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泽宏
浙江省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321200
气管切开手术是耳鼻喉科的常见手术,主要用于抢救急性喉梗阻的病人。近年来随医学发展,需要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明显增多。气管切开手术时选择哪一种气管切口,对能否顺利置入气管套管、保持气道通畅,以及对术后预后中减少气管狭窄发生因素的影响尤为关键[1-2]。本院于2007-2012年开展169例气管切开手术,其中84例采用倒“U”形气管切口,顺利置入气管套管,手术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84例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29例,年龄18~86岁,平均年龄49.2岁。其中重型颅脑外伤41例,脑出血、脑梗塞21例,呼吸衰竭17例,术前准备预防性切开5例。前3种疾病79例患者均已行气管插管6~15天。5例术前准备预防性切开患者在手术室先行全麻插管,再行气管切开。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枕,头后仰,常规皮肤消毒。对意识烦躁、不能配合者术前使用镇静药物。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自甲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窝做纵形切口,沿颈前正中线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血管钳或剪自上而下分离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肌,暴露甲状腺峡部,拉钩拉开甲状腺峡部,对峡部过大者切断结扎,分离气管前筋膜,暴露气管前壁,于第4、5气管环间的环韧带上方自下向上作倒“U”形气管切口,切断3、4气管环,注意倒“U”形气管切口底部不应超过气管横径的3/5,并且刀尖深度不超过3mm,血管钳提起舌形气管黏膜软骨瓣,置入气管套管,气囊充气,检查气管套管位于气管内,皮肤切口上方缝合1~2针,固定气管套管,结束手术。
结果
本组84例患者气管切开手术过程顺利,术中顺利置入气管套管,术后即刻保持气道通畅,患者血氧饱和度正常。术后无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气胸、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对于59例已行拔管的患者,随访观察3-6个月。无气管狭窄的各种症状出现,恢复良好。
讨论
气管切开术是切开颈部气管的前壁,使病人可以建立新的呼吸通道进行呼吸的一种手术,其适应症如下:(1)喉梗阻;(2)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3)预防性切开,如颈部大手术;(4)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功能减退;(5)检查和治疗所必须;(6)下呼吸道异物。气管切开在颈前安全三角进行,颈前安全三角是指颈前部正中环状软骨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和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之间的三角区域是气管切开术的安全区,此区内无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常规气管切开术的皮肤切口有2种,即纵形切开和横行切开。气管切开手术到达气管前壁后,作气管切口的方法众多,常见的有纵行切开、气管前壁开窗、十字切开等。采用上述方法切开气管,常常不易迅速置入套管,导致患者气道不通畅,患者常有呛咳,甚至引起皮下气肿、纵膈气肿、气胸、气管狭窄等并发症[3]。由于使用带气襄的套管和长期擂管并应用辅助呼吸的装置,气管狭窄这种并发症逐渐增多。气管狭窄多发生于切口部位。根据报告者给气管狭窄下的定义和严重程度,发病率有的可高达15%。气管狭窄是一种渐进性病变,有的在拔管后数月才表现出来。阻塞逐渐发生时,气管可被堵塞50%或更多而无明显症状;或即使出现症状,也很像是哮喘、肺气肿、使真正的急性上呼吸道阻塞难以诊断。因此,气管切开术后狭窄的发病率仍然不甚清楚。引起气管狭窄的原因还不完全明了。与长期戴管(10天以上)有关。笔者认为切口方法是导致狭窄的一个因素。笔者所采用的倒“U”形气管切口,可顺利置入气管套管,术后即刻保持气道通畅,防止皮下气肿、纵膈气肿、气管食管瘘、气管狭窄等并发症。笔者认为对于已行气管插管的成年患者,气管切开时采用倒“U”形气管切口,可使手术安全性提高,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气管狭窄等并发症风险。而对于儿童、急性喉梗阻、气道烧伤、颈髓损伤及未行气管插管等患者仍需采用纵形气管切口,争取抢救时间,防止气管食管瘘。
1 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学[M].第二版.2007:451-458.
2 马俭,高志伟.气管切开术在临床抢救中的应用体会(附373例报告)[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0,20(6):555-556.
3 李清明,彭培宏.气管切开手术适应证的变化和发展[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3):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