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经济视阈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

2013-08-15 00:50孙柏璋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福建省大学生教育

孙柏璋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管理系,福建 福清 350300)

《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强调要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合力。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副厅长郑传芳同志在福建省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着力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加强就业创业教育的同时,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不断推进产学研用的结合。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应当加快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改革步伐,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意识,发挥大学生创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动和服务经济发展。

1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促进创业型经济发展的论证

1.1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针对上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把中小创业型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的经济形态,称之为“创业型经济”。创业型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在于“三多”,即创业活动多、创新发明和专利多、成长型中小企业多[1]。成长型中小企业是创业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市场主体,是创业活动和创新发明、专利的载体,集知识、技术、管理、资本[2]与创新理念、创业精神为一体。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加快创业型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动社会快速发展,也为高校建设符合创业型经济发展形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不同于传统知识教育和就业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及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其目的之一在于培养与创业型经济模式相耦合、相对接的创业型人才,加快传统型经济模式向创业型经济模式的转变,推动创业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第一,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为创业型经济输送大量具有高知识、高技术的新型人才,既包括现有人才,也包括储备人才[3],加快人才格局的转变。第二,大学生创业者的敢拼会赢、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促进和影响了创业型企业文化氛围的形成。第三,大学生创业者具备的先进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是创业型企业家数量增加、创业型企业规模扩大的重要支撑,也是创业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第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解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矛盾[4]。

1.2 福建省创业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台商投资开发区”、“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平潭经济试验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多个经济开发区、试验区的发展壮大,带动着福建省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福建省创业型经济发展正处于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科技创新能力和战略型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引力转变的过渡期或阵痛期,存在一定的瓶颈。福建省仍然以纺织、服装、鞋业、石材、陶瓷、食品、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产业集群[5],具有创新性、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集群规模小,数量少,区域配置不合理,市场竞争力薄弱。据统计,截至2010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126家,远少于广东(4600家)、江苏(3093家)、上海(3129家)等地,并且对港澳台或者外资的依赖性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福建省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经费支出和投入强度,分别为170.9亿元和1.16%。同比之下,广东为 808.7 亿元和1.76%、江苏为857.9 亿元和2.07%、上海为481.7 亿元和2.81%[6]。现有的情况严重制约着福建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创业型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总而言之,针对福建省创业型经济发展的现状,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快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型,推动人才教育模式的改革,使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加符合福建省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规划,加大为福建省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服务力度。

2 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考究与评价

大学生人才是创业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对创业型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2012年,笔者对福建省福州地区7所高校的本科生进行了较为广泛、系统的问卷调查,涉及文理医工各类学生,覆盖了四个年级。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高校篇和学生篇。高校篇共发放7份调查问卷,由学校创业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填写,有效回收率100%;学生篇共发放350份,扣除未收集和无效的调查问卷,共收回302份,有效回收率86.2%。在对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福建省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深入探究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制约性因素,为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实事求是的客观依据,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2.1 创业教育理念窄化

在高校篇的问卷调查中发现,7所高校均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只有部分高校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育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从中可以看出,高校把解决就业问题视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理由,大学生创业教育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就业教育的同义词,致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充斥着浓厚的功利性,缺乏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培养企业家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的意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202位有创业兴趣并作出创业决策的学生中,有65位认为作出创业决策的最直接原因在于就业压力大,几乎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的窄化,使大学生难于对创业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这对大学生的创业认识、创业素质的培养、创业实践都带来不利的影响。

2.2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2009年福建省团委引入《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30所高校近60位从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师参加了培训。2011年,由共青团福建省委、YBC福建办公室、福建海西青年基金会联合举办首期大学生创业导师培训班。截止2012年,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共免费培训创业培训教师300余名。与福建省70万左右的高校在校学生数相比,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7所高校均认为目前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最大因素之一就是缺乏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在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层次与背景调查中,只有一个高校既配备有校内专职师资队伍,又有外聘教师。大多数高校缺乏自身具有创业实践经验,并且受过专门的创业方面培训的教师。师资力量的薄弱使学生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创业要求。调查数据显示,302位学生中有164位认为现有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无法应对创业要求。

2.3 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

目前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部分零散地分布或者依托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7所高校只有2所高校以必修课的形式设置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并将创业教育课程覆盖全体学生。其中四所高校没有创业教育的专用教材,教育对象也仅限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学生获取创业知识的来源方面,创业活动、训练、实践和媒体、社会宣传的比例略超教师授课,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获取创业知识的比例仅为38%。尽管60%的学生认为应当把创业实践和创业情景模拟作为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部分,但是实际参与创业实践技能培训的学生只有19.2%。可见当前创业教育课程仍然存在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次数少、吸引度低,理论与实践教学平衡度不够等问题。

2.4 创业教育载体建设力度不够,孵化项目少

大学生创业教育一般以创业大赛、创业培训(包括KAB/SIYB四大模块/YBC)、创业模拟实践、创业讲座、创业园等载体形式呈现。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始[7],经过政府的扶持和各高校多年的努力,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建设速度快,前景好,类型多。至今,福建省已经成功举办七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并将其作为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内部也以举办校级创业大赛作为活动常态。“闽台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沃土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福州地区大学城4000平方米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多个创业培训基地规模逐渐扩大,培训方式与内容更趋科学性和先进性,如集美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相继引入或者参加KAB/SIYB四大模块/YBC培训项目。福建农林大学等少数有条件的高校已建立专门的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此外,各种规模较小的创业培训、创业讲座在各个高校均有开展。虽然,福建省内大学生创业教育载体建设总体情况良好,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有4所高校并未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项目和创业教育场地,302位学生中只有15人参加过五次以上的创业讲座或培训,从中获得较大帮助的学生仅为30人,其中有148人没有参加过创业计划大赛。可见,只有少数学生会利用创业教育载体提高自身创业综合素质,创业教育载体建设力度仍然不够。另外,纵观全国,各高校学生利用创业教育载体衍化成功的创业孵化项目数量少,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福建省各高校也毫无例外地存在这种现象。

2.5 创业教育与政府、社会联动不足

宏观上看,创业教育是一个包含且不限于政府、高校、社会等子系统的系统化工程。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系统优化,也需要子系统间的联动协调发展。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的优化,都将对创业教育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当前,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必须加强与政府或者社会的联动。2009年,一项由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寻找海西未来创业之星”活动在福建闽江学院举办。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同省妇联、省公务员局共同举办了福建省首个女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同年,福建省沙县人民政府、三明高新区金沙园、沙县硅产业协会、福建世创集团等单位和企业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能源研究院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但是,类似的高校与政府、社会联动的创业教育形式较少,高校的参与度也不够。如2009年,由共青团福建省委、YBC福建办、福建海西青年创业基金会联合承办的福建首期KAB大学生创业教师师资培训,全省的86所本科、高职院校只有30所参加。高校与政府或者社会联动不足,导致学生创业实践创设平台和孵化基地规模扩建困难,学生获得创业资金资助和创业政策、管理、评估、技术、税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机会不多。

3 优化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动福建省创业型经济发展,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当根据当前存在的各种障碍性因素,加快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3.1 树立企业家精神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及其实施过程的基本主张,通常表现为人们对有关教育的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的认识。”[8]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是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准则,贯穿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纵横向,指明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依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表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应当是“企业家精神教育[9]”。企业家精神教育不是对知识教育、就业教育的简单否认,而是进一步深化和提升知识教育、就业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实践学习和创业素质三者有机结合,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战略及创业基本素质、技能。企业家精神教育不仅仅是针对高校精英人才的局部教育,也是面对所有学生的全覆盖教育,旨在培养影响学生终身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理性的冒险精神,是“功利性”教育向“终身性”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树立、贯彻执行企业家精神教育理念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使大学生创业教育既符合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又能与区域创业型经济发展模式接轨,更加凸显科学性、特色性和可操作性。

3.2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当把大学生创业教育贯穿整个大学四年教育,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其与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纳入大学生培养计划的总盘子中。首先,建立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大一着重开设创业理论课程,加强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创业心理和创业意识。大二处理好专业知识与创业理论课程的对接,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以及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衔接。大三进行创业实务教学,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操作平台。大四利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组织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其次,大力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表现形式。具体包括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关知识类课程、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类课程、创业实践类课程及创业环境类课程[10];最后,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教材建设。高校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福建省的创业型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本校人才培养定位,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

3.3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化和正规化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效果和效能。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培养模式建设,通过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持等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广大的专业教师、创业教育指导教师、校外优秀企业家更多地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加快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高素质化和高效能化。首先,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业实践,选派校内创业教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开展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提高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水平。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校内创业教育教师到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师培训机构或者兄弟院校参加培训、实训、交流,学习和应用创业教育先进理念、技术,提高创业教育教学综合水平;其次,扩大创业教育兼职师资队伍,邀请或者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到校开展教学,传授创业技巧和创业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拓宽创业信息获取渠道;再次,充实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内容。创业教育教师在传授创业知识之前,应主动学习管理学、法律法规、创业政策、营销学、会计学、心理学、信息学等创业教育综合知识,强化创业教育知识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最后,高校应建立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跟踪系统,跟踪在校大学生或者离校学生的创业情况,建立关于创业成功典型和创业失败案例的数据库,收集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反馈信息,通过总结、反思、升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3.4 加强政、校、企紧密合作,共建创业基地

根据“优势互补、互利多赢、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力度和联动,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扶持作用。高校应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到政府部门参加专业实训、了解创业政策,也邀请政府部门走进校园宣传创业,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同时与企业探索合作途径,凝聚合作共识,签署相关“培养大学生人才合作意向书”,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科研合作等项目。将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企业的先进设备、技术相结合,使科研有基地,技术有保证,既为企业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实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创业实训基地或者创业孵化基地,明确创业基地功能定位,整合各方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充分发挥校内外创业基地的潜能和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3.5 营造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校园氛围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和深化的重要途径,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选择和创业决定。教育部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助理宁小华在2012年KAB创业教育年会上强调要在校园中形成推崇创新、尊崇创业,允许失败的文化环境。高校营造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的举措主要有两种:第一,广泛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设计大赛、创业论坛、创业模拟实践、创业培训(KAB/SIYB四大模块/YBC)等形式,吸引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创业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在校园内形成人人想创业、人人能创业的良好氛围;第二,依托各种媒介形成创业舆论氛围。高校要充分应用校报、广播台、宣传栏、网站等媒介积极宣传国家、省市的大学生创业政策法规、措施等,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典型,特别是注重收集和宣传大学生创业先失败后成功的案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创业观、成才观。

福建省创业型经济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都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型经济的对接与融合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高校应当加快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升服务区域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水平。

[1] 季枫.创业型经济的兴起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J].理论界,2009(10):202.

[2] 何海宴.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99.

[3] 朱其训.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J].华东经济管理,2010(6):71.

[4] 赵彬.加快福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2011(6):34.

[5] 李鸿阶.福建经济发展差距与跨越发展战略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168.

[6] 统计局:2010年我国 R&D 经费投入比上年增21.7%[EB/OL].[2012-06-19].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9/28/c_122100445.htm.

[7] 胡华田.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于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10):20.

[8] 朱光奇.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N].光明日报,2008-4-9.

[9] 丁伟民,何伏林.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高校企业家精神教育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4):85.

[10] 叶增民,李运芝,潘婕,吴世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黑河学刊,2012(1):140.

猜你喜欢
福建省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