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泽民,庄玉琳
我国石油类高校是伴随着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起来的,中国石油大学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建的一批石油高校,大学的发展史中留下了我国石油工业厚重的一笔,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中蕴涵着深厚的石油精神。基于石油精神的校园特色文化是已经成为石油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最富有代表性的软实力,集中反映石油大学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貌和价值取向,也是全体师生员工、历届校友共同孕育的精神面貌和群体意识。
石油精神作为我国石油类高校的大学精神,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理念的石油精神内涵丰富,反映出我国石油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是在历次石油大会战中逐渐形成的,高度概括以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为标志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新时期,石油精神走进校园、走进教科书、走向社会,是党和国家精心培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国石油类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开发石油、培养高级石油人才的重任,是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实现大发展的重要基石。一批又一批从石油高校毕业的学子作为我国石油战线上的主力军,前赴后继,为大庆石油会战、松辽石油会战、华北石油会战、川中石油会战和塔里木石油会战等一系列攻坚战做出了突出贡献[1],石油精神在广大石油高校毕业生身上得到了继承、发扬和发展。
以大学精神为代表的校园文化软实力对大学教育成败至关重要,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多元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逐渐走进校园,加上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的固有矛盾,大学正在承受着诸如“市场化”、“职业化”、“政治化”等冲击与挑战,大学教育的精神追求渐趋失落。如何在社会转型期,重塑大学精神,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让高等教育重回纯真理想的岁月值得深思。处于时代改革前沿的高等教育也需要为自身的存在发展寻找合理性的根基和永续发展的源动力,努力丰富校园文化,提升教育软实力。我国石油类高校的粗放式发展也应该回归理性,探寻石油精神、塑造基于石油精神的校园特色文化,加强高等教育灵魂建设,是激励和推进大学发展的需要,也是重铸和升华大学理念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石油石化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对于石油人才的标准又有了新的要求。正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蒋庆哲所言:“我国的石油高校在服务国家能源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应该进一步遵循和探索高等教育规律,继续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石油人才,就成为石油高校新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以下经验值得推广:加强石油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培养适合我国能源领域大发展亟需的专门人才队伍,培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靠人才队伍;加强对石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教育,努力培养一大批专业素质过硬,又具有艰苦创业、爱国奉献等优秀品质的石油人才;加强石油高校之间的密切沟通与协作,共同探索长远的人才培养战略;紧跟时代发展,探索多样化石油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高校主动与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互助共赢机制,石油石化企业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实践育人基地和经费保障,高校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和科技项目支撑。学校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赴油田社会实践团等形式增强行业归属感教育。校企联合举办中国石油文化论坛、中国石油工程师设计大赛、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论坛等活动。
石油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在石油精神的熏陶下逐渐得到发展的,石油精神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管理制度、校园建设和文化活动等方面。石油高校应透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使置身其间的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
基于石油精神的校园精神文化应该体现出石油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工作和学习的态度。高举石油精神的旗帜完善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及完美人格教育,对于石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赴油田企事业单位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挖掘校友资源,邀请油田背景的企业主管、技术专家回母校做报告;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努力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大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石油文化宣传活动。
制度文化包括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规则等。行为文化则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系的动态体现。高校应该以人为本制定科学、严谨、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规范师生的言行,努力建设一所具有人文关怀的石油类特色高等学府。校园内的各种制度的建立、组织机构的运行规则应该充分考虑到师生的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创新体制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校园规章制度,让制度深入人心,易于接受。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制度,规范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发挥学生团体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代表的话语权,让学校整体运行机制真正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诉求。注重行为文化建设,培养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不怕苦不怕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为钻研劲头。用石油精神的崇高理想去激励大学生的学习心和事业心,从而促进学校各个领域的变革。
校园精神文化有时也需要依托一定的实物作为平台,在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是不可或缺的。石油高校可以抓住周年校庆的契机,加大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建设具有石油特色的地标性建筑,在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教学设备、校训石、活动中心、校史馆等建筑中体现石油文化内涵。校园景观、建筑群的规划与布局要充分考虑整体性、统一性,使得每一栋建筑都是构建石油精神的一个基石。此外,在校园网站的建设上也要发挥自身特点,展现石油高等教育的特色。
行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石油高校中开展行业教育需要体现时代精神、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石油高校的传统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在石油高校中稳步开展石油精神教育,继承、践行、发展和弘扬石油精神是培养新时代石油人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要求。注重新生入学专业归属感教育,充分利用好校史馆,培养学生石油人的历史使命感;编辑汇总优秀石油工作者传记,在校园里传播石油人的故事;围绕“传播石油文化,培育石油英才”的理念,举办多层次石油企业家与大学生面对面,拉近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大学生进一步感受的企业文化,领略企业家风采,激发大家投身石油石化事业的热情;利用好寒暑假,组织社会实践,深入石油一线,了解石油行业工作性质,增强行业归属感。
我国石油工业正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布局全球石油资源。作为石油人才摇篮的高校也应该紧跟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节、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等模式,与国外友人建立联系,增强国际化石油人的视野。
回首六十年的沧桑,石油人有太多值得回味的精神财富;展望未来,石油人有信心肩负起国家的重托,毅然前行,走向西部、走出国门、走向海洋,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属于每一个石油人的精神财富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陶志刚,李志波.以铁人精神提升石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石油教育,2006(4).
[2]蒋庆哲.对我国石油人才培养的新思考[J].中国石油企业,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