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与浪漫的交融:雷斯庇基《罗马的节日》曲式分析

2013-08-15 02:46
关键词:弦乐乐段音响

徐 冉

雷斯庇基是意大利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把传统音乐和现代技巧巧妙地结合于一体,因此被认为是一个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他的作曲技法将传统因素与现代化倾向熔于一炉,既富有新意,又美妙动听。《罗马三部曲》是雷斯庇基的代表作,既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又生动反映了罗马风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多重的艺术流派特征。而《罗马的节日》作为《罗马三部曲》诞生最晚的作品,虽然从流传的广泛性和演出的频繁性上看,都不如前二作,但从作曲技法、音乐内涵和艺术表现力上看,却是先进、丰富而又独特的。 该作品分为 《竞技场》、《大赦节》、《十月节》、《主显节》四个部分,生动地反映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四个时期的罗马风情。

一、复三部曲式在第一、二乐章中的应用

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较为传统,属于比较明确的对比性中部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结构图式如下:

其中的呈示部为展开性的三段式结构,呈示段(1-18小节)含有两种材料:其一为乐队齐奏、逆分节奏的抑扬格动机,伴随其高点出现的高叠和弦描绘了乌云密布的景象,结尾的下行二度模拟野兽的咆哮,其二为高音布契那奏出的6/8拍子的号角,两者结合在一起,很好的刻画了古罗马角斗场上的紧张景象;中段(19-30小节)使用了呈示段的第一种材料,两次重复主题动机后对其中的下行二度音型进行展开,展开手法为半音上行的模进。其后又回到主题动机。形成了起承转合的句法结构;再现段为变化再现布契那的号角音调长度减缩,同时在木管和弦乐的低音部叠入了材料一,形成了两种材料的综合。第38小节号角音调交给了小号,39小节起下行二度的音调演变成了急速的bB混合利底亚上行音阶,形成一个小高潮。。

中部与呈示部形成歌唱性与律动性的对比。从结构上看,中部属于复奏的乐段。其主体出现在六小节的连接段落(42-47小节)后,是由格里高利圣咏主题为主要材料写成的乐段(48-63小节)其曲式对比并行三句式乐段,f爱奥里亚调式,曲调庄严,是奴隶们在死亡前的殉教之歌。在这样一首庄严的圣歌中,穿插单簧管、大管、钢琴在低音区的野兽的嚎叫般的三连音音型。这两种音响形成了尖锐的对比,造成了强烈的冲突。乐段变化重复一次(64-81小节),将前面的并行和弦织体变为八度叠置的织体,由长笛和弦乐担任。伴奏声部综合了低音区三连音节奏的音阶式进行。在第73小节主题转入了上方半音的#f爱奥里亚调式,伴奏织体逐渐加厚,在第79小节变成十六分音符的各种形态的半音进行,到达本乐章的第一次高潮。

再现部属于减缩再现,变化再现了呈示部的第一个乐段,随后进入尾奏。

尾奏由三种成分构成,其一是低音的小三度持续音,其二是小号和长号的拉宽节奏的主题材料,其三是平行四度的八分音符进行。以上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宏大的音响,使整个乐章到达高潮。随后乐队以点状节奏齐奏了坚定有力的高叠和弦,有力的进行了收束。最后四个小节与乐章的整体情绪有很大差别,它的速度为广板,织体为单薄的单声部织体,其作用是对之前高潮的平复,同时也为慢速的第二乐章做好了铺垫。

与第一乐章相仿,此第二乐章从结构上看亦属于复三部曲式。结构图式如下:

乐章的前八小节是前奏。低音b E是从第一乐章延留过来,体现了两乐章的联系。高音部的八分音符中隐含了一系列的上行二度进行。生动的刻画了登山信徒的沉重脚步。

呈示部为展开性的三段式结构。其呈示段(9-24小节)是一首格里高利圣咏,结构为一个含有三个大乐句的乐段,调性为d爱奥里亚调式。速度较慢、音区较低,旋律也较平稳。在弦乐八分音符的伴奏下显得崇高庄严。随着音乐进行加入铜管乐器,力度也逐渐加强,描绘了朝圣者在艰难而虔诚地攀登着圣峰。中段(25-39小节)将圣咏主题进行展开,调性较呈示段更不稳定,织体也明显加厚,先将主题向上方小二度进行移调,在第29小节的bA-bC-bE和弦上戛然而止,在第三小节处,音乐恢复了弱的力度,在小提琴的pp力度震音的伴奏下英国管在属方向的a爱奥里亚调式上奏出了圣咏主题,同时中提琴出现了与之对位的下行音调。随后长笛和弦乐声部先现了再现段富有动力的三连音节奏型,起到了连接的作用。再现段(40-56小节)属于动力再现,先在旋律声部下方三度叠加了平行旋律,随后逐渐加厚。伴奏声部是弦乐三连音节奏,先是由小提琴担任,随后其他弦乐声部渐次加入。在第44小节处调性转到上方增四度的#G爱奥里亚调式,这一变化使音乐的紧张度大大加强。

中部的结构不太规整,类似于“插部”。其中57-60小节是一个过渡句,将圣咏主题做了变型,伴奏声部依然是三连音的音型。61-71小节是中部的第一个阶段,管乐是圣咏的展开,弦乐声部以三连音音型重复管乐的旋律,弦乐与管乐的旋律之间形成一个八分音符的时间差,形成一种特别的音响效果。72-76小节是中部的第二个阶段,乐队保持着三连音的节奏型,做反向的平行和弦的音阶进行,张力很强。76-81小节是中部的第三个阶段,弦乐声部由三连音音型变成更具动力的切分音型,与木管组的节奏对位更加复杂,引入了再现部。

再现部属于动力再现,圣咏主题在音调、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都有所变化。在第90小节乐曲达到了高潮,随后是高潮的平复阶段,钢琴、钟琴和云锣模拟出了教堂的钟声。

尾声同时也是到下一乐章的连接,圆号在钟声的背景下先现了下一乐章活泼轻快的主题。

二、复二部曲式在第三乐章中的应用

与第一、二乐章不同,第三乐章可看作复二部曲式。结构图式如下:

A乐部可分为首尾呼应的四个相当于乐段的结构。其中A乐段(1-41小节)的前两个乐句是由圆号奏出的狩猎号角。强弱组合为抑扬格,节奏为等分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调式为F大调,伴奏声部是木管和弦乐构成的反向平行进行。在第15小节处出现了小号的6/8拍子的对答旋律。两条旋律彼此呼应,描写狩猎归来的场景。该旋律随后与小号形成呼应,像是两队人马的会合。B乐段(52-83小节)是连续并行的四句式开放乐段,调性为E大调,旋律是活跃欢快的“小波浪型”,拍子是西方音乐中少见的为一拍子,节奏细碎而规整,音乐表情活泼,像一首精致典雅的谐谑曲,表现了罗马贵族狩猎归来的欢乐场景。

乐段变化重复两次(84-132小节),在第三次出现时通过一系列的转调模进引入了C乐段。C乐段的主体部分曲式为四句式非方正乐段,采用了bE大调和be小调的交替调式。旋律为逐级下行的 “冠音型”,有着先声夺人的夸张表情和丰富的浪漫主义情调;节奏是前长后短的“顺分型”组合,增强了音乐的歌唱性。以上特点体现出了明显的意大利民歌风格。A乐段的谐谑曲的主题作为旋律长音处的填充,配合得相得益彰。A’乐段(186-104小节)是对是号角主题与谐谑曲主题的综合减缩再现,调性回到F大调。随后进入A乐部的结尾。

如果说A乐部描写的是十月节白天的热闹场面,B乐部所表现的则是夜晚的宁静生活。本乐部可分两个乐段。其中D乐段(215-243小节)是一首充满南欧风情的宁静的曲调,由曼陀林奏出,弦乐组拨弦伴奏,结构为并行三句式乐段,调性为bE大调和be小调的交替。主题随后转化为连接,进入E乐段。E乐段(244-261小节)结构为连续并行的四句式结构,是由小提琴独奏的一首甜美的小夜曲,长笛圆号的声部与主要旋律相呼应。在尾声中出现了B乐段中贯穿全曲的核心材料。

三、自由曲式在第四乐章中的应用

比较能突出雷斯庇基《罗马的节日》浪漫主义风格特点的是第四乐章,此乐章曲式结构不太规范,属于自由曲式,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大致结构图式如下:

本乐章各个乐部内部的结构关系也不规则,只能根据材料关系大致分成若干发展阶段。A乐部中表现的是主显节热闹欢腾的场景。其中的第一部分主题是由木管奏出的快速附点音符的叫卖式音调,该音调开始由D调单簧管奏出,伴奏声部是弦乐组的高叠和弦,第9小节加入铜管和打击乐,音响加强。第25小节处木管组出现等分八分音符,与叫卖调对置,音响更为嘈杂,这些嘈杂的音响在第34小节被整齐的柱式和弦打断,仿佛有人站出来喝止这些纷乱的情况。这两种材料对抗两次,进入了下一部分。在第二部分由一个三连音节奏的上行音阶开始,随后乐队的织体进一步复杂化。在第67小节音乐的节奏密度变小,木管和圆号的织体变为附点节奏,同时加入了钢琴。第三部分转入急板,小号吹出的活泼的曲调,与圆号形成呼应。在经过第四部分的过渡后,进入B乐部。

B乐部可分成前后呼应的三个部分,其首尾是意大利民间的萨尔塔列拉舞曲,中间部分是圆舞曲风格的主题。

C乐部是整个乐章乃至全曲的高潮。是具有浓郁意大利风格的曲调。主奏乐器为弦乐,木管。从曲式上,该主题看属于复乐段的结构,其主体为连续并行的四句式乐段。从旋律外形上看,属于宽广崇高的“大波浪型”;节奏为短音在前、长音在后的“逆分型”形态,强调语言性。伴奏部分是前面出现过的时值相差八分音符的柱式和弦。该主题在辉煌的D大调上出现,表达了作为意大利人的自豪感。在287小节处,木管的的高音部再现了叫卖调。其后的尾声是高潮的继续,首先进入了6/8拍子的萨尔塔列拉舞曲的节奏型,同时叠加了圆舞曲的旋律,回顾了中部材料。最后织体加厚、力度加强、在一系列坚定有力的和弦中结束全曲。

四、音响效果变化轨迹

不同的曲式结构会造成不同的音乐效果,这些音乐效果的变化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于电脑软件上,以下将通过音频软件对本作品进行读取,绘制效果图,从而对各乐章的曲式布局进行分析。

(一)第一乐章

本乐章音响较强。前后部分由于音乐需要表现斗兽场中的惨烈景象使用大量铜管乐器,同时出现了很强的力度和很厚的织体,造成了极为嘈杂的音响。中部的圣咏主题主要由木管和弦乐担任,力度较弱、织体较薄。频谱忠实地反映了该乐章显著的三部性特点。

(二)第二乐章

本乐章音响较弱。A乐部由弦乐和木管陈述,在大约三分之一处形成小高潮。中部音响依然较弱,再现部乐队齐奏,声部增多,音响也最强,在黄金分割处形成全曲的高潮。随后是高潮的回落过程,音乐渐趋平静。频谱直观地反映了黄金分割处音乐紧张度的变化

(三)第三乐章

本乐章音响最弱。第一乐部描写狩猎归来的快乐场景和舞蹈场面,使用木管、弦乐和稀薄的铜管,音响中强。第二部分描写夜晚的安宁生活,主要使用弦乐,音响很弱。前后两部分在音响上形成一定的反差,频谱也明确地反映了本乐章的二部性特征。

(四)第四乐章

本乐章音响最强。为了表现主显节的狂欢场面,乐章大部分采用了乐队的齐奏,同时加入很多打击乐和钢琴、管风琴等键盘乐器,造成一种噪杂的音响,乐章的最后是全曲的高潮。频谱也直观地反映了乐章整体的强力度。

纵观全曲,音响的强弱对比极其分明,各自都接近了乐队的极限(谱面上是ppp-fff),体现了古典与浪漫交融的特征。四个乐章的强弱分布为强-弱-弱-强,形成首尾呼应,从音响上体现了拱形对称的原则。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爱德华.唐斯.管弦乐名曲解说[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4]李近朱.交响音乐史话--交响乐欣赏丛书[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5]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美国、北欧、西欧部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

[6]吴万新.莱斯庇基与“三罗马”交响诗[J].音乐探索.1990(02).

猜你喜欢
弦乐乐段音响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走西口弦乐四重奏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诚实音响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八)——第八弦乐四重奏oP. 110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七)—— 第七弦乐四重奏 op.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