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兰芝
(南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自上个世纪后半叶翻译逐渐产业化以来,国际国内对应用型翻译研究越来越重视。而我国的翻译传统一向以文学翻译为主,对应用型翻译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虽然在当今时代,翻译的职业化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但在我国对应用型翻译的研究还相当滞后。中国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历史表明,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们一向重视的是文学翻译,强调对作品风格、神韵等的传译。罗新章曾将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翻译理论概括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前两者强调的是对原文内容和风格的传达,后两者则直接指向文学翻译,强调文学意境的再创造。而应用型翻译是一种“实用性”、“功利性”的翻译,如公司简介、产品介绍、操作说明、旅游广告、公告通知等,注重的是译文交际目的——即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预期功能的实现,强调运用灵活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翻译促成不同民族间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是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到目前为止,全国约900所高校拥有英语专业,这些高校在高年级阶段都开设至少一个学年的英汉、汉英翻译课程。到2010年为止,全国共有31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开设四年制本科翻译专业,除去这31所高校,全国绝大多数高校仍承担着为社会输送翻译人才的任务。但据多数教师共识,大部分高校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内容上与市场需求存在相当的脱节现象,教学内容以文学翻译为主,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所用教材都注重知识性、文学性,缺乏实用性,实用类翻译所占的比重相当有限,造成翻译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只能勉强承担一般的生活翻译。穆雷在对多年对研究生新生的调查得出结论:“多数学生认为本科高年级的翻译课上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印象比较淡漠,技能的提高表现不明显,毕业后很难直接从事职业翻译活动[1]”。究其原因,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安排、评价方式和学位授予等方面,忽视了翻译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翻译实践能力较差,毕业后多数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正如业内人士指出的那样,目前大量的翻译工作是由外语专业本科生担任的,他们在校期间所接受的翻译训练既不规范也不系统,其翻译质量很难尽人意。多数翻译界业内人士指出,强调夯实语言基本功,扩展双语翻译基本知识,培养较强的翻译能力是在本科阶段翻译人才培养方面的首要任务。因此,高年级翻译课教学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特别是应用型翻译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大语境的需要。
如前所述,本科翻译教学,仍然肩负着向社会输送翻译人才的任务,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人数相比,更多的学生将踏入社会,承担起社会上相当一部分翻译任务。所以,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培养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特别是应用类文本翻译能力应是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主要目标。
目前,就笔者所知,大部分高校翻译课程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是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之一,包括《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和《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两个课本,前者讲授英译汉,后者讲授汉译英,分别由孙致礼和陈红薇主编,均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两部教材从翻译知识的讲解到翻译练习,绝大部分的内容是有关文学翻译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的文学性内容占整个教材的90%以上,而《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的文学性内容也占了80%以上。教材里有占大量篇幅的英美文学名著翻译,如《苔丝》、《傲慢与偏见》,这些大段大段的文学名著翻译及译文后同样占相当篇幅的讲解,给人造成这样一种感觉,即翻译是文人墨客书斋里的一种雅兴,与窗外轰轰烈烈的社会现实和时代需求毫无关系。
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就必须改革以文学翻译为主的教学内容,进行各种文体的翻译练习,增加大量的实用类文本翻译,包括商务文本、旅游文本、科技文本、应用文本的翻译等,特别是增加有关地方经济文化、企业介绍、产品宣传一类的文体翻译。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各类文体和语篇的不同功能、交际目的及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还可以了解地方经济、文化类语篇的翻译原则、策略和方法,在翻译中做到有的放矢,使译文成为独立的标准的目标语语篇,真正起到文化交流、内外沟通的作用。这样调整后,文学类语篇应基本占所讲授与练习语篇的20-30%。
第一,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切实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途径方法。包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翻译实践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翻译教学活动,减少知识性学习的比重,强化能力目标学习,变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习,把个人学习和团体协作学习相结合等。并探索运用当代学习理论、翻译理论等来提升翻译教学的质量,开拓翻译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从而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以培养出符合21世纪翻译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实用型翻译人才。
第二,明确应用型翻译的性质,用先进的理论指导翻译教学。应用型翻译属于非文学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性翻译,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2]1因此,应用型翻译迥异于追求作品“神韵”、“精神”的文学翻译,强调译文预期功能和交际目的的实现,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只是翻译中考虑的一个参数,而其预期功能和交际目的的实现则是译文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翻译的标准不是语言、内容和风格的等值,而是客户的要求是否达到,译文是否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充当独立文本,行驶特定的功能。应用型翻译特别是诸如公司简介、产品介绍、操作说明、旅游广告、公告通知等的翻译,强调的是“应用”、“实用”,是一种“功利性”翻译,强调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翻译促成不同民族间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顺利进行。
功能派翻译理论对应用型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这是翻译界的共识。国内翻译界知名人士张美芳教授就曾指出,“尽管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有不完善的地方,它依然是迄今最能直接应用于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一种理论”[3]。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只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一种,根据张美芳(2005),与功能相关的翻译理论还包括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与翻译方法、弗米尔的目的论、曼塔丽的翻译行为理论以及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纽马克根据语言的主要功能将文本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指出不同类型的文本适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并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法,并将文本功能类型与翻译方法结合起来。莱丝的文本类型理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肇端,她将语言的功能、文本类型和翻译策略联系起来,对各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了切实的宏观指导,对应用型翻译尤其具有指导意义。弗米尔的目的论视翻译的目的,即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所达到的交际目的或译文的功能高于一切,译文的目的决定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即目的决定手段。诺德在文本类型理论和目的论的基础上,提出功能加忠诚的理论模式,进一步修正和拓深功能派翻译理论,将翻译视为人际间的交际行为,不仅强调翻译的交际目的,还注重翻译过程中的人际互动、文化交流、以及翻译这种跨文化交际中的合作与忠诚关系。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完全将翻译视为文本发送者、翻译活动发起人、译者、文本使用者以及读者之间的跨文化合作行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如客户的要求、读者的期待视野、译文的功能等,重视译者在跨文化合作中的关键作用,强调翻译这种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行为的顺利进行。
总之,功能途径的翻译强调分析原文在源语文化中的功能,预测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的功能,并对比两种功能的异同,并根据译文的功能灵活地处理源语文本,根据不同语言功能和文本类型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以达到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顺利实现交际意图、充当独立文本的目的,由此可给应用型翻译的操作过程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有助于译者制定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灵活地选取原文中与译文功能及目的有关的信息,灵活处理原文,得出功能对等或相异的译文,完成译文对特定读者群的交际意图,实现跨文化合作与交流的成功。
贾文波认为,“应用型翻译体裁大多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和读者的反应,文本的信息和呼唤功能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强,大多可归属于纽马克界定的信息型和呼唤型两大类文本”[2]3。他通过大量实例指出,时政类文本属于纽马克界定的表达型文本,适用于语义翻译的方法;旅游类文本属于呼唤型文本,诺德的理论及翻译目的论非常合适,企事业广告属呼唤型兼信息型文本,诺德的译文要符合译入语通用文化规范和体裁规约等的主张同样非常具有指导作用,而科技文本是典型的信息型文本,莱斯和诺德的有关文本类型和翻译方法的理论可用来指导此类文本的翻译[2]3。
因此,将功能派翻译理论运用于翻译教学,有利于学生分辨不同功能的文本类型,学会分析读者因素、文本使用目的及使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预测目的语语篇功能,然后确定适当的宏观翻译策略和微观语言转换技巧,学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全局在胸、细节关照”,“见林见木”的翻译决策方法和语言操作技能,从而提高翻译质量,适应我国及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的需要。
第一,利用校园网建立网上辅助翻译教学课程,丰富网上翻译语料,建立小型平行语料库,通过网络以丰富的资源辅助翻译课堂教学。具体可设立优秀译文展评、每日和每周一练、双语对照文本资源等模块,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翻译实践的积极性,并通过参与翻译练习及评价他人译文提高对翻译的认识,进而提高自身翻译能力。
第二,倡导课堂交互式学习。学生将每周一练的翻译带到课堂上来,在5-6人的一组内两两交换译文,在全班共同研讨和老师讲解的同时,给译文亮点打分,每个译得好的句子给1-1.5分,组长收集每个学生得分,每个月老师检查学生翻译和评分情况,期中可给予每个学生1-20分的奖励,计入本科总成绩。
第三,创立三课结合教学与实践体系。第一课堂为教学课堂,第二课堂为通过院系、学生组织的翻译比赛等,第三课堂为社会实践,通过多个途径积极为学生争取翻译实践的锻炼机会。
评估应包括过程评估和终端评估。过程评估重视学习的过程,主要考察学生的翻译工作态度、译前各种准备、译中采用的策略、译后的校对、修改、总结等,参与翻译练习和讨论的次数、质量等。过程评价主要使用成功性评价,对好的翻译予以奖励,差的翻译予以忽略,从而帮助学员树立自信,增强学习动机。终端评价主要与学生的考试成绩。
通过以上种种手段,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网上和课堂的交互和协作学习,既可满足学生加强与老师交流的愿望,也可解决学生做翻译练习无人问津的局面,也可解决了老师无法大量批改的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学习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翻译的学与评中来,再加上恰当的管理,监控、记录并与本课程成绩挂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学校实践小舞台与社会实践大舞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热情。导师分配和分组指导,可以满足学生寻求指导的迫切要求,避免学生闭门造车、被动学习问题。评估方式包括过程评估和终端评估、态度评估、交互中的他人评估和成功性评估等,既科学又公平,且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翻译习惯。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我省及各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应用型翻译的重要性已日益突显,而高校,作为新世纪翻译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也应与时俱进,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培养方法手段及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运用先进的翻译理论有效指导应用型翻译的实践和教学,开辟提高翻译教学质量的新途径,为新世纪社会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1] 穆雷.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J].中国翻译,2008(1):41-44.
[2] 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 张美芳.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9(5):53-60.
[4] 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 陈红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