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化: 小事持久地做

2013-08-15 00:54陈晓冰
未来教育家 2013年6期
关键词:气质督导建构

陈晓冰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在我生活的城市里,有这样一所学校。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几幢小楼,简陋、陈旧;小楼围成的水泥操场只有两个篮球场大小,狭小、局促;校外不宽的街道是车水马龙的商业区,拥挤、嘈杂。传统朴素的校园里几乎找不到一棵像样的树,也就更谈不上绿化了。但是,城里的百姓由衷地青睐这所学校,将孩子送进这里读书成了许多家庭重要的愿望。究其原因,许多家长给出的答案简单又直接,就一个字——“实”。

百姓口中称道的“实”到底指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后来,一次突如其来的教育督导让我对这个字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说是“突如其来”,是因为事先没有任何预知。督导团一行人从清晨七点钟到下午五点,对我区另一所学校进行了无微不至的“体检”。随堂听课,查看作业批改,查阅备课、听课笔记,观察孩子书写姿势……从上课到下课,从课间到午餐,从课间到课外活动……不仅如此,还特别查看了校长和所有行政人员的听课与评课记录,翻阅了行政会议记录,以考察学校对课堂教学的重视与参与程度;细致查阅了每位教师的学期目标设置,甚至连笔误都被一一指了出来。显然,专家们是冲着学校的教学水准而来的。

那天,学校得到了督导团的褒奖,但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专家们指出,在学校一整天的督导中,他们觉得遗憾的是,没有感受到学校的教学气质,这恰恰是一所学校不成熟的标志。由此,我联想到一开始提及的那所学校,“实”应该就是它的教学气质留给家长们的文化印象吧。对接受督导的这所办学才十年的学校来讲,欠缺的可能正是这样的教学气质。因为少了这样的文化气质,所以学校的文化建设便少了灵魂核心,家长们的认同度也就打了折扣。

学校拥有了好的教学文化,就意味着教师们形成了教学智慧的集聚与分享的习惯,课堂因此变得更加安全、有趣、充满活力;意味着教师们拥有了研究的精神与合作的气度,专业成长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合作共赢;意味着理念已经化解为每一个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科学地关注学生的成长成为大家统一的价值追求。

可是,教学文化的形成却又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难实现的理想。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曾说,文化应以一种谦卑的方式,即以一种吸引人的方式,而不是强制的、强权的方式。反之,就不能称其为文化,抑或不是我们所倡导、追求的文化,也就不可能称为“软实力”。教学文化的建构也应该采用一种谦卑的方式吧——我倾向于从细微处着手,持久地做好教学上的每件小事。

文化不是个“虚”的概念,它应该有扎扎实实的落脚点。在当下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并不缺少高屋建瓴的理念认知,相反,我们倒欠缺些“积微成著”的坚持与积累。我与同事们一起,从教学文化表层做起,从听课、评课、作业设计等最细小处着手,开始了教研制度和习惯的规范、培养与积累。有智者说,许多的行动才能积累成一点点的习惯;许多的习惯才会积累成一点点的传统;许多的传统才会积累成一点点的文化。从教学文化的表层着手,由浅入深地进行微妙的变革,这是教学管理中静悄悄的革命。从行为到习惯再到文化自觉,这些细小的事件叠加起来就成了学校培植教学文化的土壤。正如我所熟悉的一所小学,面对90%以上的随迁子女,他们开始了“我的三堂课”的研究——努力创设适合这些孩子的课堂。一篇教材,教师上三次:独自备课后,在班级里上第一次,听取学科内师徒的建议;反思修改后在年级组内上第二次,听取同年级教师建议;再次修改后在全校上第三次,听取教师代表的点评。教师将智慧奉献在课堂,将目光聚焦在随迁子女教学的有效性上,也就不再因为生源不佳而抱怨了。几年下来,教师们积累了许多针对随迁子女教学的有效策略,成功感与喜悦感溢于言表。

当下,许多校长一直在寻找着学校文化建设的钥匙,有的着力于制度建设,有的热衷于活动开展,有的或许还徘徊在校园视觉形象的层面。无论选择哪个切入口,如果内涵中缺少了对教学文化的关注,那么学校文化的建构便缺少了基石与核心。

教学上的小事持久地做,不妨作为教学文化建构的基本策略。我们相信,将正确的选择坚持到底,那就是一种境界,坚持就会产生奇迹。

猜你喜欢
气质督导建构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建构游戏玩不够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