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国防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

2013-08-15 00:50胡勇胜杨能山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个体

胡勇胜,杨能山

(湖南科技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永州 425100)

高校国防教育历经20余年的发展,虽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至今仍未走上规范化建设轨道。究其原因很多,其主要是因为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要提高对国防教育的认识,就要深入探讨国防教育的价值,尤其是价值形态结构。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高校国防教育价值可分为不同的形态结构,同一类型的价值形态又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1 现实和理想:高校国防教育价值的实现层次

所谓现实是指当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客观存在或为人们所感受的情感、思想或事物。现实有好坏、美丑的差别之分,呈现出很强的直接性。理想是指人们依据现实基础,表达自身潜在的或所希冀出现的状态或结果。这种状态或结果与现实相比,是完美的,是自身奋斗目标的一种再现。高校国防教育的现实价值是价值主体立足现实需要或环境,按照一定的工作要求促使价值客体短期目标或直接目标的实现,所展现出来对社会、学校和大学生本身起到的积极意义或有用性。

这种价值是在教育过程中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容易得到人们的重视或接纳。例如,大学新生军训得到了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与普遍认可。因为大学生通过军训,能有效增强组织纪律性、提高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据从事多年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反映,参加过军训的学生,在组织纪律、学风、心理承受力、学习自主性等方面要比没有参加军训的学生好很多。当然,有关部门和研究者对军训的价值做过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充分肯定了军训价值的存在。这种价值就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一种现实价值。如,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期间,组织国防教育演讲或集会。通过演讲,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被激发,甚至激情高涨。于是,有的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有的为了发泄私愤打砸日企生产的商品,有的号召抵制日货,等等。这种现象就是9月18日各大城市举行的抗日游行示威所表现的。在此,笔者并不赞成这种现象的某种不理性行为,但它说明了在特定的现实环境下国防教育所展现出的现实价值。

实现人的理想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指向,它的实现需要一定的过程,因为它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涉及到人的理想信念的树立等理性层面的东西。人的理想价值的实现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人的自觉认识的统一。[1]高校国防教育的最终指向,就是其根本目标。新形势下国防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学政治、学军事,提高国防意识,增强国防技能,为建设和巩固国防奠定坚实思想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只有当大学生达到或完成这一根本目标的一个或几个要求,高校国防教育的理想价值才能实现。如,大学生奔赴军营,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或像军人一样积极投身于国家自然灾害的抢救,为人民和国家挽回了损失,或在平凡岗位上,积极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等等。

高校国防教育的现实价值是发展或成就理想价值的天然基础。缺乏这个基础,高校国防教育的理想价值就成了空中楼阁,只能是梦想。

同时,高校国防教育的理想价值为其现实价值提供成长动力,没有这个动力之源,现实价值就会演变成急功近利,甚至导致某些人丧失道德底线,成为利益的疯狂追求者,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2 隐性和显性:高校国防教育价值的效果呈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其直接成果首先表现为一种精神性价值,而精神性的东西以一种观念形态而存在,它对人的言行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具有内隐性。[2]国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旨在通过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受教育者的国防观念,提升其国防技能。可见,其直接效果也表现为一种精神性价值,通过影响或改变人的思想意识而产生作用。

实践证明,精神性价值既有隐性的一面,又有显性的一面。因此,高校国防教育就表现为隐性价值和显性价值。一般而言,通过开展军训、军事理论教学等进行国防教育,引起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某些变化,这种变化着力体现在精神层面,并且开始对其言行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这种价值,我们称之为国防教育的隐性价值。例如,通过进行长征精神、革命优良传统、尚武精神等方面教育,大学生在军训期间表现出吃苦耐劳,认真参加军事训练,努力学习军事技能,等等。这些都表现国防教育的隐性价值。可见,国防教育的隐性价值表现为满足大学生的某种精神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国防教育,就会使其隐性价值不断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和作用。这样,大学生的言行势必会因此改变,达到促进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以及自身潜能的挖掘与发展之目的,从而,转化为一种工作力、创造力和生产力。这就是精神价值转化为物质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国防教育隐性价值转化为显性价值的过程。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这种物质力量在不同领域或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形式。例如,在企业,就会体现出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在军队,就表现出超强的战斗力和过硬的军事技能……在日本对钓鱼岛实施所谓的国有化时期,大学生纷纷走出校门以抗议游行示威的形式表达爱国情感。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广大青年学生纷纷报名参加志愿军,支前支战,等等。

隐性价值是显性价值的基础,显性价值中包含有隐性价值,隐性价值孕育着显性价值。显性价值是隐性价值的综合反映和集中表现。因此,国防教育必须从隐性价值入手,在实现隐性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显性价值;同时,又必须从隐性价值着眼,在实现显性价值的过程中体现隐性价值,从而把实现隐性价值和显性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3 绝对与相对:高校国防教育价值的存在属性

绝对性与相对性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绝对性,也有它的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4]国防教育伴随着国防的诞生而诞生,随着国防的消亡而消亡。国防教育是自国家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国防教育的存在同样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因此,国防教育也必然具有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

国防教育服务和服从于国防军队建设,国防军队服务和服从于国家和政治集团。于是,国防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政治集团的统治地位。这种任务是无条件的,无法改变的,也是恒常的。这也成就了国防教育价值的绝对性。因为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不论是近代,还是现代,不论是美国的共和党、民主党,还是俄罗斯的统一俄罗斯党、自由民主党、共产党,还是我国的共产党、国民党,都注重开展国防教育,发挥国防教育在巩固和加强国防军队建设,为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作用与功能。同时,国防教育被统治阶级用于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工具,是因为其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价值。

国防教育具有明显的相对性,这一特性体现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比较,如主体、客体、价值目标等。同样,国防教育的相对价值也是通过这些因素来展现的。相对于一定的主体,因国防教育属性的不同而对主体产生不同的价值。这种不同体现在国防教育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军事价值、文化价值、管理价值和发展价值。[5]同时,这些价值也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如,在战争年代,国防教育的政治价值和军事价值就表现得比较突出;而在和平时期,这两种价值将会被国防教育的经济价值、管理价值和发展价值所取代。相对于一定的客体而言,国防教育价值也表现出不同属性。对于大学生,国防教育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其国防意识,着重体现在政治价值方面。对于现役军人,国防教育要加强对军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既要保证军人的思想不变色,又要保证军人的战斗力。这就体现了国防教育的政治价值、军事价值和管理价值。

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国防教育价值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属性。没有相对价值,亦无绝对价值,绝对价值在相对价值的不断积累中实现。如果把国防教育价值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割裂开来,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就容易走向极端,不利于国防教育的发展。

4 社会和个体:高校国防教育价值的主体形态[6]

高校国防教育的社会价值,反映了高校国防教育客体与社会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整个社会作为主体把国防教育活动作为客体,从其过程或结果中获得价值。社会能够从高校国防教育活动得到什么样的价值满足呢?我们认为是人的培养。

通过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行业而发挥相应的作用,产生相应的价值。这种价值就包括了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军事价值、文化价值、管理价值、教育价值、生态价值和发展价值,等等。例如,高校国防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国防教育所培养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是指经过国防教育培养的人所产生的高于没有经过国防教育培养的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不是指受过国防教育的人所产生的全部经济效益。高校国防教育的文化价值,首先表现为对社会文化,尤其是国防历史文化的传递和保存。其次,表现在为民族(国家)间的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再次,表现在文化渗透、创造功能。

国防教育价值是依托所培养的人才而衍生出来的。无数的个体所创造的价值,经过不断的积累与聚集才成就了国防教育的社会价值。这就说明,国防教育首先必须使接受教育的个体产生价值。只有个体所具备的价值越大,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对军事课的课程目标进行了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知识水平层次,即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二是思想意识层次,即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三是实践能力层次,即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训练储备合格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三个层次呈递进式发展,形成一个目标体系。通过国防教育,大学生只要达到了以上三个层次目标的任何一个,就说明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大学生所实现课程目标的层次越高,说明其所具备的价值越大。这种价值着力体现在个人知识储备、思想认识、工作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与能力等方面的高低上。国防教育正是对大学生施加影响,满足其求知欲望,帮助实现主体的目标的过程中,体现着个人的价值与功能。由于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离开了人自身的发展,教育就无从反映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本身也就不复存在。[7]

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个体价值离不开社会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在教育活动中实现的个体价值离开社会就没有意义。另一方面,个体价值的实现必然需要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保障。同时,社会价值也离不开个体价值,没有个体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是空的。因为,社会价值在教育活动中直接体现为受过教育的人。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或者没有达到受过教育的人的要求和标准,社会价值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说,社会价值是通过个体价值来实现的。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人的发展还有其自身的规律。个体价值不同于社会价值,人在教育活动中实现的价值要求为他自身的利益服务,在为自身利益服务的同时可能对社会具有较大的贡献,也可能没有多大贡献。对于个体来说,可以选择对社会较大贡献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可以选择对自身价值实现更有利的方式,但是,不同的选择结果是不完全一样的,之所以有这种差异就是因为两者具有不同的价值因素。社会价值要求个体价值以客体性的形式实现,个体价值需要以主体的形式实现。社会价值坐标是整个社会或人类,而个体价值坐标是个体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某些时候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会产生冲突。因此,如何将符合历史进步要求的国防教育的社会价值内化为个体价值,又把个体发展自身的要求外化为社会价值,使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高校国防教育中有关价值问题的一个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1] 邹安乐.略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价值实现特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8):30-32.

[2] 陈华洲.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性[J].高等函授学报:社科版,1999(5):21-2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0.

[4] 李浩,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1):56-58.

[5] 胡勇胜.论高校国防教育的社会价值[J].考试周刊,2007(43):124-125.

[7] 周永卫.高校国防教育基本价值取向及其实现[D].长沙:中南大学,2007:30.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个体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