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为领袖人才奠基——对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育使命的思考

2013-08-15 00:54王殿军
未来教育家 2013年1期
关键词:奠基领袖清华

王殿军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学校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校长,我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学校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学校使命应该是国家、民族、社会赋予学校的责任与学校对这些责任的担当。学校的使命既要传承历史,也要激励和面对当下,更要前瞻未来,面向世界。

宏观地讲,每个学校的使命应该都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但是,每个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校情况不同,社会行业分工对人才的需求也千差万别。所以,学校有同样的使命,但应该有不一样的特色。我特别赞成陈玉琨教授所说的一句话“办学要办奥运会,教育不搞世界杯”。世界杯只有一个项目,最后只有一个冠军是胜利者,其它都是失败者;而奥运会体育项目众多,各路豪杰均有用武之地,而且设有金、银、铜牌,成功者众。所以,学校只有走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为不同潜质、兴趣的孩子提供适应其个性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多样化的杰出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为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奠基

在清华附中近百年的历史中,我们不断传承、纳新,从“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每一个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再到“为领袖人才奠基”,我们走出了一条“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也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更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育人目标体系。

有人说,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了一个学校的灵魂和学生的素质。那么,“为领袖人才奠基”应该就是清华附中的灵魂。

许多人对“领袖”这个词比较敏感,容易理解为“政治领袖”。这与我们的定义相去甚远。我们说的“领袖”,是指在各行各业中热爱自己的工作,卓有成就并引领行业发展的人。用流行的话语来说,就是这个行业或领域中的杰出人才、拔尖人才。清华附中定位的“领袖人才培养”,其实是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智力优势方向、感兴趣的方向去努力发展,并最终取得成功。

一个杰出的人才,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往往就在一两个领域之中,人才最重要的是有特长、有专长。但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培养、评价和选拔,都采用“N 项全能”的标准,让孩子全面发展,样样精通。在一定意义上讲,每科都全面远不如每科都合格而某一科极其突出更有意义。

如何克服片面追求学生智育“全面”的问题?如何发现、保护、培养好那些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如何解决教育“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国家建设对人才需求”的现状?这些,都是清华附中关注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我国的各类著名中学必须把“为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奠基”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要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具有领袖那样的气概——坚韧刚毅、卓越追求。既然“办学要办奥运会”,那么自然,每个学校都应该努力培养各个项目上的冠、亚、季军,如何为每个奥运会项目的选手提供支持,即给学生提供适应其个性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就应该是我们实践的重点。

独具特色的领袖训练营

一直以来,清华附中一直致力于做好大中学衔接、多样化培养的工作,为一流高校输送各类优秀学生。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清华大学和清华附中就开始在高中试办“大学预科班”。20 世纪80 年代,为探索优秀田径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途径,举办了“马约翰体育班”;20 世纪90 年代,为探索理科拔尖人才培养,又试办了“高中理科试验班”;1998 年,清华大学附属学校“一条龙”整体教育改革实验计划启动,试办了“一条龙”试验班;2000年,试办“高中美术特长班”。2007 年,面向全市招收民乐特长生,与美术特长生联合排班,成立清华附中艺术特长班……

这些实验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意义深远。现在,我们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培养模式已趋成熟,在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具有专才的学生不仅能够得到附中老师的指导,还可以经常聆听大学教授的讲座。不仅如此,我们还在物理、生物、数学等科目上与多所大学以及科研院所建立了成熟的合作关系,如果一个学生希望得到导师们的指导,他只需要达到两个条件:第一,统筹规划好自己的时间;第二,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所以,在清华附中,只要你有能力和需求,学校将为你搭建攀登的桥梁;如果你愿意并且有能力站得更高,学校就替你寻找巨人的肩膀。

我想要强调的是,出“成绩”固然不容易,出人才则难上加难。为了能够给有专长的学生们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和平台,学校现在正在思考借鉴美国大学先修课程体系的理念,将其改革后运用到中国来。如果能够按照设想,让每个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自主选择想要学习的大学课程,给予学生更加丰富、有深度的课程,进一步推进大中衔接,那么,我们就能达到“将学生从应试化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缓解教育资源不够均等的问题,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缩短人才培养周期”的目的。

当今时代,青年领袖人才培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青年领袖”、“领导力”等词语也得到人们的关注。中学阶段对于这种优良品格的养成是非常关键的,具有奠基性的作用。从2009年开始,我们继承了清华附中勇于改革的精神,针对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大视野、大追求的弊端,开办了“学生领袖训练营”,这也是学生成长模式上的一次创新。虽然青年人不一定能成为领袖,但是我们认为,应该培养他们的领袖品格和领袖素质,比如:高远的理想、高尚的品格、出众的才能、超常的耐力、服务的意识,等等。

未来的路还很远

对于“为未来领袖人才奠基”这一命题,清华附中一直在努力完成一份漂亮的答卷,但是通过思考、实践、再思考的过程,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其实,我们并不缺少具有成为高层次杰出人才潜力的学生,缺少的是对这些“资优生”的培养。领袖人才的培养需要更为广阔的平台、更为坚实的支持、更为广泛的关注。

首先,由于我们单一的评价和选拔人才的体系,导致中学教育中功利主义盛行;由于我们没有全面正确地理解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真正涵义,导致在我们的中学教育实践中真正体现的是平均主义,追求水平一致,无论学生天赋如何,都接受完全相同的教育。我们没有正确理解“有教无类”,更没有正确理解“因材施教”。我们总是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谁也不该提“英才教育”,似乎谁提了就是歧视天赋不优秀的人,就是违背教育公平的原则。这样中庸的教育实践,浪费了“资优生”的智力资源,也让天赋平平的儿童苦不堪言。因此,我们应该精简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学科发展不搞平均主义,在普遍达标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在一部分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学科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总之,具有足够的自主时间,是杰出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其次,我们可能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应该以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为主,教师则主要起引导和总结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允许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可以在高水平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创造条件让“资优生”能在高中阶段走进实验室,走到科学家身边,在科学家的指导和影响下不断成长。我们一定要努力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成为创新人才的前提,应试教育的最大危害就是磨灭了优秀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成长的动力问题。

结语

给每个学生以最适合的教育,让我们的教育不仅是一种单纯提高应试成绩的技术工作,而应上升到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努力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的领袖人才的事业,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理想。即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可能不见得未来都会成为领袖人才,但是我们提供的教育能够在他们身上留下烙印,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我认为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我相信很多人可能也有和我们一样的理想,但是有的人则受现实条件和舆论所限,不愿将其付诸实践;有的人则宁可停留在教育的惯性舒适区,不愿迈出向前的这一步;我认为,任何一个理想如果不付诸实践,最终都难免摆脱“乌托邦”的质疑。所以,敢于提出自己的理想,在现实问题前能坚持自己的理想,能够在实践理想的道路上不随波逐流,坚持教育的底线,这才是清华附中人赋予自己的使命,也是我们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

猜你喜欢
奠基领袖清华
领袖风范
开拓创新,为特殊学生健康发展奠基赋能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孙清华作品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康婷康汇医院奠基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领袖哲学
平民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