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雪群
(武钢党校 党史党建部,湖北武汉 430081)
孔子与柏拉图,是中西思想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是中西文明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中西思想文化朝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孔子与柏拉图,分别是中西两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开创者。中国两千多年来众多思想家们的思想,尤其是自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以后的思想家,大多是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阐释和注解;西方两千多年来的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几乎是对柏拉图及其提出的思想理论的阐释和注释。让人意外的是,他们生活的时期不仅在时间上大致处于同一时代,而且,经历也是极其的相似。二人在年轻时期就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孔子周游列国14年,在鲁、宋、卫等诸侯国之间游说,希望其政治理想和抱负得以实现;柏拉图也远走埃及、北非、小亚细亚等国家,游走12年,希望实现其政治理想。但他们二人政治仕途都不是很顺,遇到了很多挫折。在政途失意以后,二人却都去从事教育事业,推广传授自己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阿卡德米学园”,传播自己的思想。孔子与柏拉图在经历和思想上十分的契合,有着许多相似可比之处。
孔子与柏拉图都生活在中国和欧洲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都面临同样的社会问题。于是二人从各自的文化立场原则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孔子生活在中国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周平王东迁,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为了争权夺利,各诸侯国及诸侯国之间“臣弑君、子弑父”,开始长时期的混战争霸,西周开国元老周公等苦心孤诣建立的社会秩序分崩离析,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孔子用“礼崩乐坏”四个字来评价形容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特征。这个时期是中国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的时期,也是基于文化认同的“华夏”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时期,这也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众多思想家们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这也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之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孟子等先知们,于是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正是这个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
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欧洲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这一时期爆发了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他本人也亲自参加了这场战争,战争持续多年之久,给希腊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小农经济与手工业者破产,土地荒芜,工商业停滞倒闭。乘着战争之机,许多大奴隶主、大土地所有者、投机商人和高利贷者乘机而入,大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和奴隶,而贫民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柏拉图亲历了这样的灾难,所以在他的著作中,自己也曾写道:“每个城邦,不管分别如何的小,都分成了两个敌对部分,一个是穷人的城邦,一个是富人的城邦。”因此,这样的战争连连,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重建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于是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构建了他心中完美的世界,他提出了著名的“哲学王”思想,意思是说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治理,主张精英政治,他认为只有“哲学王”来治国理政,才能实现正义理想,离开“哲学王”的统治,正义就不可能实现。柏拉图也是生活在西方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还出现了与其齐名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三人被誉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思想家。
孔子和柏拉图二人都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但他们政治仕途都不是很顺,一生都不得志。孔子终其一生都热衷于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独到的政治见解,他有社会能“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理想,当他的政治理想在当朝鲁国行不通,他便游历各诸侯国,每到一诸侯国,和弟子们就宣传自己的治国理想,但到处碰壁,到齐国也碰壁,到陈蔡这些小国更是如此,各国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在今天看来,他的许多政治思想都有其思想价值。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的政治理想得到某些实现,做了很多事情,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最后分道扬镳,被逼无奈之下,在他50多岁时,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但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后来虽然被鲁国迎回,但鲁国最终还是不重用孔子。政治仕途不顺,没有让孔子放弃,转而著书立说育人。
柏拉图的政途也不是很顺利,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喜欢哲学和文学,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弟子,和他的老师一样,喜欢哲学思考,一生景仰老师的思想和人格。他和他同时代的其他贵族子弟一样热衷于政治,青年时期就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他非常厌恶雅典的寡头政治,不满于寡头的暴力镇压手段,对他们各种行径尤为厌恶,因此拒绝参与寡头政治。当雅典民主制复辟后处死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更使他对现存的一切政治体制完全绝望,他决心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以此改造国家。怀着这一政治抱负,他三下西西里岛,企图通过教育独裁者的途径建立新的政体,但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计划,后来返回雅典,柏拉图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在他四十岁时结束旅行返回雅典,随后创办学园,开始著书立说。
孔子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大规模讲学的人,而柏拉图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以传授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提供咨询,培养人才的综合性学校。他们都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都为推动东西方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政治理想破灭的同时,他们的教育成就、教育思想同样引人瞩目,且影响深远。
在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特别,如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方法,是我国较早的教育平等思想的萌芽,这些方法都被后世普遍接受并广泛应用推广;他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他被后世尊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就连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一时期并没有从政,很多弟子就在身边,像颜回、子路等。在游历的时间里,他主要和学生之间进行一些思想学术的讨论。他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不仅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也磨练了他们的意志,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自己勤奋好学,执着的追求真理、理想、完美人格。他正直、善良、谦虚、有礼,这些言传身教,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那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他的“有教无类”思想对于民众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学生们站出来为孔子辩护,捍卫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他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
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虽然政治事业屡遭失败,但他的教育事业却获得极大的成功。公元前387年,他自西西里返回雅典,在以希腊英雄“阿卡德米”命名的运动场附近创立学园,这是中世纪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是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学园课程设置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等。他曾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不懂几何者不准入内”。柏拉图在那里除讲授哲学之外,还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声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但以哲学为最高课程。学园的目标不是传授实用的技艺,而是注重思辨的理论智慧,吸引了各地的学生到此学习。柏拉图也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完整学前教育体系的人。柏拉图死后,他所创建的学园由其学生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900年多年之久,在人类教育史上称得上一个奇迹。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给与老师很高的评价,在悼念诗文中写道:“对于这样一个奇特的人,坏人连赞扬他的权利也没有,他们的嘴里道不出他的名字。正是他,第一次用语言和行动证明,有德性的人就是幸福的人,我们之中无人能与他媲美。”
孔子的儒家思想确实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游历列国后返回鲁国,开始整理图书典籍 。修《诗》、《书》 ,定《礼》、《乐》 ,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被弟子记录在《论语》中,这些经书都成为中华文化的元典,孔子的主要思想也体现在这些经典中。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以后,自汉代以来,历朝统治者都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脉,礼乐文明的重要依据,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其价值观念为后世治国治世提供了重要标准和规范。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把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虽然在整个中世纪里教会一直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奉为经典哲学家,但这并不能影响柏拉图的思想的影响。文艺复兴以后,他的地位重新得到巩固。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他的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
非常有意思的是,孔子的思想体现于《论语》中,《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书,各篇章都以对话的形式体现,而柏拉图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主要是记录恩师苏格拉底与他人对话,其中的篇章也是以对话的形式体现。二人表现思想的形式都是一样。
当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诞生的思想文化巨匠,其思想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这些思想的差异,也深深地影响着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以后中西文化各自成为系统,各自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越来越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的冲突也日益显现,为更好的融入世界,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对话交流是必须的。中华文化也只有积极地与西方文化对话交流,才能实现中西文化在价值观上的融合,最终能实现“共赢”的局面;才能更好的融入世界、拥抱世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1]邓晓芒.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5]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6]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杨伯峻.论语译注·子张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