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八大报告的三个新亮点: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峰教授

2013-08-15 00:50刘清敏
大连干部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张峰公平正义小康社会

本刊记者 刘清敏

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过程中,有人说: “读报告味同嚼蜡,没有什么新东西,还是老一套。”对此,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峰诊断为 “没有认真研读报告,是没真学进去的表现。”在张峰看来,十八大报告 “字字玑珠,处处亮点”。日前,利用张峰到大连 “一校两院”作十八大辅导报告的间隙,记者就读者关注的三个新亮点采访了他。

张峰,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哲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统一战线理论、人民政协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先后专著和合著著作20余部,翻译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150多篇。

亮点1: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本刊:报告的这一亮点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帮助读者从新的思想高度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您能不能首先阐述一下科学发展观从提出到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过程?

张峰:2003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 (SARS)疫情迅速在全国蔓延,党中央在采取果断措施扭转被动局面的同时,着力找出非典疫情爆发的深层次根源,这就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协调。2003年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首次提出: “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当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在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就这样在我们应对风险和挑战中诞生了。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很快运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胡锦涛在全会上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是在党的中央全会上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和修改的党章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针对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等,在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有一个问题并没有解决,这就是把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七大之前,胡锦涛谦虚诚恳地表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间毕竟不长,还需要继续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现在对科学发展观还不宜作这样的定位。据此,党的十七大形成的规范表述是:“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如果说到党的十七大时,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间还不长,只有四年时间,但到今天已有九年时间;如果说到党的十七大时,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成果还不厚实,尚不足以形成对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支撑,但到今天我们有了更加辉煌的成就,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底气已经很足。因此,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新的定位,是重实践、看实效、合党心、顺民意之举,正当其时。

本刊: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怎样理解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评价呢?

张峰:理解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我们可以把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结合起来分析。

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来讲,说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主要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既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也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还体现了自然辩证法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由它在这一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邓小平理论回答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对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集中而全面的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来讲,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作出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一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重大成效,在世界经济剧烈动荡中创造了持续较快增长的中国奇迹。这些辉煌的实践成果,为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还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特别是中央领导集体的贡献。在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不久,2004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上,温家宝总理就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2005年10月在制定 “十一五”规划时,他又比较早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正是由于中央领导集体的一致认同和共同努力,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日益成熟和不断完善起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旨在表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形态的成熟和完善。

本刊: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最重要的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指出: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应该怎样理解这段话呢?

张峰:一是要突破我们过去把科学发展观仅仅理解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指导作用的局限性,使科学发展观从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上升为 “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二是做到 “四个必须”: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突出以人为本作为立场的含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三是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十八大报告指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简明表述,十八大又增添了 “求真务实”的新内容,并且在修改的党章中得到体现。早在2004年初,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就指出: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作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伟力。

亮点2: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 “八个必须”的基本要求。

本刊:八项基本要求是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虽然看起来都是熟悉的话,但却有着新的深刻涵义,充分表现了党对前进道路上面临的考验的高度清醒和自信,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了一系列基本遵循。您能不能为我们解读一下八项基本要求?

张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八项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些基本要求的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所指出的,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要求是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深刻总结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是最本质的东西,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党的十八大对各项工作的谋划和部署都是遵循和体现这些基本要求的。抓住了这些基本要求,就能更好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本刊:八项基本要求的第一条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据统计,十八大报告中提到人民有145处。您怎样理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张峰:强调人民至上是十八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我注意到报告反复提到人民和群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积极投身到这项事业中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特别是报告用了这样的语言: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这同文革结束后的 “两个凡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说明我们党的宗旨意识和法治意识明显增强,真正实现了思想观念上从 “领袖至上”向 “人民至上”、实践做法上从 “惟上”到 “惟民”的根本性转变。

本刊:八项基本要求还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对此您怎样理解?

张峰:十八大报告共有21处提到公平,涉及到方方面面,除了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段集中表述外,其他较重要的还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党员干部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与公平紧密相关的是平等。十八大报告有17处谈到平等,如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等。

这些阐述表明,公平正义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我们中国共产党也要高举公平正义的旗帜。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纳入八项基本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十八大报告强调公平,不是同义反复,不是空洞口号,实际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公平思想体系,对党下一步的理论创新具有启始性意义。

亮点3: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本刊: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您能否谈一谈如何理解这一宏伟目标?

张峰:十八大报告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法改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差,寓意深刻。其一是突出了小康社会作为目标的含义。“建设”是一个过程,而 “建成”是一个结点,是一个成果,是到一定时间必须实现的事情。二是突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把握和信心。当一件事情我们开始做的时候讲 “建设”,而当这件事情有把握实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讲 “建成”,这实际上是一种郑重的承诺。是不是真有把握呢?我们不妨看看经济指标的实现情况:按十六大提出的20年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今年肯定实现。按十七大调整后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也很快实现。但为什么我们不宣布已经建成小康社会而是再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呢?主要原因在于小康社会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必须是在贫富差距不大的基础上,让每个老百姓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是小康。而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这个前提。所以,我们只能对目标再做调整,留下一段时间上的余地,全力缩小贫富差距,建成一个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

本刊:十八大报告在提出宏伟目标的同时,对实现这一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提出五项新要求,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张峰:十八大报告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五项新要求。这些新要求,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

理解五项新要求,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报告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同时提出?这是因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我们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理解五项新要求,还要弄明白每项要求的丰富内涵。如经济方面的新要求,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但不要忘记这个双倍增目标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的前提下的,是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的,不是达到数字就能实现的。经济目标还包括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可以说是更具根本性的。目前世界上的创新型国家有日本、瑞士、芬兰、美国、瑞典等共20个左右。创新型国家要求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美国是80%,我国仅为40%;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在2%以上,我国目前是1.83%左右;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美国、日本在5%以下,我国在50%以上。再如,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都是非常重要的经济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总之,五项新要求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同时标准更严、要求更高,必须把握各个领域深化改革的重点,抓住机遇,埋头苦干,才能完成。

猜你喜欢
张峰公平正义小康社会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Tensile-strain induced phonon sp litting in diamond*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DualSPHysics: A numerical tool to simulate real breakwaters *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