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梅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108)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应运而生。高等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容。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世界意识、现代意识的人才,能够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知识,具备过硬的劳动技能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教育,是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大学生面向市场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条件,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道德和法律保障。市场经济需要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并依赖于人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导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另一方面,物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也要求人具有较高的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将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律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大学生拥护党的领导,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要求他们今后的职业行为符合法律法规,这正是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1]可见,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职业道德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一系列道德情操、品质与准则的总和。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认可、接受道德规范的过程,就个体而言,是潜能的发挥、心智模式的提升。[2]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诚信缺失,不懂法律;心理承受能力差,价值观歪曲;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急功近利,功利化思想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应把诚实守信作为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点。“养心莫善于诚”、“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都说明诚信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素质。
其次,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将会面临一系列心理问题,如职业角色意识、抗挫折能力等,这些都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高校应建立大学生职业心理培育体系,讲授一些职业心理素质的基本知识,使大学生对职业心理的特点和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认识。高校各级管理者应掌握职业心理素质的基本内容,并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在工作中建立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长效机制。[2]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打下基础,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最后,重视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用人单位不仅注重员工的专业水平、操作技能,更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例如,团队合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认识,改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展情景化教学,模拟职业环境等。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职业道德素质。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类活动,如上岗实习、公益活动等,为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法律素质是指人们通过学习,逐步将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意识,进而外化为法律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的时候,既要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对合同进行分析和判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要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遵守合同的相关约定,勇于承担责任。
法律素质培养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法律素质,在法制教育过程中融入素质教育的理念,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原则来指导大学生法制教育。它既是一种工具文化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法律基本知识,更是一种观念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法律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对法律的认识和评价,培养对法律的信仰。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目标是使大学生符合社会标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做合格公民。
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缺乏,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淡薄、法律能力不强等。为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既包括社会法制环境,也包括校园法制环境,建设法制校园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具有认识导向功能、榜样示范功能、行为规范功能,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3]为此,高校应根据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要求,按照《教育法》以及其他的相关法律,依法治教治校,规范办学和管理,明确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教职工要有正确的法制观念和较强的法律意识,严格依法办事,逐渐形成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此外,还要建构良好的网络环境。
其次,不断探索法律教育的新方法。法律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让学生真正认识和接受法律规范的。高校应不断探索法律教育的新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大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1]在法律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不是法律知识,而是法制观念。要把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作为法制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要切合实际,联系大学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实际;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再次,尝试建构有效实践环节。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直观的法律素质教育,增加大学生的直接经验。如建立实践活动的长效保障机制,在教学工作和计划中突出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保证实践活动所需的经费和课时;设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活动基地,满足活动情景设计的需求,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建立相关的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高校还应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入手,教育大学生用法律规范自己的具体行为。引导大学生自觉克制一些不良举动,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符合社会文化价值的标准。加强对社会法律事件的分析和思考,以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为素材,告诫大学生引以为戒。
[1] 宋莉.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 郝楠.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 武光太.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