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风歌》的艺术特色及文学史意义解析

2013-08-15 00:42陈静颖
文教资料 2013年12期
关键词:楚歌刘邦大风

陈静颖

(商洛学院 外语系,陕西 商洛 726000)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途径故乡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充分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大风歌

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大风歌》的时代背景解析

(一)历史背景

刘邦当上皇帝后,于公元前195年出兵东征,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后的回归途中,经过沛县邀集家乡旧友和父老兄弟一起饮酒,在宴席上唱起这首《大风歌》,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心情。

(二)文学背景

西汉初建,天子初立,为奖功绩,遂封诸王。

英布其人,正在其中,按其功勋,乃王九江。

因其异动,刘邦发兵,苦战得胜,凯旋回乡。

酒宴之上,不胜觥俦,豪饮之下,乃成此歌。

大汉政权刚开始建立,汉高祖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胜利凯旋,荣归故里的庆功宴上,情不自禁,思绪万千,饮酒高歌,创作出千古史诗《大风歌》。

(三)基本含义

刘邦《大风歌》前两句诗气魄豪壮,雄迈飞扬,充分表现出一代英雄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气概。后一句诗则表达了刘邦要巩固大汉王朝的统治,急需招揽人才的心情。依据史书记载,刘邦唱此歌时“泣下数行”,可见他情绪十分激动。这是一首成功的凯歌,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全诗充满霸王之气,气魄宏大,意气风发,境界非同凡响。

毛泽东曾多次评价赞誉刘邦和他的《大风歌》时说:“这首诗写得很好,很有气魄。”并认为汉高祖刘邦没有读过几天书,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很不容易,并在多个场合咏唱。

二、《大风歌》的艺术特色

《大风歌》这首诗艺术特色十分鲜明,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一是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全文只有短短3句,23个字,却涵盖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既有大风起云飞扬的自然景观描写,时代背景的高度精练概括,又有威加海内、创建大汉王朝,平叛凯旋、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的志得意满的壮志豪情,还有急于招揽勇士贤才,巩固大汉王朝政权,保卫边疆的渴望和忧思。二是思想深刻,逻辑性强。在极短的篇幅内,既写出了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群雄争霸,创业的艰难,又揭示出了平叛归来,巩固政权,守业的不易,流露出急于招揽贤才勇士镇守边疆的渴望。全诗主题突出,层次分明,高屋建瓴,哲理深刻,思想性极强。从逻辑推理来看,先写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再写威加海内建立大汉王朝,平叛归来的豪情壮志,后写招揽贤才勇士镇守边疆的渴望,顺理成章,层层递进,十分严密。三是对比强烈,跌宕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全诗选材精当,跌宕起伏,写法独特,雄伟壮丽,气势恢宏。既有风起云涌的自然景观时代背景的刻画描写,威加海内的豪情壮志和荣归故里的志得意满,又有安得猛士守四方的忧郁和渴望。动静描写、喜忧对比十分强烈,逐层递进,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艺术感染力极强。

三、《大风歌》的内容解析

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沛县丰邑人,汉朝开国皇帝,著名政治家、军事统帅。秦朝末年,刘邦曾任亭长。陈胜、吴广起义后,他在沛县起兵响应,成为起义军首领之一。秦亡以后,他先后消灭项羽的军队及其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创立了大汉王朝。

“大风起兮云飞扬”,对这一句的理解,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形势。“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形势为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王朝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运气。“大风起兮云飞扬”,既是自然景观的描述,又是客观的时代风云,为全篇抒发豪情设置了恢宏自然的时代背景。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句是说刘邦自己平息叛乱,荣归故里。邀请旧日好友一起饮酒庆祝,喝到醉醺醺的时候,刘邦一面击箸,一面唱这首《大风歌》。这时的刘邦不但推翻了暴秦,经历了楚汉相争,艰难地战胜了项羽,成了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而且刚刚经过恶战,好不容易才平息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令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从“威加海内”四个字中就不难看出他此时的一派志得意满,胜利凯旋的豪情壮志和心态。然而,眼下的异姓王诸侯各据一方,随时都会爆发英布那样的叛乱,又使他内心深处对如何守住这份霸业,巩固汉王朝政权,充满了忧虑、恐惧和悲哀。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一句表达了一种求才若渴的希望,也包含如何做得到的困惑。大业初成,急需效忠和真心辅佐自己保卫大业,稳定大业的“勇士”,可是这样的“勇士”到哪里寻找?如何才能得到呢?忧虑激切、深沉,困惑、悲哀的情绪难以排解。

四、《大风歌》的美学解读

刘邦这首《大风歌》诗,气象宏大,雄奇壮美,一气呵成,势如江河横溢,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朱熹在《楚辞后语》中赞道:“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壮丽而奇伟者也。呜呼雄哉!”这种壮美具体表现在:

(一)气势恢宏的魄力美。

整首诗把沧海变桑田、风云激荡的历史演变过程蕴藏在大开大合的意象营造中。“大风”横扫一切,象征了摧枯拉朽的历史变迁之力;“飞扬”的“云”衬托出大风的强劲,大有“狂飙为我从天落”之势。“大风”推动了“云”,由云的流动联想到人世的沧桑巨变,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风云所推动。诗人刘邦功成名就,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气油然而生:他从风云奇诡变化中看到了自己的从容镇定,感到了尊严和成就,获得了一种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美感。

(二)建功立业的成就美。

诗人刘邦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到达了建功立业的最高峰,确证了人生的最高价值,于是自然而然吟出了“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神来之句。这里的“威”含义丰富:有经过艰苦卓绝的征战取得胜利使征服欲得以满足的自豪感,有终成统一大业之后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成功感,有登上帝位之后“天下舍我其谁”的踌躇满志感,又有衣锦还乡向乡邻炫耀的自我荣耀感。令世人瞩目的功绩体现出一种催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成就美。

(三)求贤若渴的胸襟美。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句中的“猛士”是富有阳光之气的壮美,是智慧与力量的象征。他不仅指在沙场上冲锋陷阵的豪杰猛将,而且包括在和平年代治国安邦的良臣贤士,请贤臣求良将保家卫国是刘邦的迫切需求。一代雄主若没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岂能让“天下英雄入我彀中”?因此,“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刘邦求贤若渴的博大胸襟美的体现。

总之,刘邦的《大风歌》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充分体现了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实践诸要素的紧密融合,把刘邦作为一代雄主的非凡卓绝的伟人情怀、本质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

五、《大风歌》的文学史意义解析

(一)击筑慷慨歌《大风》,泣血深情悲《鸿鹄》。

《大风歌》记于《史记·高祖本纪》,《鸿鹄歌》记于《史记·留侯世家》。刘邦两次即兴而唱的楚词都是即兴而作,流传至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皇帝诗作。

《汉书·礼乐志》祭祀刘邦,必须演唱《大风歌》,遂成为汉王朝一项重要的礼乐制度。本来,诗被谱曲而唱之,就容易流传,而刘邦的《大风歌》诗、曲、舞皆佳,三美合一,再加上朝廷的礼乐示范,日益深入人心,朝野皆习,对两汉四百年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两汉文学艺术的直接源头。

(二)偶尔即兴一歌哭,从此天下遍楚声。

鲁迅《汉文学史纲》极为简略,却专门拿出一个第六篇章《汉宫楚声》,讲述刘邦歌诗对两汉宫廷文化巨大而长远的影响,可见鲁迅对其评价极高。

刘邦的《大风歌》诞生后,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楚风。最先接唱的是刘邦的戚姬。其次是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所作琴曲词《归风送远操》,达到了相当的审美品位。“凉风起兮天陨霜,怀君子兮渺难忘,感予心兮多慷慨!”唱得最好的,要数他的重孙汉武帝刘彻。留下了一批传世之作,情深,意美,词丽,在中外诗坛颇受重视。著名的《李夫人歌》: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而来迟。仅仅十五个字,却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凄美得令人心痛的意境,在真实与虚拟、梦想与幻灭的巨大反差之间,把真诚的爱情和执著的向往表现得那样炽烈、那样感人。楚歌不仅用以抒情,有时还被用以说事。如《汉书·司马相如传》《汉书·外戚传》。

(三)唤起屈子兴楚辞,催生汉赋昌汉文。

当人们在刘邦引领下唱着楚歌跳着楚舞,情怀依然难尽的时候,一种源于楚歌长于楚歌的新兴文体——汉赋应运而生了。这种“不歌而诵”的文章,既可作为楚歌的直接扩展,相伴而生,相得益彰,又可独立文坛,径自舒扬,比楚歌有着远为广邈的表现疆域和浩莽的抒情自由。全新的汉赋再经武帝、宣帝爷孙的大力倡导奖掖,遂成为两汉时期的主流文体。

今天,当文化拯救已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觉醒,当传统经典的不朽价值再次被惊喜地发现之时,是谁拯救了濒临灭绝的楚辞?是谁把屈原推向了当仁不让的辉煌?这里面固然有司马迁、贾谊、刘安、王逸等史学家文学家的撰述编辑之劳,但比这更重要的奠基导向之功,无疑应属那位天生爱唱楚歌的皇帝——刘邦。

(四)大风起兮云飞扬,江河连波写辉煌。

刘邦《大风歌》诞生后,在整个文学艺术领域刮起一股磅礴大气的雄风。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论:“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来艺术所难以企及的。”(《美的历程·四楚汉浪漫主义》)楚歌楚辞唱彻九州,成为上自天子,下至草民、抒情表意的一种活泼鲜灵的文化生态,让历史认知屈原,让文学、史学、艺术,都在沛然楚风、油然楚雨中,勃发雄奇与伟丽,生长豪情与浪漫。读《史记》、《汉书》汉代士人表意,则多为楚歌楚舞,还有继之以楚风辞赋的。这是我国古代文化生态开天辟地以来的一次重大变革。

综上所述,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作楚歌的皇帝,他的《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任何一本完整的《中国文学史》都要提到汉高祖的《大风歌》。以三句之诗二十三个字留名青史的,恐怕除此一首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首。正如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所言:“《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大风歌》开创了后代的雄健豪放派诗风,卓尔不凡的宏大气势,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跌宕起伏的艺术感染力,一直影响到现代和当代文学,像一座艺术的丰碑,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刘邦.大风歌.鉴赏[OL].[每日阅读],2006-1-27.

[2]王荣华.九万里风鹏正举——对刘邦《大风歌》的新解[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8(2)2006-6-15.

[3]南怀瑾.历史的经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20.

[4]任海滨,杜民喜.楚汉战争中刘邦用人心理探微[J].绥化师专学报.20.3.

[5]王立群.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191000字.

[6]范天成.刘邦,大风歌.情感底蕴新探——兼论汉初翦灭异姓诸侯王之得失.人文杂志,1994-3.

[7]刘隆有.刘邦,大风歌的文学史意义.百姓周刊,2012-8.

猜你喜欢
楚歌刘邦大风
大风吹(二)
大风吹(一)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人小鬼大狄仁杰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为什么叫“一把手”
楚歌作品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