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红芳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 平凉 744000)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会因受到光照、潮湿、微生物污染等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容易分解变质,在药品加工成型以后,必需选用合适的包装才能保持药品的效能、提高药品的稳定性、延缓药品变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因此药品的包装被称为是药品的第二生命。本文试就目前我国药品包装材料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作一简要分析。
1.1 药品包装整体水平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1]:目前,国内一些药企的药品外包装采用的仍是纸制品,易受潮、沾灰尘。在药用玻璃包装方面,玻璃的材质存在一定差距。我国除了一些合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少量使用甲级料外,绝大部分企业药品包装仍在使用乙级料。
1.2 药品包装违法违规[2]:药品无有效期或使用期不统一。例如硝酸甘油注射液,中国药典规定有效期为1年,而北京某药厂制品(批号990302)标注使用到2001年2月,即有效期为2年。
1.3 某些包装商业化炒作过头:如今很多保健品、滋补品的外包装越做越大,越做越复杂,大大小小的纸盒里三层外三层,商品的价格也随之“步步高升”。诸如此类的商品过度包装不仅增加了成本,也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人为浪费。商品包装固然应该美观,但是对药品包装,过分炒作其商业化功能是不适宜的。
2.1 环保型新材料:随着人民环保意识的加强、发展,绿色包装已达成共识,而药品包装材料中的塑料丢弃后大部分不能降解且回收困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目前已开发出了一些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但大多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且综合性能有待提高,因此开发可降解、易回收、对环境无污染、与药品相容性好的环保型药品包装新材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2.2 “智能材料”:智能材料被称为21世纪的新材料,是指对环境具有感知、可响应,并具有功能发现能力的新材料,它的出现引起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兴趣,现已成为各国争相研究与开发的一个热点。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纳米技术等先进技术与药品包装材料相结合,可望开发出具有药品质量自检测、防伪、定时提醒患者吃药、破裂时能自修复等多种功能的智能药品包装材料,对于延长药品保质期、方便患者用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少计量包装:为方便配药,要求包装具有准确计量的作用,即少计量包装。少计量包装包括具有计量功能的包装材料和一次性用量包装,后一种是常见的少计量包装。如复合材料的开发和灭菌包装技术的发展,能有效地保证液剂和固体剂一次用量包装的准确性。
2.4 高阻隔包装:高阻隔包装就是利用阻隔性优良的材料阻止气体、水汽、气味、光线等进入包装内,以保证药品的有效性等。高阻隔包装的应用在欧洲和日本已非常普遍,而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入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高阻隔包装,但发展缓慢。所以,发展高阻隔材料包装乃是我国药品软包装的一大趋势。
2.5 抗菌自洁净材料:尽管药品生产的洁净环境是按照GMP要求设计的,但任何一个剂型生产和包装过程都不可能绝对无菌[3]。另外,有些药品在启封以后并不是一次用完,而是多次使用,由于启封以后包装的密封性能大大下降,因此很可能被微生物污染,所以,为延长药品保质期,保证用药安全性,研发和使用具有抗菌自洁净功能的药品包装材料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在塑料等基体中复合纳米二氧化钛、纳米银等抗菌剂,获得了具有抗菌自洁净功能的材料,但这些研究还刚刚起步,应用于药品包装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它的相容性、广普性和长效性等问题。因此,这将是今后药品包装材料开发与应用的一个热点和主要方向。
2.6 纳米包装:纳米包装改变了传统技术,能最有效地利用原子、分子赋予材料的高新特性[7]。纳米纸、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纳米粘合剂及纳米抗菌包装的发展将为药品软包装开辟新的领域。
药品包装材料是一个多元载体,其质量一直受到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药品包装材料生产时所用的材质、配方、生产工艺,以及生产时添加的一些附加剂中的部分成分不仅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而且在临床使用中对人体也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4],所以药品包装材料质量与药品的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必须依法加强对药品包装材料的监督管理,药监部门还将定期检验包装材料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制订合格产品目录,公布不合格产品,确保其符合药用标准,符合人体健康要求。在注册审批上,原来国家和地方的两级审批,改为国家一级审批,由指定的检验机构按照新标准,对申请注册的药包材料进行检验。预计未来循环经济将成为包装行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包装废资源回收利用将实现产业化、绿色包装材料将获得大力开发和发展、包装基础工业也将加速发展。
随着对药品包装材料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包装材料领域的应用,药品包装材料必将向更加方便、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方面发展,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1] 杨文展,王恕.药品包装与用药安全性的思考.中国药房.2000,11(6):246
[2] 金宏,纪炜.蔡弘.药品包装用材料和容器的质量要求,中国药品标准,2002,3(3):61
[3] 雷岚,邵元福,张纯,等.国内输液生产供应现状分析.药学实践杂志,2002,20(3):162
[4] 茹仁萍,唐红英,严俊.输液包装革命悄然兴起.中国药学杂志,2002,37(10):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