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文化一点生长的时间

2013-08-15 00:54陈晓冰
未来教育家 2013年1期
关键词:内化研讨会学校

陈晓冰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初春时节,应邀参加了一个区级的学校文化建设研讨会。这次研讨会让我很兴奋,因为我看到了与往常完全不一样的学校环境。学校的走廊、墙壁挂着名人格言、学生字画、唐诗宋词;校园里建有别致的雕塑,雅致的主题园,精美的文化墙;教室里有开放式书吧,办公室有咖啡间……这些文化硬件的提升让我眼前一亮,同时油然产生一种喜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久冬的人终于盼到了初春——盼来了行政部门的关注与推动。

但是回来后,静心回味,兴奋中又多了一丝担心。因为在研讨会中,几位校长告诉我,校园环境的变化是用一学期时间赶出来的。教育局将今年定为“文化打造年”,明年定为“规范提升年”,一年要完成一项重点工作。于是,我开始隐隐地担忧,在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快餐思维下,学校文化会不会误入急功近利的歧途。因为诸多的事实已经证明,在激情澎湃、轰轰烈烈的背后,很难有文化的沉淀与新价值的落地生根。

于是,我不自觉地想到叶圣陶先生的话:“教育是农业”,想到龙应台说:“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我想,学校文化可不可以不用“打造”这样的词眼,不要给人以仓促,功利的错觉;改用“涵育”,像孕育孩子一样,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带着这样的思考,或许可以走得更远——

松绑,为文化护航。文化建设既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行政部门不妨淡去“评估者”的严肃,添上“服务者”的热情,帮助学校把脉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可以聘请专家、学者为学校文化建设“问诊”;可以安排名校长担任顾问为学校文化建设“把脉”;还可以学做“媒婆”,让名校和薄弱学校“联姻”,在帮扶中不断提升薄弱学校的文化品位。随着“政治优势”淡化与“运动模式”的消解,学校的心才能安静下来,师生的心才会沉静下心,“静悄悄”的思考和实践才能发生“潜滋暗长”的质态改变。

宽容,给文化以期待。学校文化建设有其发展的规律,既不能做成区域教育发展的速成工程,更不要一哄而上。因校制宜,才能恰到好处。就像有经验的农民面对不同的农作物,结合他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适时追肥浇水,适时除草松土。我有要有这样的气度,既让一些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先行一步,在探索中不断梳理和提炼学校的文化理念;也允许一部分还没有思考准备好的学校通过时间的沉淀来慢慢培植文化特色。拥有了一份宽容的心理,一种期待的心态,我们就不会去拔苗助长了。

沉淀,让文化能扎根。学校文化反映的是一所学校个性的基因,是一种深层次的积淀,是一个绵绵不断的过程。短时间的“速成包装”,可以让学校穿上光鲜的外衣,但是不是合身,是不是能够深入到每一颗心灵,都需要时间与实践去应证。从操作工艺的层面来讲,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经过“梳理理念”、“选择主题”、“挖掘内涵”、“建构体系”、“寻找载体”、“内化行为”这六大环节。而其中,“内化行为”关乎人的水平的提升,关乎文化在人的精神与行为上的扎根,时间沉淀是达成这一目标的不二法门。从这点上来看,学校文化建设在物质外观改变的基础上,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个性精神风貌的“涵育”将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就像一坛好酒,总离不开岁月的见证和参与。学校文化需要漫长的积累,需要缓慢的沉淀,更需要时间的发酵。

学校文化既需要动态的平衡,也需要相对的安静。一旦认定某种文化,某个方向,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是耐心的期待。“慢慢来”——用心看护,适时补充,不断修正,追求完善。给学校文化一点生长的时间,用诗人的浪漫去期待:“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猜你喜欢
内化研讨会学校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实录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王国钦《知时斋说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李元洛《诗美学》研讨会”在京召开
学校推介
2016年国际云和可信计算研讨会
朗读教学呼唤文本情感的内化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