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芬华
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我国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处在弱势地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其生活质量的高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城市化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城市文明,促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型,加速实现小康社会。城市化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还关系到安徽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实证研究城市化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不仅仅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空间迁移,它伴随着基础设施和教育等资源以城市为主导重新进行配置,城市化追求经济发展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共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生产函数向更高层次变革。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表明,城市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当城市化水平为30%-70%时,城市化高速发展;当城市化水平高于70%时,城市化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世界近现代史的经验表明,城市化是一个国家从落后向发达转变的必经之路。著名经济学家Joseph Stiglitz曾将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可见城市化之重要性。2002年,安徽省城市化水平为30.7%,2011年提高到44.8%,十年间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安徽省城市化率低,城市化进程缓慢,因此要把握住当前的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加速安徽省城市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居民进入城市,享受城市的基础和生活等设施,提高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和卫生保健等物质生活条件,同时提高精神文明层次。
1.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消费模式多样化。目前安徽省农村居民温饱问题已得到解决,正在向小康阶段迈进。农村居民消费以生活必需品为主,对各类消费品的消费需求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消费品已经饱和,吃、穿、住等消费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享受性消费支出比重提高迅速,消费需求结构正在升级。他们在对生产资料、日常消费品以及家电产品的需求上,开始更多的关注品牌、质量和档次。2011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交通通讯人均支出475元,较十年前增长了422%,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人均支出376元,较十年前增长了137%,其他商品及服务人均支出124元,较十年前增长了210%,增势迅猛。2011年安徽省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汽车17辆,拥有计算机10台。
2.精神生活层次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安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产生了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需求,向往健康和文明的生活方式。过去,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单一贫乏,闲暇生活主要是看电视、玩牌、玩麻将等。如今,在富裕的农村,建有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农民阅览室、歌舞厅、球类室,在劳动之余,农村居民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心灵得到了净化。成立了农民业余剧团、秧歌队、电影放影队等,这些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入了农村居民家庭[1]。随着城乡联系加强,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等,农民的精神需求增长很快,尤为突出的是教育,新时代的农民追求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希望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目前农村居民在子女教育上的花费逐年增多。
美国经济学家J.K.加尔布雷思在其所著《富裕社会》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全面评价生活优劣的“生活质量”这一概念。之后,其研究不断向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众多学科拓展。目前,对生活质量的定义归纳为以下三种:一是反映客观生活条件的定义,以前苏联、东欧国家为代表[2]。二是反映人们主观感受的定义,以加尔布雷思、坎贝尔和林南为代表[3]。三是主客观结合的定义,我国目前大多数学者持该观点,代表人物有卢淑华等[4]。随着实证分析的流行,人们开始构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但目前还未达成统一标准。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注重研究主观指标,发展中国家注重研究客观指标。鉴于安徽省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文章从客观上对生活质量及其指标进行研究。
城市化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取决于收入水平,因此关于城市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关系的研究较多。宋元梁和肖卫东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分析城市化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动态变化,认为城市化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存在正向交互响应作用,该作用在长期更稳定[5]。李梦觉运用湖南省数据建立城市化与农民收入的计量模型,结果显示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将增加2.5倍[6]。林锋峰等认为城市化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7]。本文以安徽省为例,从动态分析角度探讨城市化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全面把握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生活质量变化情况,为政府制定城乡统筹发展决策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本文将用客观指标进行研究。遵循代表性、简洁性、可操作性、全面性与可比性的指标设立原则,同时考虑到农村居民生活的具体情况及数据的可取性,笔者确定了以下十项反映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X1—年收入 (元/人);X2—现金收入(元/人);X3—纯收入 (元/人);X4—年支出 (元/人);X5—现金支出 (元/人);X6—生活消费支出 (元/人);X7—洗衣机(台/百户);X8—电冰箱(台/百户);X9—彩电(台/百户);X10—居住面积(平方米/人)。
以上各项指标都是平均值,反映了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基本情况,各项指标值越大,说明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越高。通过《安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版本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得到反映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原始数据(表1)。
表1 2002—2011年中选取的10年原始数据
利用SPSS软件对表1中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原变量的Z得分。再运用相关系数矩阵查看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如果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很强,必然导致不准确的评价结果,因此有必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对各年份的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进行客观评价。
通过对SPSS软件的系列操作,得到了总方差解释(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前1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7.297%。因此,确定主成分综合评价指标数1个,用这1个主成分来替代10个原始变量,以分析2002—2011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情况。最后得出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各年份得分情况,见表3。
表2 总方差解释
表3 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综合得分
从表3可知,安徽省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表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在逐年改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农民收入增长则十分缓慢,生活质量难以快速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经济学者的广泛关注,因为现阶段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主要取决于其收入水平。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增加农产品数量来增加收入,这非常困难,因为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农业存在增产不增收的规律;二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方法可行性也不大,农业是典型的竞争行业,农产品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决定,人为提高农产品价格不太现实;三是通过到城里务工增加收入。由此可见,加快城市化进程才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出路。诸多研究成果表明[8],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表4 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化率 Y单位:%
为了进一步研究城市化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笔者引入回归分析。文章以安徽省城市化率为自变量X,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为因变量Y(原始数据见表4),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5 2002-2011年安徽城市化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R2=0.972,表明模型有很高的拟合优度,且各自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F检验也是高度显著的,说明城市化率X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Y的影响是显著的。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城市化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将会提高0.203。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目前主要取决于其收入情况,而城市化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城市化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城市化拉动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刺激农产品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化能快速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人均收入[9]。
城市化进程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民对城市定居的需求,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保障城市化建设的成果[10]。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仅关系到小康水平的全面实现,还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只有废除二元管理体制,使农村劳动力能够自由流转,才能减少农业人口,转移更多的农村居民进入城镇,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目前中国户籍进入全面改革阶段,安徽省应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满足农村人口落户需求,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转移,从而减少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本着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原则,改变小城镇建设的低水平发展和过度分散现状。加快培育小城镇群的形成,从分散建设变为集中建设,提高城镇聚集能力,并使小城镇群从量的扩张提升到质的提高。随着城镇群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农村居民就业空间得到拓展,以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使更多农村居民提高收入水平,摆脱贫困,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第一产业一直是安徽省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近些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产业产值由2002年的1 399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4 976亿元,增加了256%,增势飞快。2011年,安徽省第三产业从业人数1 483.5万,占总从业人数比值36%,成了就业的主渠道。安徽省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至关重要。安徽省应抓住机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吸纳更多农村就业人员,富裕农民,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1]高兰芳.城市化与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型[J].市场经济研究,2004(6).
[2]K.苏斯耐,G.A.费舍.“生活质量”的社会学研究[J].唐仲勋,叶南客,译,国外社会科学,1987(6).
[3]林南,等.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J].社会学研究,1987(6).
[4]卢淑华,韦鲁英.生活指标主客观指标作用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1992(1).
[5]宋元梁,肖卫东.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9).
[6]李梦觉.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08(6).
[7]林锋峰,等.福建省城市化与提高农民收入的实证研究[J].昌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8]陈佳贵,等.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
[9]曾宪明.城市化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出路[J].许昌学院学报,2004(3).
[10]庄学能,宁俊飞.城市化、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基于天津数据的实证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