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派词评的理论建构及其在词坛的影响

2013-08-15 00:48:04张彩云
皖西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张惠言词论周济

张彩云

(1.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一、常州词派在清代的词评条件及理论成就

(一)常州词派所面对的词评条件

常州词派的词评条件,一是其历史条件,常州词派是在政治动荡的社会环境及词坛上追求浙西派末流的形式技巧等弊端的情况下出现的;二是词本身发展的条件。常州派词的发展始终和社会现实相一致,词向何处发展成为常州派词人关注的重点。

常州词派从其创建伊始即有着明确的目标,张惠言及其后继者们注重围绕词的目的展开词的创作与词评,且注重词的理论与创作并重,从而达到对常州派词论建构的目的。

常州派表达感情所标举的形式与阳羡派、浙西派不同。阳羡派、浙西派是独立标举,词作和词论重在表达自己感情。阳羡派词论是清初最具新意、最有自觉性和鲜明性的一派词论,也是清初自成体系的词学观[1](P191),但其词论尚未成熟。

常州派注重于为更隐蔽的情感寻找一个切实的角度。他们善于挖掘适合表达怎样的感情、如何表达感情,进而发展到逐步推举以词树立起来的儒家观念。如“襟抱”说、“沉郁”说等。常州派词评家除了评宋词外,还有对清朝的当代词评,且此词评在常州词派的后继者中不断得到完善、发展[2]。整体来看,常州词派重视词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价值。

(二)常州派词评的理论成就

常州派有大量的文本见于批评视野,且具有一定的词学理论成就。常州派当代评比阳羡派、浙西派词评更系统、更完善。常州派的清词评成果散见于其词作中。如《词选》阐明了意内言外说,开创了常州派词论。周济的词论发展了常州派词论,提出了“寄托出入说”等有创建性的词论。谭献选录《箧中词》,评点周济《词辨》等,后被辑为《复堂词话》,彰显其比兴柔厚说。冯煦的词论《蒿庵论词》。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阐述其沉郁说[2]。况周颐的《蕙风词话》阐述其“重、拙、大”的词论主张,把常州词派词论发展到了极致。况周颐对“重、拙、大”这3个字做了解释,而他的解释也不全是他自己的思想,而常州派主要的思想,是端木埰的思想,是王鹏运的思想[3](P215)。况氏多半是就事论事,就“重、拙、大”而谈“重、拙、大”。从这些词论及文本中可见常州词派理论的提出、发展、完善的过程。

况氏《蕙风词话》的出现不但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敢于创新,对现代词学的发展意义重大[4](P26)。

二、常州词派清词评的价值

常州词派发展到最后已成为清末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特征。这与常州词派创作实践和众多有价值的词论有关[2]。

常州词派由张惠言开创后,经过周济、谭献、庄棫、陈廷焯、况周颐等后继者结合其所处时代词学观的变化发展对其前辈词论不断地拓展,进而提出更完善的词论,从而使此派的影响渐广。如周济提出的“寄托出入说”比张氏的比兴寄托说更系统,其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词史说”,引领了后继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谭献提出的“比兴柔厚说”完善了常州词派词论,但其清词评没有陈廷焯的集中。陈廷焯以“沉郁说”为出发点,对清人清词的关注更系统更细致。他们都为清代词坛作出了贡献[2]。

常州派词评价值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尊体观

张惠言提出微言大义的词学观,起到了尊词体的要求,并通过比兴寄托手法来实现尊体观以提高词的地位。金应珪、谭献等也倡导尊体观。《复堂日记》云:“周介存有‘从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之论,然后体益尊……”[5]周济还以尊体与否来评他人词以倡导尊体观。

2)意内言外的构思

张惠言所倡导的意内言外是注重比兴寄托的特征,重在赏析。周济提出的寄托说是对张氏之说的发展,重在创作。谭献对张氏之说又有所发展,有所发挥,他既重赏析又重创作[2]。

如张氏在《词选序》里肯定了温庭筠等人意内言外的构思。如:“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6]周济也肯定了飞卿、美成等人词的意内言外之构思。如周济云:“飞卿酝酿最深,……《花间》极有浑厚气象。”[7](P1487)谭献对冯延巳词意内言外构思也是肯定的,如其评冯氏词:“金碧山水,一片空蒙,此正周氏所谓有寄托入、无寄 托出也。”[5](P3990)类似例子还 有 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3)词的风格

常州词派提出了沉郁说、词心说、境界说等关于词的风格之说。

如陈廷焯肯定了美成、皋文等众多人词的沉郁特征。如其评皋文《水调歌头》云:“既沉郁,又疏快,最是高境。”“词至美成,……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8]

况周颐倡导词心说。他取舍词作的标准是词心,要求词要富有真情,主张即性灵即词心。如他对王夫之、元遗山等诸人词中的真情都加以肯定。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他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9](P1)并云: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4)情与景论

如况周颐强调词情真、景真,善于把握对词情景关系的处理。如其:“吾听风雨,吾观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10](P23)况氏把自然界中的环境与社会环境融合为一。把“江山”与“风雨”之间的情与景的关系表现得富有意蕴。再如受常派影响的清末4大家所作词中也有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情景交融之作。如他们所编订的《庚子秋词》,词中所写的景物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可谓情景交融。

以上几点是对常州词派词评及成果的简单分析。实际上,常州派的词论不仅在当时有广泛影响,就是在民国初年以至现代词史上仍然展现着其传衍,其影响在现代词坛上依然不断地回响着。常州派词论成为众多人言说或抨击的视点本身也说明其存在的价值。

三、常州词派对清末词坛以至民国初年及现代词坛的影响

常州派词论自周济后,乃至晚清及民国初年之词人及词论,几乎无不在常州派的笼罩之下,如宋翔凤《香草词自序》……谭献《复堂词录叙》及《谭评词辨》……况氏《蕙风词话》等,从以上这些人的词论中均可明显看出曾受到常派词论影响的痕迹[11](P318)。以及晚清著名词家王鹏运、朱祖谋等,我们从这些词家的词即可看出其对张惠言、周济的推崇,他们在20世纪的词学史上是有重要贡献的,在词学观上继承了常州派的传统,注重词的社会价值,如庚子之乱时,他们联合困居北京的友人填词,并编订为《庚子秋词》,藉此比兴寄托幽忧,揭露当时社会现实。这对于提高词的地位,也具有积极意义。凡此,可见王氏、朱氏不仅受到常州词论的影响,在写作上俨然是常州派之实践者。1941年龙榆生写《论常州词派》一文时还写到“(常州词论)极其致于清季临桂王半塘、归安朱彊村诸先生,流风馀沫,今尚未全衰歇。”[12](P422)更可见常州派影响之久远及常州派词论之重要。

龙榆生在其《论常州词派》一文中云:“清之末季,江宁端木子畴(埰)笃好碧山,既与临桂王幼遐、况夔笙(周颐)等合刊《薇省同声集》,益振止庵坠绪,而王氏造诣尤深。彊村先生称其词‘导源碧山,……与周止庵氏说,契若针芥’。”(《半塘定稿(序》)此足证常州词派,由江南而移植于燕都,更由燕都而广播于岭表。其后王氏复与彊村同校梦窗,又于庚子之秋,集四印斋为词课,由是止庵特崇梦窗之旨,遂益发扬于晚近词坛。……大鹤(文焯)虽力规白石,而对清真、梦窗之校订研寻,用力甚至,夔笙亦极推服梦窗。于此又足证常派词风,复由北而南,俨然为声家之正统焉。彊村晚辑《宋词三百首》于张、周二选所标举外,复参己意,……然渊源所自,终不可淹。”[12](P440)又云:“清词至常州派而体格日高,声情并茂,绵历百载,迄未全衰。”[12](P441)

从龙榆生以上所述,可见常州词派对清末词坛影响深远。清末词学四大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深受常州词派的影响。

常州派周济在《词辨》中对张炎的批评深得王国维认同。《词辨》云:“玉田近人所最尊奉,才情诣力亦不后诸人;终觉积谷作米,把揽放船,无开阔手段。又云:叔夏只在字句上著功夫,不肯换意。”这是说其境界不开阔,创意不够用功夫。显然,他们俩同样都在贬斥张炎。虽说王国维对常州派词论多呈反对之举(如反对张惠言提出的比兴寄托说,反对周济提出的治词门径,反对常州派推崇碧山、梦窗、玉田等,反对其缺少意境等),但也可见王国维对常州词派的关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常州词派对王国维的影响。但另一方面,王国维也从常州派的张惠言、周济等人的词论中吸取了不少见解。如彭玉平在其《人间词话疏证》中明确指出:王国维对词体的看法、对词史的评判,从观念上来说,更多地浸润着前人的学说,如从常州派张惠言那里接受了“深美宏约”的理论,讲究“深远之致”[13](P66)。又如,此书还谈到:王国维对周济《词辨》和《介存斋论词杂著》作有眉批若干,撰有跋文一则。……王国维对周济词论的推崇和吸取,也是十分明确,手稿中采择其词论处甚多[13](P60)。所以说,王氏词学思想的结晶中离不开常州派词论的浸润。

中国传统词学的现代转型是以王国维的词学理论为重要标志的。而王国维的词学思想融合了中西文化、哲学、美学等的综合影响而写就的《人间词话》,给中国现代词学带来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不论怎样,王国维以他的新观念和方法研究词,刷新了人们对词体和词史的认识,开始了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的转变。而他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词学观点正是中国现代词学由传统转向现代的重要推动力。可以说王国维在上世纪初叶的独具慧眼和理论新变为现代词学崛起发出了信号,为现代词学奠立了理论基石,影响了现代词学史上的一批人。许多词人追随着王国维的词学思想,辛勤耕耘,从而有了自己的词学建树。

20世纪的词学家缪钺即是王国维的追随者之一,他是现代词学的名家,他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王国维的现代词学思想。他坚持走现代词学之路,没有门户之见。他写过3篇关于常州派的论文(如《论张惠言及常州词派》《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及其相关诸问题》等),对张惠言、周济、陈廷焯、况周颐等人的词学思想多有吸收,对词学界关于寄托的问题做了最全面、最具体,也最通透的解释,对前人及时人的词学成就多有采纳,取其所长。他在前期多师承王国维的词学思想,后期则有选择地汲取常州词派的词学思想,丰富并发展了王国维的词学思想,使其成为20世纪最有思想深度的词学批评家之一[14](P69-76)。缪钺超越王国维的地方在于他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他珍视岳飞等人的民族词,他自己也在抗战期间写了《中国史上之民族词人》一书,表现了他对词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价值的重视,也是其汲取常州派词论的某些精华之所在。

当然,常州派词论对现代词学家的影响还有很多,龙榆生、赵尊岳、詹安泰等即是其中的代表。他还专门在其主办的现代词学专刊(即《词学季刊》和《同声月刊》)上发表了多篇关于常州派词论的文章,这对推进现代词学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这两个词学期刊里有不少篇目都谈到了常州派及其词论的。如《词学季刊》创刊号(1933年4月)中发表了况周颐的遗著《词学讲义》;《词学季刊》第1卷第4号(1934年4月)上发表了龙榆生的《研究词学之商榷》,在谈到词学的批评之学时谈到了常州词派的批评之学;《词学季刊》第2卷第2号(1935年1月)上发表了龙榆生的《今日学词应取之途径》,讲到了常州派词人(如张惠言、周济、况周颐等)及词论;赵尊岳在《词学季刊》第1卷第4号上发表《蕙风词史》;詹安泰在《词学季刊》第3卷第3号上发表《论寄托》,谈到了很多词学名家对寄托的看法与认识及其异同;龙榆生于1941年在《同声月刊》上发表的《晚近词风之转变》,谈到了清季词风转盛之原由(文中谈到了常州词派的词论、影响、作用等)、晚近词坛之领袖作家(如王鹏运、朱祖谋、郑大鹤、况周颐、夏敬观、吴昌绶、张尔田等虽源出常州,但已远非常州张、周二人所能及了)、晚近词家之流弊、今后词学必由之途径(依然提到了倡周氏之《词选》等)。龙榆生在1941年9月的《同声月刊》上撰写了专题《论常州词派》来推衍常州派及其词论,谈及常州词派之由来、宗旨及拓展等。应该说在这两个专门研究词学的现代刊物上发表的关于常州词派的文章数量还是很可观的,且有多个现代词学名家对之有所阐述、评价。此外,在这两个专门研究现代词学的期刊创立之前,龙榆生已在1931年1月的《暨大文学院集刊》中发表了《清季四大词人》,在此文中他谈及了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等对常州派词学的继承与实践等。

顾随也是王国维的追随者,在顾随现存的11篇词学论文、序跋和讲义中,讲王国维的就占了4篇,其余7篇中,又有6篇引述过王国维的词学观点[3](P111)。从以上数据对比中,可以说顾随的词体观和词史观与王国维是相通的,也足见王国维的词学观对顾随的影响之深。

而顾随对词学的研究和创作又对其弟子有影响,其弟子吴世昌对晚清词学的批评“两分法”(即把唐宋词人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的说法),考察词与其他文体、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对词的叙事结构的分析[3](P138),这些都有创新见解,体现了他的词学研究建树。通过对王鹏运、朱祖谋等的批评也引起了学界对传统词学的反思,他对常州派词论也有所关注,曾写有《评〈白雨斋词话〉》(见《吴世昌全集》第5卷)。

再看现代词坛上桂派成员之一的陈洵,自其30岁从叔父陈昭常处借得周济《宋四家词选》,始学为词。其一生治词,亦不出周氏之范围。龙榆生指出:“近百年之词风,鲜不受常州派之影响……海绡翁少长岭南,中居江右,对于倚声之业,冥心独往。黄序称‘述叔早为词,悦稼轩、梦窗、碧山。’是所从入之途,仍在周止庵之《宋四家词选》,原不能轶出常州范围之外。”[15](P485)这话是符合事实的。陈洵《海绡说词》一书,即本周济论词之意。……陈洵不同于周济的地方,在所谓“立周、吴为师,退辛、王为友”,而不是像周济那样把周、辛、吴、王4人并列[16](P418)。

总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常州派词论对现代词坛的词论或创作实践的影响及其存在价值。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现代词学,怎样在批判传统词学的基础上重建新的理论,它既是现代的,又是有传统的根基。正是这些现代词学家以新文化思想为指导,完成了词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重建了现代词学理论基础。尽管他们的治学方法和研究词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形成了一种互补的作用,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词学的发展。这也是他们对现代词学的重大贡献。

[1]严迪昌.清词史(第2版)[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张彩云.常州词派的清词评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曾大兴.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刘晶.况周颐《蕙风词话》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谭献.复堂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张惠言论词[A].唐圭璋.词话丛编(第2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A].张璋.历代词话(下卷)[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8]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杜维沫,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9]王国维.人间词话[M].滕咸惠,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10]况周颐.蕙风词话辑注[M].屈兴国,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11]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2]龙榆生.论常州词派[A].龙榆生词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3]彭玉平.人间词话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4]曾大兴.缪钺对王国维词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69-76.

[15]龙榆生.陈海绡先生之词学[A].龙榆生词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6]曾大兴.词学的星空:20世纪词学名家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张惠言词论周济
年谱编撰对文学研究的意义与作用
——以张惠言为例
张惠言“一生未有诗作”再议
21 世纪前二十年(2001—2020)李清照《词论》研究综述
名作欣赏(2022年29期)2022-10-15 05:15:08
周济:智能制造要培养三类人才三支队伍
Egan, Ronald.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寒士情愫与学人胸襟
张惠言墨学观辨说
李清照《词论》浅析
唐山文学(2017年8期)2017-11-24 22:29:35
嘟嘟闯关记
谈词论人
杂文选刊(2017年5期)2017-05-11 11: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