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花
(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 山东 莱芜 271100)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目前仍为诊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金标准,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内科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对改善心肌供血,缓解症状并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该检查与治疗属于创伤性检查方法,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因此加强护理工作对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10年6月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的有关工作程序、方法及注意事项的体会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共检查、治疗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26岁~77岁(平均58.3岁)。临床诊断(根据1997年WHO 分型[1],劳力性心绞痛19例,自发性心绞痛9 例,混合性心绞痛6 例,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未分型6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级~3级冠状动脉分支单支病变32例,2支受累9例,3支病变3例,正常3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价(schnernund法)1分:管径正常;2 分:管壁不规则(1%~49%狭窄);3分:中度狭窄(50%~74%狭窄);4分:高度狭窄(75%~99%狭窄);5分:完全闭塞。46例中,1分者2支;2分者18支;3分29支;4分9支;5分3支。单纯冠状动脉造影19例,其中1例冠状动脉造影时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放置支架27例,置入1枚支架者21例,同时放置2枚者6例。所有患者均一次放置成功,术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平安出院。全部病例术前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1.2 介入治疗:常规准备: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分别插入6F左右冠造导管于左右冠状动脉内,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350mg/L欧乃派克,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确定狭窄部位、程度及受累血管长度,对部分适宜支架植入术患者给予支架置入。拔出导管,压迫止血20min~30min,局部加压包扎护送病人回病房。
2.1 术前护理: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并签署同意书,随着医学护理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尊重病人的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权和身体权等10项权利[2],是优质服务的重要内涵和避免引发纠纷的重要措施。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患者/家属(最好为直系亲属),采用不同方式方法告知其造影及治疗的目的、大致过程、意义及必要性,术前的准备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需要相互配合的要点等。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顾虑。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由患者亲自签署介入诊疗同意书。或患者签署委托书,由其委托的近亲属代签。如患者病情笃重,则由其授意的近亲属或直接由其近亲属代签同意书在这种情况下,同意书应详细记录所有在场患者的亲属名单、与患者的关系。
2.2 术前准备:皮肤准备:术前1天嘱患者沐浴,不能自理者要给予协助。然后备皮:范围自下腹部至大腿上1/3和外阴部。操作中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勿伤及皮肤。碘过敏试验:国外及部分国内医院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不做碘过敏试验,但是由于在药典和护理常规中尚无明确允许不做碘过敏试验规定,因此,我们仍常规在术前1天做碘过敏试验。采用《护理学基础》规定的皮内试验法加静脉注射试验法[3],取离子型或非离子碘造影剂原液作试验,观察10min或20min,如无异常感觉即为阴性,如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和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给予地塞米松10mg、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然后根据医嘱对症处理。碘过敏试验同意书签署程序同介入诊疗同意书。非离子型造影剂是否作过敏试验的问题,目前国内做法不统一,存在着很大的医疗护理安全隐患,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统一、明确的规定,以消除隐患。资料核对:查看各种检查项目是否齐全,包括血/尿常规、肝功、乙肝五项、肾功、心肌酶、出凝血时间和心电图等。进一步核对医嘱和介入诊疗手术,碘过敏试验同意书是否齐全。物品及药物准备,物品准备:常规准备手术衣包。器械包准备则根据病人介入术前的临床症状和检查资料决定,力求齐全;准备临时起搏器;认真检查心电监护仪。药物准备:常规药物有生理盐水、造影剂、利多卡因等。并常规准备各种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肝素和碘过敏时急救药物等。其他:术前6h禁食,2h禁水。遵医嘱给予抗凝剂如阿司匹林、晨欣等。术前0.5h肌肉注射安定10mg。按时带好病历送病人到介入室。
2.3 术后护理
2.3.1 做好术后护理的准备:患者离开病房后,要做好床单元的准备工作,使患者回病房后有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同时做好急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备好急救药品及除颤器,以备急用,预防意外发生。
2.3.2 术后护理:患者回病房后,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密切监测心律变化,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告知其术侧肢体应制动8h~12h,卧床24h。对确诊为冠心病,尤其是已发生心肌梗死者,应绝对卧床。术侧肢体的血运情况:每1h测脉搏血压1次。每30min检查穿刺局部是否有出血或血肿形成(观察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出等)。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肤温度、感觉等,如出现肢体末梢冷、皮肤发凉、苍白,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立即报告医生,协助给予相应治疗。
2.3.3 认真执行医嘱:术后按医嘱给予各种药物。同时应用抗生素3d~4d以预防感染。术后给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皮下注射速避凝0.4ml,口服晨欣0.25g,各每日2次,3d后改为每日1次;每晚口服阿司匹林0.3g,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等并发症。
2.4 生活护理(1)调整心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积极面对生活,保持良好心情,不宜激动。(2)一般在术后1~3月左右所有患者都能够完全恢复一般性体力活动,这时可以逐渐加强日常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活动,调整作息时间,以不感到劳累为宜。(3)除了有特殊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等)外,日常饮食完全正常化,不偏食,不暴饮暴食,多进食维生素丰富、低动物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的清淡饮食。鸡、鱼、虾等由于低脂肪、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可适当食用,不存在所谓“忌口”,此外可以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等。糖尿病患者术后仍需要限制糖量与每日摄入量,并积极治疗糖尿病。(4)对于肥胖的患者,在术后3个月左右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减肥,以每周降低体重0.5~1公斤左右为好。(5)吸烟是患冠心病的病因之一,手术后应戒烟。(6)取下肢静脉搭桥的患者应穿弹力袜,有利于侧支循环形成,减少肿胀。平时生活中有很多可以保护我们健康的方法,但是也有很多可以危害我们的因素,我们要避开这些致病因素,找出保护我们健康的方法。任何疾病都有保健的方法,能够使患者在治疗后有一个恢复的过程,患者必须知道这种方法,不然治疗效果就会打折扣。这种疾病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威胁已经很大,所以我们要做好疾病的保健与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和性别(45岁以上的男性,55岁以上或者绝经后的女性),家族史(父兄在55岁以前,母亲/姐妹在65岁前死于心脏病),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高血压,尿糖病,吸烟,超重,肥胖,痛风,不运动,等。由于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如果动脉壁上的斑块形成溃疡或破裂,就会形成血栓,使整个血管血流完全中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冠心病的少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痉挛(血管可以没有粥样硬化),产生变异性心绞痛,如果痉挛超过30分钟,也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患冠状动脉疾病的人,大约99%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所以,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实际上就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导致冠状动脉的管腔严重狭窄、阻塞时,即可造成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症状(如胸闷、心绞痛等),甚至发生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这种病变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实质是心肌缺血。所以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正常动脉血管壁一船分三层:内膜、中层和外膜。内膜是一层光滑的扁平上皮细胞,极为纤薄而光滑,可保证血液在动脉中的流动畅通无阻;中层由平滑肌组成,有收缩和舒张功能:外膜比较疏松,是一层保护组织。正常的动脉管壁相当柔软而富有弹性,能随心脏有节动地舒张和收缩。动脉因各种原因失去弹性而变硬,医学上统称为动膝硬化。动脉硬化根据其原因、后果和病理形态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3种类型:①细小功脉硬。的增厚变硬,主要发在高血压病人的动脉中层钙化。多发生在四肢的中等大小的动脉,一胶不引起管腔狭窄,不产生症状。②动脉粥样硬化。常发生在大型动脉,如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重要部位的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脂质代谢障碍,特别是与坦固醇代谢降碍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病变早期,血液中的胆固醇及其他脂质和复合糖类在动脉内膜中沉淀下来,继而引起内膜纤维组织增生,内膜逐渐隆起、增厚,形成肉眼能够看到的灰黄色斑块;以后斑块不断扩大,中心部分因营养不足而发生软化、崩溃,可见黄色“粥样”物质;再以后动脉的中层也有脂质沉淀下来,而且中层的弹性纤维和乎滑肌纤维断裂,血管内膜下逐渐发生纤维组织增生,还有钙质沉淀下来,结果,动脉管壁就变脆、变硬,管腔变窄,这种病变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它是导致心肌缺血、冠心病的最主要原因[4]。
所谓二级预防,指在有明确冠心病的患者(包括支架术后和搭桥术后),进行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来延缓或阻止动脉硬化的进展。英语国家总结为ABCDE五方面: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阿司匹林(Aspirin);B:β阻滞剂(β-blocker)与控制血压(Bloodpressurecontrol);C:戒烟(Cigarettequitting)与降胆固醇(Choles-terol-lowering);D:合理饮食(Diet)与控制糖尿病(Diabetescontrol);E:运动(Exercise)与教育(Education);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抗血小板聚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下降。每5000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中,会出现1例呕血的副作用,但每年可阻止95例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痛风病人不宜使用阿司匹林,因阿司匹林会抑制尿酸排泄。对痛风病人和其他各种原因确实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改为波立维75mg每日一次。阿司匹林每天服75~150毫克用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卒中和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发作期,可把剂量增至每日150~300毫克[5]。
[1] 都本洁.实用心脏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34-635
[2] 刘红光,杨兆红,崔桂淑.医疗纠纷防范措施探讨[J].齐鲁医学杂志,2002,1:82-84
[3] 丁言雯.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22-23
[4] 胡大一,丛书主编.冠心病与并存疾病.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0:45-46
[5] 中华医学会 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