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2013-08-15 00:49马文立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身份理论探究

马文立

(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国内高校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马文立

(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教学改革语境下高校英语教师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研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国内现有研究以西方理论为指导,以定量分析和叙事探究为两大主要研究方法,针对高校英语教师自身观念、知识做出初步探讨,对高校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概念、特征、动态发展轨迹给出不同解释,为下一轮教学改革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高校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定量分析;叙事探究

谈及身份,必与“发展”一词密不可分,因对其的研究早已从20世纪末固定不变的个人形象延展至本世纪初在动态过程中寻求个体的自我认同。[1]长期以来,国内高校英语教师一直都拥有其身份的特殊性:课业任务繁重、自由支配时间不足、学科归类不明、专业成长受限,种种原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身份定位模糊,从而产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因此,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7年正式实施此项要求,其中明确提出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列为此次教学改革的专项任务之一。[2]6年来,国内学界纷纷针对此次改革的初步成果做出阶段性总结,笔者从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两方面出发,对国内现有高校英语教师身份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现有研究尚待完善之处,以期丰富研究层面,更好地为下一轮全国范围内的教学改革建言献策。

一、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国内教师身份研究的理论渊源还是相对缺乏的,从2000年至今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的文献来看,国外既有理论的受认可度较高,例如Sfard和Prusak的“实际身份(actual identity)”和“目标身份(designated identity)”理论[3]。该理论把教师内心对自己的认知视作教师的实际身份,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视作目标身份。比如,有国内学者认为外语教师至少应具备两种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助人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也就是外界认为外语教师应该扮演的目标身份。[4]由此,外语教师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缩小直至消除两种身份之间差距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学者陈向明在针对中国中小学教师所做的一项行动研究中,将教师身份认同归为教师实践性知识(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的四大类——教师对于自我、学生、科目以及教育情境的知识,从概念上细化了教师身份研究的方向和领域,值得从事高校教师研究的学者借鉴。[5]

但国内研究对于国外理论的探讨仍然不够深入,也就是说,联系国内实际情况的反思性和反身性理论研究尚欠更深层次的挖掘,教学改革实施后西方理论同教改阶段性成果的适切性讨论尤其欠缺。对此,也早有国外学者指出,对于西方人身份的研究受西方特定的市场经济模式和民主法治影响,显然,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社会的身份认同理论。

二、研究方法

现有研究基本上均属于实证研究,具体到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基于问卷数据的量化分析法和基于访谈语料的质性探讨法。其中,前者的研究成果之间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量化数据的来源以及问卷设计的依据,比如所选样本的大小、调查对象所在单位的性质差异或地域差异等。后者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而后对所收集语料加以分析的方法,起初多为人类学家或地方志研究者所采用,在教育学研究中,此种方法同样被运用,并被西方学者称为叙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可以说,叙事探究的鼻祖仍然来自西方学界,但随着此种方法的引入,国内核心期刊也刊发了一部分针对高校英语教师的叙事探究的文章。[6]在国内现有教育叙事探究的文章中,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有些采用个案访谈的方法,有些则采用群聊的方法。除上述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外,研究者为了丰富对研究对象的了解,还会在问卷或访谈的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其他资料进行收集,以最大限度地掌握研究对象的信息,例如研究对象的课堂教学视频、教案、个人科研数据等。

综合上述学界普遍认同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在量的研究已经颇具规模,并且测量工具也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在对质化材料的分析上可以进行更多探索。例如,将访谈语料结合话语分析或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知识加以呈现,可以看出,关于叙事探究的文献作者本身在撰写过程中已经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话语分析的知识,如果能够将话语分析方法或理论系统地运用到叙事语料分析中,相信会有与以往不同的收获。

三、研究内容

针对国内高校英语教师的身份,国内学者依据自己的研究对其概念、特征、动态发展轨迹给出了不同解释。许悦婷通过对一位既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亲历者又是领导者的教师的叙事探究,发现教师的双重身份,即相对稳定的“个人自我”和不断打破重建的“专业自我”的竞争与融合,主要受社会和历史两大维度影响。[7]李清雁根据教师在其专业生活中所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将教师的身份认同主要划分为三个方面,即自我认同、他者认同和文化认同。[8]然而,诚如国内学者李茂森所言,现今对于教师的研究基本上止步于教师的知识、价值观、策略,等等,而教师的主观感受、内在情绪等极易影响到教师信念的关键因素却往往被研究者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忽略。他认为,对于当前教育改革语境下的教师身份研究离不开对教师的自我利益机制、个人实践性知识以及情绪与态度的研究。[9]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民族相左的生产生活习性决定了学科教育发展暂时的不平衡,而要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学科教学改革,切不可冒进而追求教改经验上的普适性,对于高校一线教师亦是如此。找到切合自身的校本课程,有选择性地在本校范围内推广创新,去粗取精,这些都需要一线教师身体力行,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所言、所行、所感才真正值得学界和决策者拿来作为下一轮改革的对症良方。

四、结语

笔者认为,国内学界关于高校英语教师的现有研究无论在理论、方法还是内容层面上均有尚待丰富之处。现今国内高校输出人才直接关乎我国“十二五”重大国家发展规划,同时承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熟练掌握英语——这门世界上普及率最高的语言已经成高校毕业生的基本技能之一,而针对他们的传道者——高校英语教师的研究,也理应成为当下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一颗根植沃土的参天大树。

[1]Olsen.Teaching What They Learn,Learning What They Live[M].Boulder,CO:Paradigm Publishers,2008.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Sfard,A.&A.Prusak.Telling Identities:In Search of an Analytic Tool for Investigating Learning as a Culturally Shaped Activity[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5(34).

[4]夏纪梅.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综述[J].教师教育,2006(3).

[5]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吴鹏.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改革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叙事探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1(1).

[7]许悦婷.大学英语教师在评估改革中身份转变的叙事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

[8]李清雁.基于身份认同的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2).

[9]李茂森.论专业身份认同在教师研究中的价值[J].上海教育科研,2009(1).

H319

A

1673-1395(2013)11-0151-02

2013-08-18

马文立(1984-),男,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猜你喜欢
身份理论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