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文霞
(贵州省德江县人民医院 贵州 德江 565200)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皮肤、黏膜等黄染症状,可发生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发生的原因多而复杂,且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发生。为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实施新生儿黄疸的健康宣教十分必要,可以使家长了解和掌握新生儿黄胆有关知识,配合护理人员有效观察和护理新生儿,发现异常,及时得到治疗。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2012年在我院出生1020例新生儿,住院天数为2-14(平均5)天,出现黄疸的新生儿为688例,有72例新生儿黄疸患者得到不同程度治疗,占约10%,其中有50例患儿是母乳性黄疸,经合理调整喂养配合蓝光照射已基本痊愈,其余22例是病理性黄疸送往儿科治疗,出院两周后随访30例新生儿黄疸中,只有1例为病理性黄疸并得到治疗,29例新生儿黄疸已基本消退。
住院病人健康教育是病区常见工作制度,我们利用晨间护理、公休座谈会、口头、书面等形式,随时随地进行宣教,征对不同层次,不同知识的家长热情耐心解答他们提出各种问题,指导并让其参与观察和护理新生儿,必要时示范观察等方法。在新生儿出院时,大部分家长能基本判断黄疸发生的情况。
2.1 宣教的基本内容:黄疸表现为皮肤黄色或橘黄色,非常普遍,约占新生儿住院病历的75%-85%[1],黄疸是由衰老的红细胞破裂所致,衰老的红细胞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叫胆红素。肝脏将胆红素从血中清除,正常情况下通过肠蠕动排除体外,如果胆红素未被排除,就会浸入到皮肤并停留,导致皮肤变黄,称黄疸。新生儿出生时红细胞数量多,且其寿命短,短期内破坏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发绀婴儿的体内有更多的胆红素需排除。新生儿 肝脏功能不完善,肝脏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需要数日才能将体内多余胆红素排除体外。对于早产儿的肝脏来说就更难了,因此早产儿的婴儿容更易出现黄疸。
2.2 致黄疸的危险因素:早产儿(早产2周),兄弟或姐妹有黄疸,母乳喂养、产程中有发绀的现象等,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伤,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疸加重。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
2.3 黄疸的严重性:大多数黄疸在健康孩子中是不严重的,不需要治疗,通常加重几天后,在出生的第4-5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日减退。如果婴儿血液内胆红素水平过高,会损害婴儿的大脑和造成听力丧失。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黄疸的检测 血生化检查,能准确知道婴儿体内胆红素水平。
2.4 怎样预防和减轻严重的黄疸:黄疸不可能完全避免,但父母的努力可减轻黄疸的严重程度。如有规律的母乳,应每日最少喂养8-10次以上,频繁的母乳喂养会降低黄疸,婴儿游泳 通过游泳可增加新生儿肺活量,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肠蠕动,缩短胎便排净天数,减轻生理性黄胆程度[2]。新生儿抚触,可刺激新生儿胃肠道的发育,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减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3]。
3.1 皮肤颜色观察: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告知家长引起重视。
3.2 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3.3 生命体征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如有异常与家长沟通后到儿科住院治疗。
3.4 喂养: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允无力、纳差,应耐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若为母乳性黄疸,轻度可嘱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恢复母乳喂养。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球,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
有部分新生儿在黄疸未出现前已出院,大部分新生儿在黄疸还没消退前也出院了,因此一定要作好出院前健康宣教,和出院后随访。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干预手段,使家长在新生儿黄疸加重时及时就医。实施新生儿黄疸的健康宣教也是改善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让家长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早做好婴儿的观察、治疗和护理也是临床服务的有力补充。并能满足不同层次产妇及家属的需要。
[1] 陈荣华,陈吉庆.儿科学.科学出版社,2005:103
[2] 孙美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3.5(7):408
[3] 胡秀绢.新生儿母乳性迁延性黄疸的抚触护理研究.河北北方学报(医学版),2007.26卷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