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君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口译活动具有即时性和现场性的特点,一个完整的口译过程包括对原文的接收、解码、记录、编码和表达[1]。译员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接听源语信息,同时要对接收的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和综合推理与理解,并能准确地用目标语传递出来。这就对译员的短时记忆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因为人的记忆力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口译笔记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有效的口译笔记能够帮助译员很好的完成口译任务。但是对于口译初学者来说,熟练的掌握口译笔记技巧并不容易。口译笔记作为口译译员的基本技能,和其它学习技能一样,都需要经历一个认知过程,才能达到最后的自主熟练阶段。本文拟从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口译笔记技能的形成过程,并探讨在口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译笔记策略。
口译笔记是译员在口译现场通过一定的职业化手段即席、迅速地整理源语思维线路来标定源语内容、关键词汇和对目标语组织工作的提示性笔记,它是即席口译理解和口译记忆的继续,而并非是一种旨在长期保留信息的纯粹记录性质的笔记[2]。因此,笔记是有效口译活动的关键,它可以弥补译员短期记忆能力的不足,帮助译员利用笔记来理解语篇意义,加深对源语信息要点和逻辑结构的提取。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口译笔记会激活和帮助译员提高记忆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记忆机制主要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也称为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三部分组成。外界的各种视觉和听觉刺激首先进入到人的感觉记忆,但是大脑注意的容量是有限的,只有一部分信息能被注意到并被储存在感觉记忆中,但存储时间非常短暂,随后就被送入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之前的一个加工器或过滤器。但这部分信息存储的时间非常短,大约有15-30秒。之后,有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有的信息就被遗忘了。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Miller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chunk)。这个组块可以是字母、数字还可以是音节和字词。但因个体差异不同,信息量在5到9个之间。有人把短时记忆也称作工作记忆。但有些学者持不同意见。徐建成[3]指出工作记忆是短时记忆的下一个环节。工作记忆是一种动态的记忆过程,它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这和短时记忆概念仅强调储存功能是不同的。因此不能把二者混淆。Baddeley[4]认为工作记忆分成三个子成分,分别是中枢执行系统、视空初步加工系统和语音环路。其中语音环路是指人们为了防止使刚听到的信息遗忘,而不断重复。信息通过这种不断的重复就能保持下去。信息绕着环路运行的速度越快,记住的信息就越多。也就是说话者重复的越快,记住的信息就越多。这对语言处理的影响很大。长时记忆是真正的储存信息的记忆。是发生在思维层面上的记忆活动。其储存的信息经过深层次的加工处理已经成为个体的经验积累,存储在长时期记忆中的知识只有被激活才能被我们利用。对于口译译员来说,在听到源语信息并记录下来之后,感觉记忆和视觉记忆就同时存在了。译员所记录的不仅是源语信息的要点,而且还包括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个过程也就是把进入到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并和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相结合,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加工。笔记可以激活译员大脑中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对于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和重组起着提示和“路标”的作用。
口译笔记形式主要是指译员对所听内容的记录方式,包括各种符号和符号的数量。笔记符号主要包括那些代表信息内容的数字、字母、缩写、单词、句式、逻辑关系符号以及译员自创的记录符号。这些符号可以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和形象化,有利于记忆。数量是指译员采用符号的多少,符号的数量也决定了信息的量。口译笔记的结构一般是采用斜式结构,即只记录重点信息,并形成斜式轴心,其它次要信息围绕着主要信息发散,这样可以让重点信息一目了然,减轻译员的记忆压力[5]。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处理理论,技能习得是将基础信息单位整合在一起的系列复杂程序,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想阶段和自主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知识被分为两部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一些事实类知识,从老师和课本中习得,如地名、字词、事件、概念和观念等。学习者将这些信息单位加以整合需要花费大量的注意力分配,而学习者的注意力分配又是有限的,这个认知阶段是对信息化处理的控制阶段,也是技能习得的初级阶段。学习者随着不断实践和练习,技能形成进入到联想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经过不断的大量练习,逐渐完成长期量变的过程,包括概括、区别和强化三个阶段[6]。在知识编译的过程中,学习者把各个单独的学习步骤变为固定的程序,信息处理的速度明显增强。程序的各个步骤变成一种固定程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执行由花费大量精力变为自己处理,知识就由陈述性变为程序性。自主阶段是技能运用的自动化阶段。从联想到自主阶段是一个长期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口译笔记技能看作是程序性知识,它是经过大量的陈述性知识的积累和练习,最终变为一种熟练的技能。在最初的认知阶段,也就是口译初学者的技能培训初期,学生会从课本和老师那里掌握一些笔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林超伦的六条口译笔记要点:少写多划、少字多意、少线多指、少横多竖、快速书写、明确结束;芳凡泉归纳的四种实用笔记方法。梅德明总结的笔记法四大原则:分心原则、借用原则、简化原则、取舍原则。而且还了解到一些特殊符号可以表达意义,如用“+”表示“多”。经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在联想阶段,口译员要根据相关专题背景知识和源语言知识,进行有逻辑关联的猜测和联想。同时还可以自创一些适合自己逻辑思维的笔记符号系统。口译员在不断的实践中会丰富自己的符号系统,使用起来也更加有效率。经过一系列的实践,译员的口译笔记技能逐渐过渡到自主阶段,译员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来搜索符号表达信息,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分配到听辨和理解源语信息上了。
根据口译笔记的特点和作用,口译笔记技能的策略训练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译笔记的形象化和简约化。口译笔记对译员来说,是一种帮助短时记忆工作的提示性笔记。是译员对源语信息进行记忆和整理的过程。译员要通过笔记把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和形象化,这就要求口译笔记从形式上看要形象化。Buzan&Buzan[7]提出的思维导图认为,人的思维具有放射性的特点,各个信息之间都有相关性,抽象的思维可以形象化,比如可以通过字词、线条、图形等对抽象的思维具体和形象化。在口译笔记中,译员可以利用数字、符号、缩略、图形等对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如可以使用→来表明源语思维的线路。简约化体现在对关键信息的记录。译员需要记录的不是句法结构和词汇,而是关键信息,如地点、数字、人名等重要内容。
(2)注意口译笔记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虽然口译笔记主要的记录方式是符号和缩略,但是作为一种形式化的语言,口译笔记依然可以体现所记录内容的逻辑关系和信息内容的条理性。口译笔记的逻辑性可以为译语的输出提供极大的方便。口译笔记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可以通过对源语信息的逻辑分析和笔记的结构形式来实现。要充分利用源语信息中的词汇衔接方式,注意讲话人所说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一些符号和缩略记录下来。词汇衔接方式不仅体现语篇语言的特点,而且对于理解源语信息也起着很大作用。词汇衔接的五种分类方式有利于对口译笔记逻辑性的训练,如重复、泛指、相似性、可分类性和搭配。比如英语中有一些表示泛指的词汇,person,thing,subject等,听到这些词汇后,译员就会意识到信息之间的所属关系和连带关系,在做笔记时就会通过一些符号把这些关系表示出来。
另外,口译笔记的逻辑性也可以通过口译笔记的结构形式来实现。我们通常在记笔记时,习惯从左至右书写,但教师应培养学生从上至下叠加的方式来记笔记,这样,不仅可以缩短译员的记忆链,而且还可以体现信息之间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也有利于译员随时增减信息。
(3)系统性与个性化训练相结合。口译笔记因其有自身的概念符号和语法,因此是一种语言形式[8],有它的共性和个性,这正如语言有标准语和方言一样。笔记是只适合译者本人的密码,具有个性差异。口译笔记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译员能读懂它,帮助译员更好的完成口译任务。在训练初期,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约定俗成的口译笔记记录方法,如缩略词ASSP(as soon as possible),字母P通常表示politics;数学符号“∵”,“∴”,“+”等表示“因为,所以,多”等。这些符号都有很大的共性。口译笔记有其普遍性规则和简洁明了的共性符号。共性决定了译员之间的互通和对笔记的实证研究。通过研究科学的笔记记录方法,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训练适应自己的笔记记录系统。但个性化一定是建立在系统和共性的基础上的,否则初学者就会过分强调个性化,而忽视对笔记系统和共性的要求。个性化的笔记系统同样要遵循系统性、规律性和清晰性与易读性。虽然口译笔记技能很重要,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不适宜进行口译笔记训练。因为初学者不具备同时分配听觉、视觉和书写任务,不能合理地分配注意力。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对词语表层的理解,还没有上升到对意义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的阶段。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几周的源语听辨训练之后,再开始口译笔记技能训练比较恰当。
口译笔记不是简单的记录信息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听辨、逻辑分析、理解源语信息、选择、记忆、激活及书写信息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有其认知特点和认知作用,通过简单的笔记来理顺原语逻辑关系,方便目的语表达。它是译员的一项重要技能,口译笔记技能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从陈述性到程序性的技能形成过程,只有经历这一过程,译员才会熟练的运用口译笔记的技巧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对这一技能的培养可以遵循一些策略训练原则。
[1]梅德明.英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考试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3]徐建成.记忆就是能动储备信息的过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7(4):20-23.
[4]Baddeley,A.D.,&Hitch,G.Working memory.In G.H.Bower(Ed.),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C],1974(8):47-89.New York:Academic Press.
[5]Jones,R.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6]吕颖.从ACT-R理论蓝口译笔记技能的形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5):79-81.
[7]Buzan,T&B.Buzan,The Mind Map Book:How to Use Radiant Thinking to Maximize Your Brain’s Untapped Potential Dutton Adult[M].London:BBC books,1993.
[8]么文浩.口译笔记的语言特征[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