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娟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是学校广大学生的优秀代表和先进分子,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营造良好学风校风,构建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培养好学生党员,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的特殊性,造成了高职学生党员的培养出现了种种困难。因此,为加强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切实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开创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新局面,就需要全面客观地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现在很多职业类院校学生党支部书记是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或者专任老师兼任,有的教师根本没有从事党建工作的实践经验,对党的基本知识及党员发展程序也知之不多。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缺乏有意识的指导和培养,工作方法简单粗糙,容易挫伤学生入党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党建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而作为学生支部书记,他们的作用却非常重大,因为他们不仅要挑选和发展优秀的积极分子入党,同时还要对学生党员言传身教。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对党建基本知识的掌握,同时身兼多职,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党员的培养中来,势必将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和整体素质,所以学生党建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须引起高度重视。
由于高职院校实行三年的学制,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基本都是在校外实习,学生在校时间短,入党前培养考察的时间相对较少,很难达到发展学生党员过程必备时间的要求,这就出现了“学生在校时间短与学生党员发展过程必备时间相对过长的矛盾”。
以我院为例,存在对口单招、新疆班、蒙古班等三种形式。由于生源的不同,带来的问题就是学生的素质存在高低差异。学生入学时的心态也不相同,有的对党的知识没有系统认识,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有的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存在为了将来找一份好工作或是迫于父母亲友的要求,或是从众心理,或是将入党与评奖评优等同看待等等,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学生入党后,学校缺乏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再教育和考核,所以党员的质量差强人意。
学生党员培养工作是发展党员工作和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基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通过举行短期的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培训班,看视频听讲座等党课的形式实现,因此,“如何丰富党课的形式,使党课更加生动,易于大学生理解和接受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为了教育好学生,党课就不能够照本宣科,空讲理论,如果这样做的话,不仅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从而抵触党课,自然就会影响到学生党员的培养。此外,党课只是短时间的培训,是集中式的学习,很容易出现走形式的情况。从而使得党课成为了一种纯粹的学习任务,学生上完课就走,他们不仅在课堂上未受到教育,而且课后也缺乏后续的学习。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长效的培训教育机制,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好学生党员。
在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中,部分基层党组织考察发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甚至出现重发展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教育等现象。有的高职院校一味强调党员发展的数量,而缺乏对入党积极分子的长期培养和考核,质量关把握不严,从而导致了部分学生党员认为入党后就进了“保险箱”,出现了“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的现象,依然把自己混同于普通学生,给党组织带来负面影响。另外由于三年制在时间上的限制,使得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力度不够,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学生党员应该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表率作用,因此这需要有一个监督机制和和惩罚机制,同时相应的表彰优秀党员的奖励机制也需要健全。
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上素质过硬,同时在思想政治素质上也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因此,必须以积极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激励他们,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党建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抓好了学生党建工作就是抓住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龙头!把优秀学生发展入党,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入党前后的教育培养与考察等过程,对发展对象本人是一次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对参与发展工作的党员是一次教育和再学习的机会,对周围的同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起到“发展一个,影响一批”的效果。为组织发展工作铺路搭桥,为党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加强党建工作,大力发展学生党员,是当前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是当前高职党建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应结合高职发展的实际,创新党建工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途径.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的现实无法改变,要保证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必须在入党积极分子阶段加大培养教育力度,从新生一进校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广大学生开展入党启蒙教育,通过开展现场咨询、党的基础教育、优秀学生党员先进典型事迹宣传等方式,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培养和激发学生入党的愿望和热情,动员更多的同学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高职院校党校在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内容上,要以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为主,突出入党动机教育、党性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党的性质、宗旨、目标、任务、党员标准等问题,不断端正入党动机,为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奠定思想基础。
在学分制改革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模式教学将逐渐消失,党建工作进公寓将成为必然。在健全党建工作队伍的同时,可以以公寓为单位,建立公寓党支部,以楼层为单位,建立楼层党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建立党员责任区,让学生党员在公寓定期开展党建学习、宣传、服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党组织就在身边。在公寓进行党员示范寝室挂牌,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学生中开展向党员看齐,争创文明寝室的活动,努力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与渗透力,把党建工作深人到每个楼层、每个寝室。适时在公寓推出党员文明服务岗,积极为广大同学排忧解难,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同学自管、互助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社团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良好的组织优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推进基层党团建设的重要阵地。在高职院校中,一般会有2/3的学生参与各种社团活动。社团的骨干都非常热心于社团工作,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学生会员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学校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可配备专业的党员教师对其中优秀的学生骨干进行培养引导,实现党建工作在学生社团的有效渗透,有效发挥党建工作对学生社团的政治引领和思想引导。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且基于共同爱好而形成的学生组织,必将成为今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载体。条件成熟的院校可以尝试在社团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
网络是大学校园的重要宣传阵地之一,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要占领网络阵地,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运用学生党建网站或主页、飞信QQ群、党建微博等,在网上开展内容充实、直观、富有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帮助广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坚定理想信念。通过网上的学习讨论、党建活动信息传播、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公示、党组织与学生网上思想交流沟通等多种渠道,取得广大学生对党建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党建工作和活动中来。
党务工作者是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是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具体操作者。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党务工作者队伍。要像选拔、培养学术骨干一样重视选拔、培养党务工作人员,配齐人手、配强人员、落实待遇。其次,有效发挥学生党员在党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党员是学生骨干,是学生队伍的核心,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他们与广大同学朝夕相处,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同学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应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自身优势,建立“传帮带”的工作机制,与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对各条战线上优秀学生的推优、培养、发展等工作,切实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合力。
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党员素质和培养质量,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党员发展的全过程。很多党组织认为把学生发展成为党员后,学生党建工作任务就完成了,放松了对学生党员的要求。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与管理机制,学生党员自身在思想和行为上也出现了松懈。因此,要保证和巩固所发展学生党员的质量,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入党,就必须要加强和完善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与管理机制,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和管理。特别是在校外实习工作的学生党员,要利用网络、当地资源,严格组织生活,开展对党的理论、政策与工作实践讨论活动,加强党性锻炼,使学生党员进一步树立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实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的目标,巩固和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是一个有待大力拓展的领域,其中蕴涵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和契机。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其自身的运营机制尚不成熟,有待于在实践中加以逐步完善。学生党建工作作为高职院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进一步地加以深入研究和探索,使之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陈霞.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9,(07)
2 田清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问题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5)
3 廖小杰,李金涛,张勇.大学生党员再培养实效性研究[J].管理观察,2008(16)
4 黄志坚.高职学生党建工作方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5 王赣华,旷永青,葛莉,蒋峰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方向与主要着力点[J].教育与职业,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