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青清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的”“地”“得”为现代汉语的主要结构助词,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掌握结构助词是一个难点。在学习中,因受母语影响,再加上结构助词本身用法的复杂性,维吾尔族学生常出现如遗漏、误加、混用、泛用等偏误。
结构助词运用得是否得当,会影响整个句子语义表达是否具有完整性。维吾尔语没有与结构助词相对应的虚词,其采用形态变化的方式表达对应的语法意义。像维吾尔语中的关系形容词,就是由其他词类结合一定的附加成分派生而成的,如:jɑz①(夏天)加附加成分-变成(夏天的),(夏天的衣服);syz(过滤)加附加成分-yk变成syzyk(清澈的,透明的),syzyk su(清澈的水)等。因为母语没有结构助词,所以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遗漏结构助词时往往意识不到。
误例:(1)新疆有丰富地下宝藏。
(2)我们要更好为人民工作。
(3)这字写很漂亮。
以上误例正确的汉、维表达如下:
(1)新疆有丰富的地下宝藏。
∫in諨a鬒mol jεr asti bajliqi掼 iaε.
新疆 丰富 地 下 向宝藏 具有
(2)我们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xεliq yt∫yn teximu obdan xizmεt qilajil.
人民 为了 更加好 工作 让我们作
(3)这字写得很漂亮。
bu xεtlεr nahajiti t∫irajilq jezilidu.
这 字很漂亮 它被写
由上例可以看出,(1)(2)两例的维吾尔语句中,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没有任何结构助词连接,但用汉语表达这两个句子时,修饰语和中心语间必须带上结构助词。若维吾尔族学生对维、汉语的这一语法差异不加区分,他们在遇到这类句子时便很容易发生遗漏偏误。这里要说明的是,诸如例(3)一类的句子:“得”在汉语中用于补语之前,是补语的标志,而维吾尔语里没有补语。维吾尔族学生遗漏结构助词“得”,除因为维吾尔语中不出现相当于“得”的助词外,还与维吾尔语没有补语有直接关系。
汉语的结构助词“de”在书面上通常有三个:定语后面和“的”,状语后面的“地”,补语前面的“得”。因此,它们也就普遍被分别视为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标志。但在实际运用中,“de”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出现在句子里。像“木梳子”、“文化知识”、“语文老师”等短语中,作定语的名词与中心语紧密结合,不表领属关系,而表事物的属性或人物的职业,这时,定语和中心语间就不加“的”;再如“常常看新闻”、“经常锻炼”、“写完了”、“看仔细”,状语和中心语间、中心语和补语间也不加“地”和“得”。如果对此不甚明白,学习者的表达中就会出现“木的梳子”、“文化的知识”、“语文的老师”、“常常地看新闻”、“经常地锻炼”、“写得完了”、“看得仔细”这样的偏误。
汉语把语序和虚词用做重要的语法手段,而维吾尔语的语法手段是通过形态变化来实现的。像维吾尔语名词的从属性人称范畴,是通过词干后加从属性人称附加成分表示对事物的从属关系。①如mεni耷(我的)、binzni耷(我们的)、seni耷(你的)……其中“-ni耷”这一附加成分在汉语中可以对应地翻译成“的”,这给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中造成不少干扰。他们误以为,只要是维吾尔语中带“-ni耷”的形式,就可以转换成汉语的“的”,造成误加结构助词“的”的偏误类型。例如:
(1)我自己的书。
我的 我自己的 我的书
误例:我的自己的书。
(2)你上大学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sεni耷 alij m藜kt藜pt藜 okukiha耷ni耷 arzu耷z t∫okum emεlgεa∫uridu.
你的 大学 要上学的 愿望 一定 实现
误例:你的上大学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3)他心里的怨气真不少!
uni耷 it∫idikini耷 lεlimi rast az εmεs!
城市扩展面积:城市扩展面积指某一时间段内城市扩展的面积,具体数值等于本期城市规模减去上期城市规模。其计算公式如下:
他的 心里的 怨气真不少
误例:他的心里的怨气真不少!
维吾尔语中,像以上例句中的“你”、“我”、“他”这样表从属性的人称代词后应接有词缀“-ni耷”,这个标记性词缀是不能省略的。和维吾尔语不同,当汉语人称代词与反身代词、表亲属称谓的名词等组成偏正短语作定语时,人称代词后的“的”一般要省略,如“我姐姐的外衣”、“你母亲的职业”及上例中“我自己的书”、“他心里的怨气”。维吾尔族学生在表达一个汉语句子时,其脑中必定会进行语码转换,即在表达汉语之前,先想到的总是这句话的维吾尔语表达,然后才通过对应翻译的形式生成汉语。既然说到“对应翻译”,那么误加“的”便成为维吾尔族学生受母语影响下的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情况。
维吾尔语无补语,它的定语、状语出现在句中时,不会有像汉语结构助词“de”那样明显的标记性词语。
(1)我们应该学习中国的历史。
biz (諨u耷go) tarixini ygnifimiz kerεk.
我们 中国把历史 我们学习 应该
(2)他们昼夜不停地工作。
ular (keqε-kyndyz toxitimay) ixlεwatidu.
他们 黑夜 白天不停他们正在工作
汉语明确使用三个结构助词“de”是为了在书面上更好、更清楚地表示定中、状中、中补三种结构关系。在学习中,部分维吾尔族学生常对此感到困惑,他们只知道汉语有三个不同的“de”,而对于这三个“de”应该怎么用,什么时候用,该用哪一个并不十分清楚。
(1)阿丽亚说地很对。
(2)他们一家热情的招待我。
(3)以前学得知识对我现在的帮助非常大。
(1)句中“对”是“阿丽亚说”的补充说明,在句子中充当补语,表示阿丽亚说得怎么样,它前面应该用“得”而不是“地”。(2)句的“热情”一词是修饰动词“招待”的状语,其后应跟“地”。(3)句中,“知识”不是“学”的补充说明,再者,补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而“知识”是名词,在句中不可能成为补语。反过来看,“学”对“知识”有修饰、限定的作用,但它又不是状语,所以“学”后的“de”只能为“的”。
结构助词混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维吾尔族学生对三个结构助词的使用方法还不甚清楚,他们的理解仅停留在“为用而用”的层面上。为了搞清楚“的”、“地”、“得”各自所承担的句法功能,维吾尔族学生还需进行大量相关的练习。
结构助词的泛用主要表现在“的”的泛用上。“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它不只是定语的标志,还能附着在实词和短语之后构成指称人或事物的“的”字短语,如“吃的”“穿的”“我知道的”;与“所”组成“所……的”的名词性短语,如“所想到的”“所见过的”“所说的”。除此之外,“的”还有作为语气词放在句子末尾,表肯定语气的用法,如“他今天会回来的”、“我不会忘记你的”。“的”的这些复杂用法,让一些还未真正掌握汉语结构助词的维吾尔族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是能用“de”、该用“de”的地方就尽量用“的”,句子总不会错。这种错误认识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促使“的”的泛用偏误的发生。例如:
(1)比赛的时候你要快快的跑。
(2)玉素甫的汉语说的特别好。
(3)我毫不犹豫的说:“没有!”
(4)我看到他的口袋里的印着五星的印章。
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结构助词出现的种种偏误主要受其母语影响,这种影响也能用语言距离来解释。语言距离可以看做语言现象或心理现象。语言距离促使或阻止语言迁移的发生。……如果学习与母语距离小的语言,学习者就会很快发现语言的相同点,在用二语交际时会将有潜在可能的语言相同点迁移。如果学习与母语距离大的语言,即使有相同的表达方式,学习者也倾向于不迁移。①汉语是汉藏语系的语言,维吾尔语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它们之间隔着最远的距离即语系,这就使母语是维吾尔语的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因“倾向于不迁移”而发生偏误。除此之外,学生不丰富的汉语知识和个体差异会造成偏误的发生。因此,建议维吾尔族学生通过多听、多读、多说、多练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汉语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结构助词的用法及其他汉语知识。
注释:
①按:本文采用宽式国际音标记录维语例句.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赵相如,朱志宁.维吾尔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3]王加林.影响语言迁移的几个因素[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