为重要。民办高校应进行长期的、系统的体育文化宣传,使全体师生员工充分认识体育的本质功能,树立校园体育文化全员共建意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体育文化专门网站,不断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共享体育文化资源,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现代社会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首先要面向全球化的视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交流获得发展。如福建省民办高校可与台湾高校充分利用校园体育文化这一特殊载体,加强两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交流,以此推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培养高校学生的终身体育价值观,促进地区和谐繁荣。
现代大学生渴望具有时代气息的高层次校园体育文化,即精神、文化、体育三位一体,以满足其对体育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民办高校在传承优良体育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汲取先进企业的文化,不断融合时代的精神,创新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引导校园体育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通过开设具有实用价值、符合学生兴趣的体育文化课程,开展各种体育专题讲座,定期组织体育竞赛观摩活动,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品味;规范校园各项体育社团的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师生深刻感受到体育中的人文关怀。此外,民办高校还可加强与区域体育文化的互动,积极吸纳区域体育文化中的一切积极因素,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民办高校学生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普遍个性化[10]。因此,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信息化教学方法,搜集与体育课程相关的精彩网络视频,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辟适合本地区、本高校文化特征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走进体育课堂;体育课组织形式更加开放,让学生进行“自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体育深层次内涵的灌输,使学生理解体育的真谛,以热爱体育为荣,以拥有健康的体魄为美,并最终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此外,体育教师应增强授课的亲和力、感召力,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锻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民办高校品牌战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校园文化要繁荣,必须走特色、走品牌发展的道路。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选择体现本校时代特征及教育特点的体育项目优先发展,创办高水平的运动队伍,取得优异的竞技体育成绩,凸显示范和带动效应,强调对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为广大师生提供高品位的体育文化产品;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体育文化建设的经验交流,以此提升民办高校的形象和知名度,同时推进民办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
加强民办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满足学生主体需求。一方面,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学校可以向政府申请财政资金支持,也可因地制宜,利用企业赞助来弥补体育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体育部门要对现有的体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集中精力重点建设特色项目。此外,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使民办高校投资者增加和改善校园体育软硬件设施,重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特定的环境展示出特定的文化,民办高校要注重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充分挖掘硬件设施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利用校园建筑、雕塑、体育标识的隐性功能,结合本校历史积淀的文化特征,建设一些高雅的校园体育文化景观,使身处其中的师生时刻感受体育艺术与精神,进而激发内心的体育意识,提升体育文化素养。
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口号,不断拓展体育运动形式,吸引广大师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发展在运动中的思维能力,改善体育知识结构,增强体育意识,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体育文化观念。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阳光体育理念,使之有效融入校园体育文化中,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的发展,使之形成强大的体育文化合力。
[1]任莲香.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105.
[2]顾春先.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0(8):41-47.
[3]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59.
[4]胡启良,兰自力,王云玲.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70-73.
[5]王子贤.论体育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1(7):35.
[6]韦继康,徐远香.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J].昆明大学学报,1999(2):72-75.
[7]赵崇山.和谐校园构建与体育文化建设[J].教育评论,2007(1):132.
[8]余中华.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9):5-6.
[9]高晓波,陈小慧,魏波.高校学生体育价值观与校园文化互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110-113.
[10]谢冬兴,赖锦松,余卫平.民办高校遴选优势资源打造强势体育项目的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