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典
(广西合浦县人民医院心电图室 广西 合浦 532600)
早期复极变异(ERPV)泛指健康人群或者身体无其他不良反应的人群出现ST段抬高的心电现象。这种现象可以是正常心电图的变异,但和其他的心脏病发作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因此,了解ERPV的心电图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以及ERPV和其他ST段抬高心电图的差异性,对临床诊疗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健康人群中产生复极现象的人不在少数,而且逐渐向年青化转变。在流行病地域性调查显示中显示,该现象的出现人群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根据相关报道,在对6014位美国空军的健康体检中,发现有91%的人出现了早期的复极现象。心电图临床表现主要出现一个以上的胸导联ST段抬高0.1-0.3mV.而参加体检的24岁以下的529名男性有93%的人表现出复极现象。该结果明显高于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参检者。早期复极变异现象的发生人群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主要是黑人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白人,以非洲,拉美,印度部分区域的人群居多。[1]
早期复极变异心电图的类型:
2.1 按照预后分:①病理条件下的早期复极现象;②平稳良性状态下的复极现象。
2.2 按照心电图类型分:①QRS波群振幅和时限大大缩短,并且呈现明显的不对称现象。②下壁出现ST段的异常抬高;③心尖部出现ST段的异常抬高,主要体现在V3-V5导联;④V1-V3导联中,出现前间隔的ST段抬高。⑤ST段抬高现象出现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的患者具有相对明显的差异性。[2]
ERPV的发生机制在医学界至今尚无标准解释,目前只能根据已有的文献知晓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3.1 心室除极不同步:从犬科动物的试验中发现,乳头肌区域的除极顺序是从心肌中层同时想心外膜和心内膜扩散。想比之下,心室游离壁的除极顺序是从心内膜逐渐向心外膜逐步扩散。由于除极的时间和顺序不同步而出现了部分心肌细胞的提前复极。
3.2 一部分心肌细胞提前复极:在常规的ERPV病例的心脏表面电位检测中我们发现①左室前壁和右壁除极时间要提早将近五十到六十毫秒,相比之下,右室和左室后基底部的除极化会有所延迟,时间之后通过都会大于六十毫秒。②优势J波段的分布区域不一致,特别是左室侧壁出现激动时在五十三秒前后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在心外膜除极完成以后出现J波形成。③前壁除极是由心内膜逐渐向心外膜单向进行的,而后壁除极则是从心肌中部同时向心内膜和心外膜除极,因此,后壁除极速度明显高于前壁除极速度。
3.3 离子流的区域性差异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离子流区域性差异以及遗传性基因变异,过度超负荷运动以及自主神经的张力性改变都会不同程度导致ERPV的发生。
早期复极变异对于心电图医生准确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挑战。如何精准的确立ST段抬高患者的病情,对后续的治疗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因为ERPV患者的病情原因以及是否需要继续进行介入治疗,准确的判断预后都需要借助心电图的正确诊断指导。
4.1 早期复极变异者绝大多数属于良性改变:良性的复极变异者在经历剧烈的运动后都会伴有ST段的上扬,但是静息一段时间后又会重新恢复到等电位线。早期的ERPV良性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和其他的健康人群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方面基本没有差异。再者,ERPV的心电图现象和部分正常的心电图在变异上出现某种程度的重合。
4.2 部分早期复极变异与心脏疾病相关联:近些年部分早期复极变异患者出现心脏疾病反应,这种现象引起了部分心电图医生的关注。
4.2.1 早期复极变异与猝死:有报道称一名身体健康的黑人运动员在休息室发生了不明原因的猝死,在一个月以前的心电图检测中发现了该运动员有早期的复极变异现象。但是在进一步的尸检中却没有检查出患有心脏疾病的迹象。
4.2.2 早期复极变异和心肌病:持续性的ST段抬高可以作为肥厚型心脏病一个诊断依据。一例50岁男性出现ERPV改变,并且先前已经诊断出患有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影像学诊断中显示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还有一例42岁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也存在持续性的ST段升高。本院曾经接诊过一个15岁的青少年,先期有过晕厥病史,心电图检查也有ERPV改变。但是经过进一步的超声诊断,没有发现患者存在心肌梗阻。[3]
4.2.3 早期复极变异与冠心病:本院在2011年4月到2012年4月中接诊了300名胸痛为主的患者,在进行常规的心电图检测中发现,约有20%的病人诊断出ST段增高,其中约30%的人中诊断出ST段抬高类型的急性心肌梗塞,并且早期诊断出了ERPV现象。对36例ERPV患者进行平板运动检测,发现其中的8例阳性后,再对这8人进行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为4例。而运动试验阴性的28例中冠脉造影均为阴性。因此,运动试验对鉴别ERPV是否为引起冠心病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2.4 早期复极变异与Brugada综合征:根据相关报道,下壁导联ST段改变出现的ERPV可能与Brugada综合征有着直接的关联性。这种类型的患者往往有心律失常,晕厥的病史,病情严重的甚至出现急性猝死。
4.3 早期复极变异必须与其他非缺血性或者缺血性ST段抬高鉴别:比如心肌梗死后综合症,急性心包炎,左心室肥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塞,特发性ST段抬高型综合症,心室起搏心律等,都会出现和早期复极变异同类型的ST段抬高现象,不容易准确的诊断,乃至心电图专家都有很大的误诊率。因此,需要引起格外的重视。
综上所述,一般早期的ERPV多为良性改变,但是部分患者需要重点考虑ERPV和心脏疾病的关联性。作为一位基层的心电图工作者,应该对ERPV患者中有既往胸痛,晕厥,猝死家史的患者格外注意,认真分析他们的临床心电图特点,实时观察他们的ST段演变动态,并且和其他相似性较强的ST段心脏疾病互相鉴别。为了进一步提高EPRV患者的病情诊断的准确性,还需要同时利用其他的辅助性诊断,比如超声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以及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检查。把多种检查结果与现阶段ST段心电图现象综合判断,才能得出详实的心电图诊断结果供内科医生参考。
[1]王小嘉.路宏.白玉云.李玲 早期复极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期刊论文]-心电学杂志,2003,22
[2]鲁端,刘子荣,王丽霞,周靖伟,李小丽.早期复极变异的临床意义探讨[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
[3]刘子荣,王丽霞,周靖伟,李小丽.早期复极变异的临床意义探讨[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