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东日报》对马列主义的传播

2013-08-15 00:51崔银河
关键词:李宁列宁马克思主义

崔银河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泰东日报》创刊于1908年10月3日,为日俄战争后大连地区第一份中文综合性日报。创刊初期每日发行2版,后增加到每日10版,设要闻版、社会杂闻版、文艺版、广告版等;除了整个东北地区发行外,还在北平、天津、华北地区设发行站,最高时曾达到日发行量12万份以上[1]。《泰东日报》虽然由日本人控制,但是爱国知识分子傅立鱼曾经担任过一段时间该报编辑长。在傅立鱼主笔下,《泰东日报》有着明显进步倾向,虽未能开辟专版宣传社会主义革命,但是却能自觉、主动地在各个版面上不时刊发宣传、介绍国外无产阶级革命情况的消息、新闻和报告文学。尤其是当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整个世界为之震惊,非常想知道领导十月革命的列宁是一个什么人物;当然,这也是当时许多中国读者很为关心的事情。为了解开迷困,苏联十月革命胜利2周年时,《泰东日报》于1919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连续13天在第5版转载了由该报编辑鹃魂翻译、取自美国一位曾在苏联亲身经历过十月革命并和列宁有过较多接触的记者魏廉撰写的纪实报告《六个月间的李宁》(李宁即列宁),以解读者之期盼。

《六个月间的李宁》总计约6100多字,针对当时不只许多中国人,而且各资本主义国家百姓均对世界上第一个由劳动大众掌握国家政权的苏维埃神话的种种疑惑,开篇直击这一疑虑。“俄罗斯劳农共和国的首领尼皋赉李宁……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何本领?撑持过许久的日头呢?”尽管是一个设靶反问式,却把所有关心苏联十月革命的读者心中最大的不解与担忧直接点了出来。“有的称赞他是个人群中的生佛,福星,救世主。又有的咒诅他是个世界上的恶魔,暴君,破坏神……”但是,列宁真的“若是到了中国来,不要说你的僭窃总统做不成,权势保不住,就是吃饭,亦恐怕困难呢。你想这奴隶根性太深专制遗毒太重的老头儿们,听得怎么不吓的见了李宁两个字就同蛇蝎一样呢。”当时的中国,对于苏联十月革命、对于列宁,最为害怕、恐惧的是以袁世凯为首的那帮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此刻正盘踞在北京城里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北洋军阀。作者用犀利笔锋直指这帮窃国大盗,这样的开场白确实给人一种极为提升士气的阅读快感。

接下来,文章介绍了这位美国记者原本只是从报纸上看到一些关于列宁的消息,等他见到了4位俄罗斯进步青年并听他们讲了对于列宁的印象后,心中更加升腾起了想要亲自见一见这位革命伟人的愿望。不久,当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并召开庆祝大会的会场上,魏廉终于见到了这位让他既充满好奇感又非常敬仰的伟人,只是这一见,却又让他大失所望。“国民大会的主席,突然登坛说,现在请同志李宁君演说……我们虽是早已将他的容貌描写在心中,但是现在眼前的李宁,和我们所想的,恰是一个相反的人物。我们想他必是个容貌魁伟,躯干雄壮的人物;那知他的身材却很短小,风采尤其不扬,头发飞蓬,恐怕梳齿亦不能梳入,他的声音又粗又鲁,又干燥,演讲亦很无味,只将两个拇指从胸腋方面插入背心内里,把身体往前后的摇。我们听了一小时,满想发现以前那四个人所说得引力的究竟,可惜终是无效。”

作者蓄势至此,恰到时机的一个转折,借助一位老农民对这场革命欢欣鼓舞心情的描写,将苏联老百姓对列宁的崇敬之情真实地传达了出来。“但是庆祝新政府成立聚集在思慕尔尼会场的农民代表们,如何亦能见他们的欢喜快乐。当中有一个老人,对众演说道,“同胞(lovarishehe)我实在是欢喜,旗子已见他在空中飘扬,音乐亦听见了。我是如飞腾一般赶来的。我虽是住在黑暗村庄的一人,可是现在诸位已把文明的光辉赐给我们了。乡下人是什么事亦不明白的,却教我来到此地看见了。我们看见这样令人惊叹的变化,真是喜得十二分。从前的官吏们,很是欺负我们的。现在的官吏们,却非常的亲切了。以前我们要想看看此宫殿的外面,是不能够的。今天亦能够来到这里面了……”

就是这位其礼貌不扬的小个子,让广大农民翻了身,成了自己土地的主人,从此再也不会惧怕那些曾经欺侮过他们的官吏,而且还能和如皇帝一样的列宁握手。于是,这位老农民由衷地喊出了“列宁万岁”。作者通过一段看似单调的借情喻意笔法,把广大老百姓心中对列宁的崇敬之情,形象化地表达了出来。

作者在文章中更想告诉读者的是:这位苏联十月革命的领导人列宁,在夺取了政权、成了苏联最高领导人之后,并没有像前俄罗斯帝国沙皇那样,高高在上、脱离百姓,成为不可一世的君主,而是“如同大众吃的黑麦面包和粟米粥,他自己和他夫人他妹子食的,亦是一样。革命党一天做十二点钟至十五点钟的事,他每天亦办理十八点钟至二十点钟的公事。他热心国务,往往废寝忘餐……”这就是人们所好奇的伟人。在取得了政权后日理万机的日子里,列宁显现出超强的治理与领导国家的能力,把一个百废待兴的苏联,建成了令人赞叹的社会主义国家。

苏维埃这一新生事物和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彻底地触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秩序和固有利益,必然要引起其他利益集团的极度仇视、反扑。作者在文章中写道:“当时曾有一个中流阶级的少年告诉我们,说我现在预备得有一百万卢布,赠给扑杀李宁的,除我以外,因为同一目的愿出一百万卢布的同志,已有十九个人了。但是李宁对于这些危险,丝毫不恐惧,他依旧安然往来于埋有地雷的陷阱道路,或是遇着常人惊慌失色的大事件,他亦泰然自若,丝毫没有震动的模样,真是寻常的人所不能及的”。

这种大无畏气质方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作者通过这一对比描绘,将列宁其貌不扬的外貌下所映衬出的伟大人格魅力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文章最后则是鹃魂借助于前面对列宁的描写,转而再次运用对比法,将列宁与当时中国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作了一次极具形象化的对比。鹃魂认为,孙中山同样是中国的伟人,中国的列宁,但是相比列宁,孙中山则在治理国家、消除敌对势力的反扑方面完全没有列宁的智慧和果敢,显现出了软弱的性格。“我们中国第一次革命的时候,革命的领袖是孙文。论起孙文的为人,我们却不敢说他在李宁之下。他的忠诚、崇实、公正、坚忍各点,都是他人所不能及的,只是稍为软弱疏忽一点。那年急于议和不把革命事业做个彻底,却说是使同胞互相践杀,有失本来救国救民的宗旨,就硬加上一个爱好和平的美名,还说是仁慈,唉,简直是软弱罢了。”

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晰,就是既对孙中山的软弱退让感到可惜、气愤,同时更期盼中国也能够有一个如同列宁一样果敢,而不是如孙中山那般软弱的伟人来扫除军阀统治,让人民当家作主,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生、民主、民治”国家。通读完毕,本文认为,文章以美国记者魏廉本人和列宁共计6个月的接触为时间节点,详尽、真实地介绍了这位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人,以对人物的介绍描述作为文章切入点,把当时这场对全人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革命过程以及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真实且极具亲和力地介绍给中国读者,在当时那一代积极寻觅光明、找寻进步思想的中国人心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李大钊曾经就此说过,“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20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2]。

光亮撰写的《马克斯主义底特色》于1921年11月4日、5日连续刊登在《泰东日报》第5版,此时第5版已将栏目名改为“新世纪潮专栏”。这一天距中国共产党成立刚刚过去4个月,仅以发表时间看,就可明显感觉到这是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摇旗呐喊,助威叫阵。正如文章题目所指,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就是要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或者说特色,作者解释道:“马克斯主义底特色,一言以蔽之,就在于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底特色,即在于注重物质的条件,所以我们可以说,马克斯主义底特色,在于注重物质的条件,轻视了物质的条件,便不成马克斯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特色原来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核心意旨则是“注重物质的条件”。然而,这里所指注重物质的条件要素与其他哲学思想的不同基点是什么,文中没有予以正面回答。但是,作者借助于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相对比,从另一角度阐明了社会主义必定要兴起这一真理。“资本制度是历史底过程。他从这个里面发现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来的生产力,以足实行社会主义了。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必定要灭亡,社会主义必定要兴起。这种重要的证明,很可以增加我们底确信和勇气。”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灭亡,社会主义必定会兴起;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来的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同样可以继续得到发展。马克思这一观点在当时来讲无疑对信仰其理论的人们是一个极大精神鼓舞。也只有与人类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发现、领悟、体验到马克思主义学说所具有的强大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这就是作者的结论。

作者同时以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为靶向,来对比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其的不同,对比到底谁的思想是正确的,是切实可行的;谁的思想只是空谈与空想。文中以自由平等为概念基点,来阐明二者思想立论点的完全不同。“同是讲自由平等,而所根据却不相同,空想的社会主义者,以为自由平等是绝对的真理,现在的社会不自由不平等,所以非改造不可,这种说法,自然有一部分真理,然而没有实力,很难发生实际的效果。马克斯的根据却不然,他并不以为自由平等是什么绝对的真理,他只以为自由平等是生产力发展到某程度后才可能的。他根据其独特的学说去观察资本家社会,就证明了资本家社会底生产力已足致人类于自由平等之域了。所以他主张要建设自由平等的社会,必须先打破资本家社会,这样一来,无力的社会主义,就变成有力的社会了。空空洞洞无根据的自由平等,就变成实实在在有根据的自由平等了,抽象的理论,也变成具体的事实了。”作者所言极对,理论观念中的自由平等根本不可能是绝对的真理。只有把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定型的、不再具有进步特征的本质变化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彻底打破之后,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从这一立论点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学说常常是以一种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的变化发展,从中寻找出一条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道路。有学者曾经总结道,马克思主义是在“认识世界各个特殊领域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同时,它又反过来指导人们在这些领域中的认识和实践,成为人们在这些领域中从事活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人们关于世界普遍本质的观点,是世界观;人们用这种观点去指导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它就又是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3]。

共产主义实现的基础是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来完成,这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理论阐释。为此,作者又回到了前面所阐述的命题。“共产主义的条件,就是生产力十分发展(生产力十分发展,又当以生产社会化为前提)。生产力十分发展了,一方面,职业就可以自由选择,因之人人都可以尽其所能(各尽所能,乃是不加强迫,自由劳动底意思,在现在社会是做不到的),其他方面,生产品就非常丰富,因之人人都可以取其所需。总之‘自由劳动,自由消费’的社会,要以生产力非常发展为前提。”是的,只有在自觉自愿状态下各尽所能,极大地发展生产力,方才能够各取所需;这亦是共产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在文中虽然被认定为是一种现象,但这却是能够表现出哲学观念的现象,更是哲学层面所指能揭示事物本质的现象。事物的本质需要现象将其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的往往就是事物的本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任务就是要透过现象去揭示本质。

何为精神,何为物质,不仅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论战的焦点,也是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论战的辩论点。只有彻底弄懂了这一不同立论点,才能真正地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予以把握,这也正是这篇文章所要阐释的另一重点内容。对此,作者是这样解释:“精神的构造,与物质的构造有密切的关系,离开物质的构造空谈精神的构造,是一件无益的事。由上所说,可得如下的结论。马克斯主义底特色,在于处处顾到物质的条件,要建设怎样的社会,必须先找到那个社会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一定的‘精神的构造’必须与一定的‘物质的构造’相应。物质的构造是一点一滴堆积成的,精神的构造也是一点一滴堆积成的。所以讲自由平等,也不是可以一跳跳过去的,是要与那物质的构造相适应的。换句话说,只有由较不自由进于较自由,较不平等进于较平等,决不能由不自由跳到绝对的自由,由不平等跳到绝对的平等。”确实如其所言,这个世界上既没有抽象的自由和抽象的平等,也没有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平等,只有与该社会物质基础相适应的自由和平等。物质是基础,精神只是其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精神思想必须自觉地适应其所依赖的物质基础。只有依赖于相应的物质基础之上,才可能有相应的上层建筑——精神与思想。这更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要义。因而,马克思所认定的自由只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循序渐进过程中方可能实现的自由,这是一种有限度的自由,有条件的自由。马克思所主张的平等,同样也是必须建立在相应物质基础之上的平等,是必须与物质基础相适应的平等,而不是抽象的平等和绝对意义上的平等。这就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之后所要阐明的主旨。该文对这一主旨的阐释使用的是一种钻木取火法,但从中见到更多的则是作者于执着中显现出的清晰的理性思维功力。

读过《马克思主义底特色》一文,引发了笔者深深感触:想当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曾经有着至高无尚的地位,人们言必马克思、语必恩格斯;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东欧巨变和前苏联解体,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开始怀疑、轻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当社会进入到了21世纪后,人们的认识观、价值观、信仰观更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显著移位,马克思主义似乎渐行渐远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不管如何,需要记住的一点就是:正像世界上没有任何可以被全盘否定的事物一样,马克思主义当然更不可能被否定,其中那些有着极强哲学光辉和严密逻辑性的原理与方法更是能对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的思想与认识产生着相当理论指导意义,因而在90多年后的今天,重读光亮撰写的这篇文章,也就更加让人感悟到其在当年所具有的思想启蒙价值。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4]。确实如其所言,十月革命既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但是,马列主义要想传入中国,则必须依靠大众传媒的媒介作用力不可,而在日伪统治下的东北,日本侵略者最为害怕的就是进步思想的传播,他们首先要控制的就是大众传播媒介,利用传媒工具“最大限度地进行欺骗宣传,麻醉中国人民的意志,灌输殖民思想,掩盖其侵略野心”[5]。但是,中国人民从来就不缺少反抗的智慧和勇气,通过对《六个月间的李宁》和《马克思主义底特色》两篇文章的解读,可以清楚地看到报纸编辑通过大众传媒宣传进步思想、启迪百姓觉悟的自觉行动,这一切无疑给希冀革命的东北地区四千万中国人播撒下了先进思想的种子。

[1]张挺.大连百年报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10.

[2]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J].言治季刊,1918,7(1):1-2.

[3]陈晏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64.

[5]顾明义.大连近百年史(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1295.

猜你喜欢
李宁列宁马克思主义
回望祖山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Progress in quantum well and quantum cascade infrared photodetectors in SITP∗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跌宕起伏“李宁”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