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州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泸州646005)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这句话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及人类应该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路。大学生是具有较高觉悟和综合素质的群体,他们肩负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同时也是资源、环境的保护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对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也就成了必然要求。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众多的困境,这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症结所在,在此务必要理清思路,找准对策。
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西方国家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二战后,人类社会逐步形成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的3大显性危机和舆论焦点。早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意识到了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环境问题的糟糕状况:工业革命“把一切水都变成臭气冲天的污水”[2](P334),同时由于工作环境的恶劣和资本家的重重盘剥,大多数工人身心都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其中许多人由于虚弱而死掉”[3](P513)。当时这样的环境问题还是地区性的,只是集中在少数工业化国家内。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治国理政重心的转移,经济获得了急速发展和巨大腾飞。但人们在收获丰厚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自身的生存带来了灭顶之灾——资源遭到巨大浪费,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首先,能源、资源的短缺、浪费问题。能源、资源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0年前,美国入侵伊拉克;2年前,美国挑起利比亚战争,美国之所以愿意花这么高的代价,愿意背负这样的骂名,这背后深藏的一个重要动机,恐怕就是石油等能源资源。近年来,日本对我钓鱼岛虎视眈眈,难道日本只是觊觎那8 km2左右的岛屿吗?钓鱼岛海域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以及大量的鱼类等资源才是最主要的目标吧?!
从以上国家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当前能源、资源的重要性和紧缺性。
据统计,全球近80%的能源来自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全部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使用的资源中,90%以上都是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像美国和中国这样的第一、二号经济大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二号的石油消费大国,但各自的石油匮乏趋势已经显现。据有关专家推测,按照目前石油和煤炭的消费速度,地球的石油储蓄量仅够使用50年左右,煤炭也仅够使用200年左右。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是以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换来的,并且人均GNP与人均能源消耗成正比,世界经济越是发展,发展速度越快,能源危机就明显。因此,能源危机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当然,像水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同样面临着短缺的命运。在全球的水资源当中,能够被人类饮用的淡水资源仅占3%左右,也即是绝大部分的水是无法饮用的,但就在这极少的淡水中,又有2/3储藏在南北极,人类也是无法饮用的。而全球1%能够饮用的淡水资源,被工农业生产又夺走了9成以上,剩下不到1成的淡水资源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污染和浪费。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21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造成了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面临淡水资源匮乏的局面,其中26个国家严重缺水。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大约有2/3的人口缺水[4](P41-42)。
另外,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也摆脱不了匮乏的厄运。人类唯一的共同的家园——地球陆地面积1.49亿km2,仅占整个地球的3成不到,可耕地面积又只占陆地面积的8﹪左右。即便如此,工业革命以来,人们保护耕地的意识仍然不够,“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5](P552)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非农业占地日趋扩大,由于环境的恶化,土地沙漠化、遭侵蚀不断加重,“全球每年有500~700万hm2的土地变成沙漠”[6],受沙漠化影响的国家已经有100多个,其中我国是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共有干旱土地1.74亿hm2,占国土面积的1/5,而且面积还在不断扩大。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4亩,仅为世界的40%,排在第126位以后,甚至全国有660多个市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在0.8亩的警戒线以下。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各国的经济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只有你的错综复杂局面。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35年以来的辉煌经济成就也是建立在资源的高消费和环境的破坏基础之上的。虽然我国政府也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但都没能从根本上和实质上走出一条集约型发展之路。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激烈化和外显化,尤其是环境污染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在:
首先,大气污染十分严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近年来蔓延华北、西北、西南甚至长江流域的雾霾天气就是最明显的例证,雾霾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令人惊讶。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有37.6%的城市大气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当前,我国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均已上升到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20年左右,中国将有50%的国土面积都被酸雨覆盖着,也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的第三大酸雨区,尤以长沙和南昌等地为最,测得那些地方的pH值竟高达到2.9。
其次,如前所述,我国不仅缺少淡水资源,而且水资源污染也十分严峻。当前,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21位。再加上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度,导致不少河流、湖泊断流、萎缩以致消失。过去的半个世纪,我国就有1 000多个湖泊消失,年均有20个湖泊干涸。缺水的同时,我国的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水污染事件频发,尤以东南沿海为多。如2007年5月爆发的太湖蓝藻事件,致使太湖流域300多万人无水饮用;紧随其后,巢湖、滇池等地也相继爆发大面积的蓝藻;6月,洞庭湖区400多万亩良田被栖息在那里的20亿只东方田鼠糟蹋得面目全非,大片庄稼枯死;今年,上海、浙江一带海域的死猪事件等等。目前,我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国7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已有1/3的淡水资源不能作为饮用水;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86%的城市河段水质超标。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而且不断加重,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昔日的泱泱大国如今很有可能将变成干旱、无水之地。
次之,固体废物污染突出,垃圾成堆。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t,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t,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目前,中国的垃圾堆放量已经达到70亿t,而且处理垃圾的能力远远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城市人均垃圾增长的速度达到8%~10%),在我国许多城市周围,排满了一座座垃圾山,除了占用大量土地外,还严重污染了环境,任由发展美丽的城市即将变成垃圾场。危险垃圾,特别是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问题(包括运送、存放),因其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产生的危害更为深远,而成了我国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环境问题。
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电子污染随即诞生。比如废旧电子电器问题,“我国平均每年淘汰近7 000万部手机,50﹪的用户1~2年之内要更换手机,近20%的人1年不到就要更换一部手机,造成大量危害环境的新型电子垃圾。还有洋垃圾进口问题,因为我们缺资源,就进口洋垃圾。但洋垃圾进来后应该有一个循环利用系统,可实际上将洋垃圾中有用的部件拆下,没用的扔掉,这就造成了土壤的重金属严重污染。”[7]
再次,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程度日趋加重。这些现象的产生既有自然因素,更多的是不合理的人为因素。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超过260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以上,涉及30个省市近900个县,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还有30多万km2的土地具有明显的沙化倾向,如若利用不当,也即将加入沙化土地的行列。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同时,我国水土流失加剧。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建国初期约153万km2扩大到367万km2,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t,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cm厚的肥土层,而且每年都在以1万km2的速度扩展,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再有,草地退化面积达1.3亿hm2,占到了其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都以200万hm2的速度增加。历史上水草丰茂,“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科尔沁、鄂尔多斯等草原,今天已沦为“风吹草地尘飞扬”的沙地了。
最后,生物多样性锐减。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珍稀动植物失去了再生和繁衍的基本条件,目前不少物种濒临灭绝。据统计,有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恶劣生态环境的威胁,其中高等植物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 000~5 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所列的640个物种中,中国占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即便如此,国内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观念新潮。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在总体上还是比较高的,但由于受社会上多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在一部分学生生态文明道德缺失和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意识淡漠。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丰厚的物质条件和长辈的百般呵护下长大,他们的生活需求基本上都能得到满足。由于缺少生活的历练,他们很难体会到那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因而,养成了一些不太良好的生活习惯,缺少基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校园里水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用笔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白色塑料、一次性用品、口香糖残渣、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践踏草坪、损害公物、乱涂乱画等现象随处可见,甚至出现知名学府——清华大学的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黑熊的恶劣事件等。这些无不说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不够,只知道一味追求自己的消费,而缺乏对自然最基本的敬畏和尊重、对环境和生物最基本的爱心和同情。
其次,环境知识欠缺。当前高校比较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这也是考核和评奖的重点,而对他们进行直接的正规的生态教育比较少,他们获得生态知识的来源比较零散,主要是依靠网络、电视新闻、报刊杂志等,而这对于那些自觉性不高或除了专业知识而不太喜欢其他知识的同学来说,则是没有多大效果的。这就导致不少同学甚至连很常见的一些环境知识,如中国的植树节、世界林业日、世界水日、世界卫生日和世界环境日等不甚了解。我们说有“知”才有“情”,最后才会做出“行”,“知”是前提。大学生对环境的“知”的欠缺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再次,对生态问题关注不够。总体上,由于大学生价值观念不够成熟,环境知识欠缺,环保意识淡薄,他们会错误地认为,个人的消费行为或环保行为由自己决定,别人无权干涉,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那是政府的事情,自己无需多管,也没有能力去管。受这些错误思想的影响,他们物质消费欲望膨胀,只知道从自然界那里去掠取,而无视人与自然需和谐相处的客观规律,更不会主动自觉地去关注校园环境问题和社会生态问题。如对环境知识宣传不够积极,不愿意参加学校、班级、寝室的各种垃圾清扫活动等。可见,增强环保氛围,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势在必行。
最后,生态知行脱节。从基本的生活现象出发,生态知识其实并不难。在理论上,如果要问到大学生能否高消费、能否乱扔垃圾、能否破坏环境、能否浪费资源等问题时,相信几乎所有同学的回答都是否定的。然而,我们在实际中看到的又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像在教室里乱扔废纸、乱扔食品袋子、乱丢饮料袋子、乱刻乱画等现象屡见不鲜,寝室、班级或学校打扫卫生时托病请假或者浑水摸鱼等行为时有发生,不少同学用名牌、穿名牌、追求时尚,经常光顾星级餐厅等等。这些都告诉我们,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生态理论知识,但在他们的行动中并没有完全落实。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时不我待。
上述种种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态文明教育不够,致使学生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二是受享乐主义的负面影响,忽略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三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只重视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忘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四是社会上一些消极的陈规陋习阻碍了学生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价值观的培育。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因此,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知识。鉴于此,近年来不少高校纷纷开始了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责任等也都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教育目标不明、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方法单一、教育体制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等原因,致使部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环保不力的现象和行为不断出现。
首先,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模糊。目前,各高校生态教育和环境教育在理论上虽然坚持的都是人的全面发展,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明确地把生态文明素质列入其中作为培养目标。换句话说,这一目标在实际考核中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甚至在讨论学生的各种评奖、评优和入党条件时,根本就没有对生态文明方面的考查。同时,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等方面也都受较片面的发展观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极其紧张的就业压力下,学生较多关注的都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用人单位也没有明确对人的基本生态素质和对未来人才生态素质的要求和考核标准,因而难免出现广大师生对这一目标的无视。
其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浅显。在生态文明的教育内容上,都只是在相关的地理、生物等某些课程中有些点滴渗透,学科与课程之间没有优化配置与有效整合,没有统一的生态、环境教学内容,没能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因而,教学内容和课时均受到不小的限制,且不同教师之间又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明显的随意性,对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社会的即时需要,始终没能上升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阐释,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生态和环境知识的传授上。显然,形式的东西多,深入分析的少,学生缺乏真实感受,没有共鸣。
次之,生态文明教育方法单一。当前国内的各种教育虽然提出了很多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但在总体上,都没有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方式。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也不例外,教师重视的是生态和环境知识的系统灌输,他们以讲授为主,遵循着“一书、一参、一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做特定的生态价值观念和生态道德准则的传授,再者就是把这些文字性的内容换一种表现方式,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即便如此,老师也很难顾及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态环境的判断,更无法将第一课堂的理论教育与学生的第二课堂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营造不出一种保护环境、重视生态的良好氛围,学生参与环保的实践积极性很难调动,更谈不上培养学生保护、治理环境的实践技能。
再次,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匮乏。这里的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材资源、师资力量和经费资源等。教材方面,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专门的、统一的教材和大纲,即使有些零星的、不够权威的教材,在内容上也不够新颖,知识性强而实用性不够,不太受师生的欢迎;师资方面,由于没有生态专业,因而担任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他们一般都是由地理或生物等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基本没有专任教师,也正是如此,他们对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刻、不够系统,生态、环保的实践能力较低,当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经费方面,没有专门的课程,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学校当然不会划拨相应的经费。即便有少量的生态、环保经费,也是包含在其他项目中,没有专门的这方面经费。
最后,生态文明教育体制落后。国内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个怪现象,即形成于书面文字的办学理念和执行的各种实际行为有不小的差距。包括生态文明教育在内的体制改革实际上远远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节奏,理论上都能认识到这种差距,但在实践中却又难以迈出实质性的改革步伐,进而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缓慢。另外,上升到整个教育部门和整个国家的高度来看,教育部门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部门对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没有形成统一的指导和规范,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的战略性规划,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即便政府会颁布一些这方面的文件,可操作性又不强。这些都使得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缺乏有力的依据和保障,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既受宏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又受中观的国内环境的制约,同时,更是直接受到微观的学校教育的限制。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新华网.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陈宗兴.刘燕华.循环经济面面观[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王木林.生态伦理问题及其对策[J].理论探索,2008(2):95-98.
[7]胡术阁.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